- 什么是偏見
- (美)戈登·奧爾波特
- 999字
- 2025-01-17 14:10:28
偏見訴諸行為
面對自己不喜歡的群體,人們的所作所為實際上并不一定直接表現他們對該群體真正的看法或感受。例如,假設兩名雇主對猶太人的反感程度差不多,其中一名會將這種感覺藏在心里,在招聘時對猶太人一視同仁——或許是因為他想為自己的工廠或商鋪贏得猶太人的喜歡;但另一名雇主則將自己的反感表現在雇用政策中,拒絕雇用猶太人。這兩名雇主都有偏見,但只有其中一個將偏見轉化為歧視。通常而言,相較于偏見,歧視會招致更直接且更嚴重的社會后果。
的確,任何負面態度都會以某種方式,在某種場合,通過行為表現出來。鮮少有人能完全掩蓋自己的厭惡,反感的態度越強烈,就越有可能導致激烈的敵對行為。
我們或許可以按照負面行為的激烈程度,將其由弱至強排列如下:
1.仇恨言論。大多數抱持偏見的人都會宣之于口。他們會跟志趣相投的朋友們毫無避諱地表達自己的反感,跟陌生人交談時偶爾也會如此。不過,很多人表達厭惡的行為不會超過這種溫和的程度。
2.回避。如果偏見變得更為強烈,那么就算再不方便,這個人也會避開自己所反感的群體的成員。在這種情況下,抱有偏見的人并不會直接傷害自己不喜歡的群體,而是設法回避,獨自承擔所有不便。
3.歧視。在這種情景下,抱有偏見的人會有意識地區別對待,且這種區分是有害的。他會把受歧視群體排除在外,例如不允許他們從事某種職業、居住在某個區域,也不允許他們擁有某些政治權利、受教育權利或娛樂機會,不允許他們去教堂、去醫院或享受其他社會權益。種族隔離就是有法律或習俗支撐而強制執行的制度化歧視。
4.身體攻擊。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帶有偏見的人可能會出現暴力或近乎暴力的行為。不受歡迎的黑人家庭或許要被迫搬離居住的區域,或受到嚴重威脅,擔驚受怕,不得不主動搬走。
5.種族滅絕。私刑、集體迫害、大屠殺,還有希特勒式的種族滅絕計劃,就是基于偏見而產生的極端暴力行為。
以上五個層次并非以嚴謹的數學計算為基礎,但有助于讓大家認識到偏頗的態度和信念會引起各種不同的行為。雖然大部分人的偏見不會由仇恨言論上升到回避,或從回避上升到歧視,甚至發展到更激烈的程度,但一旦出現某個層次的行為,那過渡到更強烈的層次就會更容易。
從社會后果的角度來看,很多“禮貌的偏見”無傷大雅——僅僅止步于閑聊。可惜,在20世紀,偏見行為致命的升級出現得愈發頻繁,給人類種族的和諧帶來了巨大威脅。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愈發緊密,相互依存程度越來越高,不斷增加的摩擦也愈發難以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