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活法作者名: (日)稻盛和夫本章字數: 1249字更新時間: 2025-01-17 14:16:51
傾聽工作現場的“神靈之聲”
工作現場有神靈。比如,為攻克難關,千方百計反復試驗仍不得要領,不斷碰壁,山窮水盡。然而,當認為要絕望時,事情才剛剛開始。暫且讓頭腦冷一冷,再次回到現場,重新觀察周圍的情況。
中坊公平先生擔任過多起有名案件的律師團團長,曾參與解決森永牛奶含砷事件和豐田商事事件。有幸與他相會時,我向他請教處理案件的關鍵要點。
中坊回答說:“事件的關鍵全在現場,現場有神靈。”他這句話讓我再次認識到,彼此的專業領域雖然不同,工作要點卻完全相同,關鍵是貫徹現場主義,仔細觀察現場的狀況。
拿制造現場來說,就要對產品、機械、材料、工具,以及各道工序,所有要素重新過濾,事無巨細,用真摯的、謙虛的目光一一審視。
可以說這是物理性的再次審視,或者說是回歸事物的原點。但實際上意義更大。具體說就是面對產品和現場,用眼睛去凝視,用耳朵去傾聽,用身體去貼近,用心靈去感受。
這樣就能聽到神靈的聲音。現場和產品會發出輕言細語:“用這種辦法試試如何”,以此給予我們解決問題的啟示。
新型陶瓷產品的制作過程,是將粉末狀態的金屬氧化物加壓成型,然后放進高溫爐里燒制。雖然與一般陶瓷器相同,但因為是供電子工業所用,精度要求極高,不允許尺寸有些許偏差,也不允許變形或顏色不勻。
創業不久,試做某個產品,放在實驗爐中燒制時,產品不是這邊翹就是那邊曲,好像烤魷魚一般,樣子十分難看。
經過反復試驗觀察,弄清了翹曲的原因。因為用壓機加壓時壓力的差異,使產品上面和下面粉末的密度不同,這樣燒制時產品就產生了翹曲。雖然搞清了這個機理,卻解決不了問題,因為要做到上下粉末密度一致,事實上極為困難。
多次改進,多次試驗,仍不如愿。產品究竟是如何翹曲的,我想親眼目睹它的變化過程。我打開爐上的窺視孔仔細觀察。
果然隨著溫度升高,產品像活物一樣卷曲起來。我觀察了幾次,它照樣翹曲,似乎完全無視我殷切的期望。我無法忍耐,“拜托了,不翹起來行嗎?”看著看著,我突然產生一種沖動,不由自主就想把手從孔中伸進去,從上面將產品壓住,校正它的翹曲。作為技術人員,我期盼產品完美無缺,作為經營者,燒出的廢品損失讓我焦慮不堪。
爐內是攝氏一千幾百度的超高溫,手當然伸不進去,明知如此,但不讓產品變形的強烈愿望在我心中形成了巨大的壓力,令我忍不住就要把手伸進去。
終于,產品給我回應了。因為“從上面壓住”這一剎那的沖動給了我解決問題的靈感。只要在產品上面用耐高溫的重物壓住,就能燒制出完全平整的合格品。
這件事我總結如下:答案永遠在現場。但是要從現場獲得答案,首先從心情上說,必須對工作有不亞于任何人的熱情,有解決問題的深切期待。同時,必須親臨現場,用真誠的目光仔細地觀察現場,用眼睛去凝視,用耳朵去傾聽,用心靈去貼近。這時我們才可能聽到產品發出的聲音,找到解決的辦法。
這些不科學的話,似乎不應出于技術人員之口,但是,信念的執著和觀察的敏銳,促使無生命的現場和產品竟也有了“生命”,給我們無聲的啟示——所謂“物應心愿”,一瞬間就幫助我們成功。就產品而言,就是達到了完美無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