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論文、拿項目,其實很簡單(2021版)
- 老踏
- 12字
- 2025-01-20 14:59:26
第一章
社科科研哪有那么難
李敖這句話,驚艷了整個科研界
霍金離開了,正如你知道的那樣,那個仰望星空的人,成了我們的星空。李敖也離開了,只是我們突然發現,原來他已經83歲了,這位正在被遺忘的時政批評家,因為離開而再次被我們記起。
李敖說過很多辣眼睛、嗆鼻子、掏心挖肺的“名言警句”,其中有一句讓我印象深刻。他老人家是這么說的:
英雄不能等有了熱情才去救人,作家不能等有了靈感才去寫作。屬于你該做的事,縱屬勉強,你也要做。
怎么樣,這句話是不是讓人壓力驟增?幸虧我不是作家,可以躲過李敖踹過來的這陰險的一腳。然后,在沾沾自喜的同時,我不得不佩服李敖,進而對他的這句話心生敬畏—正所謂話糙理不糙,這句話恰到好處地說出了科研工作的真諦,驚艷至極。先別急著罵我,讓我說一下自己的觀點,有圖有真相。
科研小白往往以為靈感在科研工作中的地位是這樣的(見圖1-1):

圖1-1
事實上,這個被靈感占據的位置本應該留給寫作的(見圖1-2)。

圖1-2
請記得,我們必須學會忍受沒有靈感的寫作,而不要寄希望于靈感卻忘記了寫作本身的價值。再有,促成學術產出的過程應該且只能是這樣的(見圖1-3):

圖1-3
而不應該是這樣的(見圖1-4):

圖1-4
看到了嗎?靈感只是作為寫作過程中的助力而存在的,有靈感當然更好,它會讓我們更快更好地得到學術產出的成果。而沒有它,我們的寫作也要繼續,學術產出也一樣要出來。
不要忘記,支撐我們實現科研體制內一次次學術成長的,是不斷地寫。靈感只是錦上添花,是偶然因素,是小概率事件。
下面我結合自身的情況,聊聊對李敖這句話的學習體會。
001 小白依靠靈感寫作,大牛則可以在靈感缺席的地方寫作
我的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就慘遭淘汰,導師把我有關“精神文明建設”的選題換成了“主流意識形態問題”。相信大家一定知道這意味著什么,我只好硬著頭皮從頭再來。
這個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選題來自我的“靈感”。我把圖書館近三年人大復印資料《精神文明導刊》里所有與“精神文明建設”相關的論文全部復印下來裝訂成冊,每天早晨5點起床就開始研讀,艱難地搭建學位論文框架。然而,我嘔心瀝血寫成的一萬八千字的開題報告,導師看了不到一分鐘就給推倒了。好在一年后的學位論文答辯中,我的關于主流意識形態問題的論文被評定為“優秀”并全票通過,總算給自己的在職碩士學習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這個經歷的啟示在于,我們小白的程度,大致和我們寄希望于靈感的程度成正比,而我們決勝的法寶幾乎和靈感無關。事實上,我們可以進行無靈感的高質量寫作,卻永遠不要幻想靈感能拯救我們岌岌可危的問題意識與寫作能力。
002 靈感終究只是科研寫作的一個可遇不可求的變量
我們總希望自己會是例外,可以在搜腸刮肚中得到靈感的拯救。同時,我們也都希望自己能夠在靈感的喚醒下開啟激情寫作模式。這種情形確實美好,但我們千萬不要執拗于這個幻想,然后把自己的整個學術成長之夢都押在這個幻想上。就算沒有靈感,也一定要堅持寫下去,寫出來。
與其幻想憑借靈感一鳴驚人、一飛沖天,不如先腳踏實地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其實每項學術產出的獲得都是小概率事件,那么,就不要再讓對于靈感的幻想來擠對我們原本就很艱難的科研日常了。
003 別用“沒有靈感”來掩飾你的拖延、懶惰及無所作為
這些年我見過太多吐槽自己沒有寫作靈感的科研小伙伴。他們往往會如此喟嘆:噢!我的天哪,只要有一個靈感的火花,我立刻就可以讓自己的科研事業一帆風順,我會以無比的激情和熱血投入偉大的科研事業之中。我已經準備好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為啥東風還不來,害得我只能喝西北風了……
我想提醒一句:捫心自問,除了期待靈感的到來,你真的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你真的認為自己和那些“高大上”的學術產出之間只隔著一個靈感的火花嗎?為什么不是隔著你的抱怨、你的懶惰,以及你捉襟見肘的才華?
拜托,你這樣做,考慮過靈感的感受嗎?它真的會很委屈。千萬別再用“沒有靈感”來掩飾你的拖延癥、你的懶惰,以及你的不自信了。尤其是不能讓“沒有靈感”成為你在學術成長道路上無所作為、不思進取的遮羞布。
去寫作吧,哪怕是沒有靈感的寫作也要堅持,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原來沒有靈感的寫作也很美好。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