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發論文、拿項目,其實很簡單(2021版)作者名: 老踏本章字數: 3027字更新時間: 2025-01-20 14:59:31
最易被忽視的外部校準不能含糊
當我們有了靈感,確定了學術論文選題之后,是不是就可以開始寫作了呢?其實在我看來,現在開始寫作還有點兒為時尚早,除非你已經就這個選題進行了“外部校準”工作。
“外部校準”工作是什么呢?就是把我們已經確定下來的選題中的“題眼”作為關鍵詞提取出來(注:所謂的題眼,就是論文選題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論文選題透露出來的關鍵信息,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如,我們打算寫一篇有關“新時代中國意識形態面臨挑戰”方面的論文,選題的題眼就應該是“意識形態”),然后去學術文獻數據庫進行檢索。學術文獻數據庫有很多,大家根據自己的檢索偏好進行就好,我比較常用的是中國知網,下面我就以中國知網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我們把從選題中提取出來的“題眼”作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的期刊論文數據庫中進行“篇名檢索”。我的研究經驗告訴我,在檢索時選取“篇名檢索”可能效果會好一些。具體步驟是,打開中國知網,點擊“高級檢索”,再點擊“期刊”,然后進行“篇名檢索”。這樣得到的檢索結果可以為我們評估學術論文選題的價值提供一個外部參照,也就是“外部校準”。如圖2-1所示。

圖2-1
大家看到的圖2-1是中國知網檢索頁面的一個截圖,進入這個界面以后,我們選擇檢索項為“篇名”,在篇名旁邊的文本框里鍵入選題關鍵詞,比如“意識形態”,然后選擇“精確”檢索,這樣我們一點“檢索”按鈕,就會出現和我們選題關鍵詞精確相關的論文了。在檢索頁面的左下角,我們還可以看到把“意識形態”作為篇名發表那些文章的期刊里,核心期刊有多少篇,CSSCI期刊有多少篇。
這樣一來,我們對這個選題就有了一個直觀感受,能做出預判:我們要寫的這篇文章還有沒有發表的空間,還值不值得跟進。比如,你打算做的僅僅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要想寫好這篇文章并發表到CSSCI期刊,從數據上來看,難度確實比較大了。除非你有新的研究視角或研究方法,在你的文章里提供有關意識形態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的一個“學術增量”。否則,要想發表在CSSCI期刊上,難度會非常大。
中國知網改版之后,檢索能力有了很大提升,這里有個“可視化”功能非常便于我們直觀感受選題的價值,幫助我們對這些選題做出評估。這樣說起來可能比較抽象,我把這個檢索過程用截圖(見圖2-2)展示出來。

圖2-2
在圖2-2右側中間方框③之內,可以看到一個趨勢小圖標。我不知道大家以前在用中國知網檢索功能的時候,是否注意到了這個小圖標,如果沒有,那么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善用這個小圖標。這其實是一個“可視化”功能的按鍵,它會把檢索結果用一個直觀的趨勢圖呈現出來。通過這個趨勢圖,我們對自己所關注的選題的學界研究趨勢,每年發表的期刊論文的數量變化,就能一目了然了。
除了“可視化”,在圖2-2中,我給大家標出了幾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我們一起看一下。在中間靠上的方框①里,我們看到了期刊的“來源類別”。如果我們在進行期刊論文檢索的時候,把每一個選項都勾選上,那檢索范圍就是全部期刊。如果我們想有點針對性,比如只檢索被SCI和EI來源期刊收錄的論文,可以只勾選這兩項;如果我們只檢索被核心期刊和CSSCI來源期刊收錄的論文,也可以只勾選這兩項。這樣條件下的檢索就都是比較精準的了。而且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我們打算投稿的目標期刊是哪個類別,就把檢索條件限定在哪個類別,這樣我們就很容易把握以往發表的相關學術論文在某個類別中發表的數量和年份等趨勢信息了。
下面一點的方框②里,給出的是“分組瀏覽”的信息。依次是“學科”“發表年度”“基金”“研究層次”“作者”“機構”。分別點擊不同的分組,就能了解到我們這個學術論文選題的研究領域內已發表論文的更為詳細的信息,比如那些論文多是在哪個學科范疇內發表的,哪一年發表的論文比較多,得到過哪些基金的支持,研究層次如何,作者都是誰,來自哪個機構,等等。顯然,這些信息會幫助我們對學界研究的現狀有更深層次的認知。
再看圖2-2左側,從上到下我用方框圈出了三個內容,分別是“來源類別”“期刊”和“關鍵詞”。這三個類別都是可以點開的,而且也有可視化的按鈕。通過這幾個欄目,我們就能了解選題既有學術論文的來源類別是怎樣的,主要發表在了哪些期刊上,以及這些論文的關鍵詞出現的頻率。如果我們能把這個檢索頁面提供的信息充分利用,基本就可以對自己想寫的那篇文章的價值有了一個初步的評估。
在了解了中國知網期刊檢索的一般項目之后,我們做一個實操,重點看看“可視化”按鍵能給我們呈現如何的內容。先看一下圖2-3。

圖2-3
在這里,我把“中國模式”作為關鍵詞,在期刊檢索中進行了精確檢索,然后在檢索結果頁面點擊了“可視化”按鍵,于是就呈現出這樣一個趨勢圖。這里展示的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學界在“中國模式”這個領域發表的學術期刊論文數量。我們會發現,大概在2010年前后,有關“中國模式”的研究處于高潮,研究文獻的數量是最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熱度在不斷衰退。
其實,這就在向我們傳遞一個信息:如果我們現在也想寫一篇以“中國模式”為選題的論文,是否還有價值?我們可不可以跟進?我個人覺得跟進的難度會比較大,因為研究的高潮已經過去了,正如這張趨勢圖中所展示的:2010年之后,該項研究的高潮就已經過去,呈現持續走低的趨勢。所以大致可以認為,如果我們現在再去跟進,其實是在跟進一個已經“過氣”了的選題。我這么說并不是說“中國模式”問題本身不值得研究,而是從學術論文是否好發表的角度來看,投身一個研究熱潮已經退去的領域,顯然不如一個研究持續高漲的領域來得容易。如果你想跟進“中國模式”,除非你在這個領域有一些新的獨特見解,或者運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或者掌握了新的資料和數據—總之,你得有顯著的學術增量才有可能更順利。
我個人建議大家做這樣的研究:從研究趨勢來看,處于方興未艾的階段,處于研究成果持續增長的階段。就是說,如果我們投入科研中的時間和精力是一個點,那么,把這個點放在一條增長態勢明顯的線上是比較好的選擇。其實就是讓我們的研究乘勢而上,做一個“識時務”的人。這種研究選題的論文往往更容易被發表,更容易發表在高級別的學術期刊上;論文發表之后也更容易被四大中文社科轉載期刊(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收錄,更容易被學界同行引用,我們個人的學術影響力也更容易得到提升。
總而言之,所謂的選題“外部校準”工作,其實是對我們根據自己的內在尺度做出的選題設計進行外部價值評估的工作。通過文獻數據庫的檢索,我們就能對自己設計選題領域內的學界研究現狀、選題的價值,以及是否容易發表、發表在什么級別的期刊上等問題,有一個通盤的權衡和考慮。
當然,不同學科和不同專業方向的情況可能不太一樣,我這里只是從共性的角度給大家提供“外部校準”工作的建議,僅供大家參考。我建議大家至少熟練使用一個學術文獻數據庫的檢索功能,多去摸索。檢索功能在我們的論文寫作、項目申報及查找精準文獻方面的能力是非常強大的,希望大家重視起來,反復實踐。
多年來,我有一個深刻的感受:選題一旦很有價值,我們的論文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哪怕我們還沒有寫。所以,我建議大家能夠在選題問題上多下一點功夫,別著急去寫作。如果一篇論文的工作量為100,那么我們在選題環節的工作量投放甚至可以達到40左右。因為在這里投入的時間、精力越多,我們在論文寫作的時候就越容易節省時間、精力,寫出的論文也更容易發表。我還建議大家,在確定選題之后也不要急著落筆成文,還要做一個準備工作才行。這是我在下一篇文章中主要討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