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擔當:曾仕強說中層盡職之道
- 曾仕強
- 3564字
- 2025-01-20 15:01:10
做有準備的下屬
每一個人都要了解自己,而且要把自己放在被領導的地位來思考,分析自己。比如,我是否具有應變能力?為什么一些名牌大學的高才生的成績單都很亮麗,卻找不到工作,反而那些老板一開口就說自己沒文化。沒有文化的人當老板,這才是我們現在應該深刻反思的。
為了找到合適的老板,你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所謂良禽擇木而棲,你要首先是良禽才行。作為一個干部,你更要知道,取得成績必須靠自己,要努力學習,時時刻刻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行,時時刻刻在工作中收獲良言。只有將自身修煉到最佳狀態,才能夠在關鍵時刻綻放異彩,獲得重用。所以說,被領導者必須做好準備,使自己具備三個基本條件:
第一個條件,要跟老板處得好。
這其實就是“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其他的都不重要。雙方靠內心相維系,應變力就會很強,如果一切都依法辦理,結果就不知會如何了。比如,當我們沒有勞動法律法規的時候,老板與員工處得跟一家人一樣;當有了勞動法律法規之后,老板就越來越沒良心,員工也越來越不放心、越來越不熱心。
其實這就是我們盲目學習美國的結果。美國的法律雖好,但我們不能拿來就用。雖說中國并非沒有法的國家,但卻更崇尚“有法中無法,無法中有法”,就是有標準又好像沒有標準,沒有標準又好像有標準。所以中國人要會應變。
令人遺憾的是,現在整個社會都很重視學習,但一旦學到了,就會變成死腦筋,“你一定要這樣”“你一定要那樣”,這都不是中國人的思想。
其實,一個人最要緊的是忠誠。西方人很尊崇對工作的忠誠,但卻缺乏對人的忠誠;而中國人不容許你對公司不忠誠,更不容許你對領導不忠誠。同樣的忠誠,中國人是對人,西方人是對事。所以,被領導者一定要忠誠。但僅有忠誠還不夠,還要持久。忠誠不持久,就是人們最討厭的——叛變。
你問一個中國老板,用人的原則是什么。他會先說沒有什么,然后告訴你肯干就好,他不會講品德,沒有人會講品德,也沒有人會講人力。如果做學問的人是用西方的態度,他一輩子都做不好學問。現在很多人就吃這個虧,因為別人回答肯干就好,那他覺得這個就是答案。
這哪里是答案?中國人講話,不會把真正最要緊的說出來,因為我們是講給一幫人聽的,外行人一聽,肯干就好,他就去埋頭苦干了。對這種人,根本不用講道理。
若進一步問,難道不需要能干嗎?他會說,當然要能干,不能干,肯干有什么用?
這是非常妙的。你如果認為,中國人肯干又能干就好,那又錯了。所以中國人做學問,自己心里也要有數。因為你再去問老板,忠誠要不要緊。他的答案更有趣:這個不用說的嘛。不用說的才是最重要的。
我覺得現在很多做學問的人,根本參不透這些東西,他們一輩子做了什么學問,我真的不知道。那是很可憐的。但是他們又很喜歡發表論文,寫了很多書,騙了很多人。很多人容易上當,一看到這些理論,就認為對,而認為對就完了。
真正的道理中國人是不會說的,因為這東西是不能說的。沒有一個老板會跟他的干部說,我在乎你心中有沒有我。也沒有一個干部敢去跟老板這樣說:“報告老板,我的心中有你的存在。”那肉麻極了。
所以我們常講一句話——“只能做不能說”,這就很奇妙,這就叫藝術。
你要記住我這句話,就是我們不相信任何人的話,只相信自己的感覺。西方人不懂這套,你說的、他說的、我說的,引經據典寫一大堆。中國人不引經據典,要引只引一個人——孔子,甚至連孔子的“孔”都省掉,“子曰”,就解決了。
所以,當老板強調肯干的時候,一定要以忠誠、能干為前提,這樣,肯干才有意義。肯干是一個人合理地表現自己的能力。一個人如果很莽撞,沒有關注別人的存在,就會無形中得罪很多人。肯干必須以能干為前提,不能干的人,他越肯干你越怕,因為他一動,事情就全亂套了。領導者最怕那些不能干卻肯干的人。
因此,我們要成為領導者心目中那些忠誠、持久、能干而又肯干的人,才能與領導者搞好關系。領導者往往需要純真的人,需要那些可以同甘共苦、共患難的人。事業發展順利的時候,能夠和諧相處;碰到難題,也不會拔腿就跑。但要注意,領導者最關心的不是自己的員工有沒有努力,而是有沒有用心。西方人只要努力就夠了,因為西方人認為,看得見的部分才算數,有沒有用心是看不見的。但中國人不一樣,會專門從看不見的部分去琢磨一個人,會看你的誠意,而不是嘴巴講的話。
第二個條件,要有機動能力。
下屬不能一味討好領導者。如果一個下屬不停地討好自己的上司,常常問:“老板,有沒有什么要緊的事情要我去辦?”這樣,上司遲早會怕他,會坐立不安。所以說,你要得罪中國人,你就完了;你要討好中國人,你也完了。這就是最有趣的一點,我們要有平常心,要有機動能力。
什么是平常心?平常心就是該做的會去做;不該做的不主動去做,除非領導要你做。被領導者不能像美國人一樣說“這不是我的事情”,中國人是守本分的,如果沒有特別的吩咐,就照本分去做;如果有特別的吩咐,那就幫人家一個忙。所以我們常常把這個人調去支援,把那個人調來協助。扯來扯去,我們無所謂,但是之后要回歸建制,這就叫應變,也叫有機動能力。
要記住一句話:人是老的好。老并不是指年紀大,而是指長期相處,長期相處的人比較了解你,能夠隨時補漏洞,能看菜吃飯、看人辦事,有機動處理事情的能力。
第三個條件,有功不要求賞。
現在有一些干部會吃虧,就是因為他們有功就要有賞,他們認為自己表現好了,老板就要照顧他們。其實,真正了解中國老板心思的人就會明白:老板要是想給賞,再多也會給;你主動向老板要,他頂多給一點點。
老板給的叫賞,你自己要來的,那不叫賞。
你要是學西方,覺得自己該要的就向領導要,那是會吃虧的。老板心里有數,他們往往會更喜歡那些沒有伸手索要的人。
不僅是干部,員工都應該用以上三個條件,多充實自己,這樣才能獲得領導者賞識。充實,不一定指多學幾門知識、多掌握幾門技能。有很多人一聽到充實自己就想到才能方面,學營銷的去學習技術,學財務的再去學點管理……其實大家要明白一點,幾千年來,無論中國人發生什么變化,始終奉行“德本才末”的理念,也就是老板不明言的部分,這一點彌足珍貴。
要想得到重用,首先要具有德行。中國人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往往不是看其出身,而是看其選擇,看其價值標準。雖然英雄不問出身,但你是選擇做呂布,還是選擇做趙云,結果就大不相同了。你的價值標準正確,領導才會進一步看你是否有才干。現在的干部或年輕人想充實自己,就會學這個學那個,考了一堆的證書,其實這并不是獲得賞識的根本——證書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你本身獲得肯定,那些證書才有意義。這就是中西方的不同之處:西方企業在用人的時候,往往關注“你學了什么課程”;而中國企業在用人的時候,并不十分關注你學了什么,反而關注你在哪學的。你的學校、你的導師、你的校友就是你的第一個資源,這些資源反映了你將會怎么看問題,怎么選擇。
中國人相信人會不斷成長,員工進入公司以后如果不能成長,就會讓其離開,如果能成長,就不太在乎其學歷。包括干部在內的被領導者想成長就要多些歷練,歷練才能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積累經驗,應付各種各樣的困難。歷練和經歷不一樣,歷練是要吃一些苦的。“不知民間疾苦”,就很難體會成功的重要性。中國有句話叫“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說年輕人剛擇業時,不必太在乎金錢,就是說這時候應該以歷練為主。
積累了經驗,你就有了堅決求去的本錢。如果連這點本錢都沒有,就會被“欺負”,想跳槽也比較困難。每個人都要有一些他人所不及的長處,這樣就算領導要換掉你,也會有所顧忌,怕找不到更適合的。
不斷充實自己,等你慢慢變得優秀,領導自然會來找你。所以年輕人不必著急,可以好好考慮自己的未來,充實自己的內心,思考如何才能贏得領導的重用。
我特別要提醒年輕人不要覺得自己年紀還小,有的是時間,先玩夠了再考慮其他的問題。時間是最寶貴的,一去不復返,不能浪費任何一分鐘。不浪費時間并不代表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有所收獲。因為在你年輕的時候,時間還是有可能換不到錢的。你要學會期待,要慢慢地走向成功。要知道別人時時在注意你,必須按部就班地提升自己受賞識的程度。
胡雪巖在充實自己這方面抓得很準。人們從鄉下到了杭州后,一般來說,會先去看看西湖。可是胡雪巖整整三個月,沒有出去過一次。老板問他:“你不想去西湖看看嗎?”他說:“想啊,不過以后有機會。我現在想學東西。”從此,老板對他完全另眼相待,這樣的人上哪里去找?
胡雪巖除了工作以外,其他時間都在練字。他很有遠見,知道自己有一天會當大老板,當大老板少不了要寫一手漂亮的字。他還喜歡讀《三國演義》,因為他知道這是他和別人共同的話題。跟中國人聊天,你講的內容,有人聽得懂,有人沒有興趣,一講到《三國演義》,大家就湊在一起,因為這是共同的語言。另外他愛聽歷史故事,因為他知道,中國的人情世故,都在歷史故事里面。其實這些,是將來他擴張業務最好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