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古代史籍和文學作品亦真亦幻

唐代到宋代的劍舞、角力、學射

詩人李白與劍術的不解之緣

到了唐代,武術與舞蹈緊密結合。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描述了公孫大娘與其弟子李十二娘舞劍的颯爽英姿:“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唐代開元年間的“裴旻劍舞”與“李白歌詩”“張旭草書”,并稱為“唐代三絕”參見國家體委體育文史工作委員會、中國體育史學會編:《中國古代體育史》,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90,第284頁。

相傳唐代大詩人、四川人李白(701—762),也是精通劍術之人。《新唐書·文苑傳》寫李白:“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

李白說自己“少年學劍術”(《結客少年場行》),“十五好劍術”(《與韓荊州書》)。他出蜀后30年中,身不離劍:“腰間延陵劍”(《敘舊贈江陽宰陸調》)……裴旻曾居山東任城,李白三十五歲時專程從安陸舉家“學劍來山東”(《五月東魯行答汶上君》)參見郁賢皓主編:《李白大辭典》,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第550頁。

從李白寫的“三杯拂劍舞秋月”(《玉壺吟》),不難想象李白舞劍之時的飄逸瀟灑豐姿。據統計,《全唐詩》收錄的李白詩中,“劍”總共出現了118次,分布在106首詩中,約占全詩總數的10%參見曾睿德編著:《長江文明之旅:長江流域的武林流派》,長江出版社,2015,第72頁。

同為四川人的郭沫若寫道:“裴旻事略,在《新唐書》中,附見《李白傳》后。”郭沫若:《李白家室索隱》,載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合編《20世紀李白研究論文精選集》,太白文藝出版社,2000,第97頁。李白、裴旻共列一傳,可見唐代劍術(劍舞)已登大雅之堂,也說明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當時已經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中國最早的民間武術社團組織——角力社

摔跤,漢代以前常稱為“角力”。早在西周,角力即被列為軍事項目。秦漢時也稱為“角抵”(“角觝”)。宋代時,始稱“相撲”,并有“爭交”“摜跤”“捧角(跤)”等叫法。這些名目,都曾是武術的早期名稱。

《角力記》是一部專門記述我國摔跤活動的專著,上起春秋戰國,下迄五代十國。作者可能是宋代初年人。書中有一篇《成都學社山角抵》,記載了當時蜀郡盛行角力的情景。此文目前已很難見到,現節錄如下:

蜀郡之風,少年“輕薄”者,□□為社(鄭按:兩個缺字可能是“結伴”;輕薄,意思是爭強好勝),募橋市勇壯者,斂錢備酒食,約至上元,會于學社,山前平原作場。于時新草如苗,□(鄭按:缺字可能是“且”)候人交。多至日晏,方了一對,相決而去。或贏者,社出物賞之,采馬擁之而去。觀者如堵,巷無居人。從正月上元,至五月方罷。王氏(鄭按:指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王建)有蜀,此色人衣寬衣,貼金花,帽垂腳,越異少壯,多隨從之……有名目者,劉仙子、王勝。翁士勛:《〈角力記〉校注》,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第95頁。

上面的文字生動地記載了五代時成都地區武術摔跤活動的盛況,現以白話簡釋如下:

五代時,蜀郡摔跤成為非常流行的項目,從每年正月十五上元節(即元宵節)開始,會頻繁舉行武術摔跤活動,并一直持續到五月間。這樣,民間也就出現了摔跤運動的專業社團組織——“角力社”。角力社招募勇壯有力的人為摔跤手,大家出錢食供給訓練之用,定期到成都北郊學社山前大草坪上舉行比賽,獲勝者由角力社發給實物獎品,并乘彩馬在大街上游行以顯榮耀(近代成都青羊宮擂臺賽金章獲獎者“打馬游街”,其源頭就追溯到晚唐五代時期成都的角力社)。

摔跤賽競爭激烈,場面熱鬧,觀眾叫好聲不斷。在這一時期,誕生了不少著名的摔跤手,他們常常穿著寬大的衣袍(跤衣),頭戴貼金花帽,后邊跟著一群熱心摔跤的青少年。當時有名的摔跤手,當數劉仙子、王勝。

《角力記》還敘述了四川兩個摔跤手的趣事:

五代時,前蜀皇帝王衍為了與隴西王李茂貞交好,準備派遣一名四川職業高手去陜西當教練,于是在蜀中先選拔出一名叫“述”(未載其姓)的高手。

四川還有一位文武雙全的摔跤家叫石彥能,人稱“石校書”。朋友聚會歡送“述”前,眾人慫恿“述”和石彥能來一場戲耍性比賽,結果“述”敗在了外貌好似斯文儒生的石彥能手下。“述”羞愧欲死,偷跑到廚房去拿菜刀抹脖子自殺,幸好被廚師們撞見,才得救。

當時成都人把石彥能和有名的女詩人薛濤放在一起,作順口溜歌頌:“角抵戲有石校書,歌舞伎有薛校書。一男一女分文武,習技習藝亦讀書。”

故事中的石彥能,是個深通文墨的秀才。由此可見摔跤武術活動在當時受到了各方面人士(包括儒生)的喜愛。

角力并非僅供觀賞,也用于實戰。《角力記》引用當時典籍《成都記》盧求,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為西川節度從事,應節度使白敏中之命,撰《成都記》五卷,記成都風俗、物產及古今逸事。中的《蜀中和尚善角抵》講了這樣一件事:

唐文宗時云南的南詔兵襲擾成都,有三個亂兵竄到廟里。有位善角力的和尚用摔跤術拉住其中兩人:“乃悉拽之,拉其頭,摔于井中。余一乃(逃)走。”翁士勛:《〈角力記〉校注》,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第89—90頁。

五代時成都的角力社,是迄今為止現存史料里中國最早的民間武術社團組織,應該引起學術界重視。

武術活動重要場所——成都學射山

成都北門外的學射山,又名斛石山。據說“(學)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射于此”參見[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七十二。,此山即今成都北門外鳳凰山。

劉禪之后,歷代多在此山習武操練。上面《角力記》中的“學社山”為音訛,即“學射山”。

圖1-5 1980年發行的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紀念金銀幣中的“古代角力”銀幣

古代,城市和水不可分割,古漢語中才有了“城池”這個名詞。唐代以后,學射山和山下的萬歲池,成為成都軍事體育比賽和郊外宴游的名勝之地。

北宋范鎮有詩《仲遠龍圖見邀學射之游先寄五十六言》,他在自注中說:“往來皆呈馬騎,設射棚,眾賓皆射,遣官妓記籌。”意思是:萬歲池有戰船(武舟)演習,學射山軍士戰馬飛奔,山上處處有射棚,還派官妓記錄射箭成績,決出名次給予獎勵。我們可以想象學射山運動場上馬蹄飛揚、人聲鼎沸、弓弦聲聲、喝彩聲不斷的場景。

古詩中也屢有詩文描繪學射山,如北宋趙抃《次韻蘇寀游學射山》:“錦川風俗喜時平,上巳家家出郡城。射圃人稠喧畫鼓,龍湫波凈照紅旌。”

詩中后兩句意在說明,射箭處人群擁擠,每當宣布賽手成績時就要陣陣鳴鼓;萬歲池中碧波蕩漾,與戰船上紅旗交相輝映。

到了宋代,除了在學射山舉行騎馬射箭比賽,還有人在這里圍獵,甚至妙齡束腰美女也騎駿馬馳騁。詩人陸游(1125—1210)《感舊絕句·其四》寫道:“十月新霜兔正肥,佳人駿馬去如飛。纖腰裊裊戎衣窄,學射山前看打圍。”

演武與游樂同時進行,形成歷史上四川“武術文化”一大特色。民國時期影響重大的射德會(詳見本書第七章第一節中的“極富巴蜀文化特色的‘射德會’”),無疑有學射山武學遺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县级市| 沽源县| 察哈| 抚顺县| 读书| 古浪县| 白水县| 曲水县| 宜宾县| 靖江市| 新余市| 苏尼特左旗| 康马县| 灌阳县| 林西县| 梓潼县| 阜宁县| 绵竹市| 宿松县| 运城市| 郴州市| 和田县| 乌拉特前旗| 田林县| 旅游| 沁阳市| 兰考县| 威远县| 个旧市| 维西| 临安市| 谷城县| 德阳市| 孝感市| 乐陵市| 江陵县| 南漳县| 冀州市| 银川市| 镇原县| 石河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