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親歷辛亥革命的袍哥成員

名震川西的“秦大帥”——秦載賡

秦載賡(1875—1911),名明良,華陽縣興隆鄉(xiāng)(今四川雙流華陽街道)人。其祖父秦壽堂,是華陽縣的武舉人,在當?shù)卦O(shè)武棚授徒。秦載賡6歲時即與胞弟秦省三從祖父習(xí)武,武藝高強。秦載賡18歲時已膂力過人,應(yīng)縣武科童子試,因考官不公,秦載賡竟將考官從轎中拽出痛毆。秦載賡與同盟會員龍鳴劍甚為相得,在其影響下加入同盟會。

華陽縣沿府河一帶袍哥團體“安吉團”,推舉秦載賡為“龍頭”,上至中和場下至籍田鋪,聚眾數(shù)萬,名震川西、川南。當時,人們尊稱秦載賡為“秦大帥”。

1911年6月,四川成立保路同志會。7月中旬,秦載賡被選為華陽同志協(xié)會會長、東路同志軍首領(lǐng)。

1911年8月4日,龍鳴劍等人以秦載賡的名義,用雞毛文書緊急傳達各地,號召哥老會首領(lǐng)于這天趕到資中縣羅泉井基督教福音堂,參加袍哥“攢堂大會”。

會議在深夜舉行。堂內(nèi)燭光通紅,關(guān)公牌位在上,堂中肅然站立著20多名川中各路袍哥碼頭的“舵把子”(袍哥首領(lǐng)),每人手中捧著一束香,香煙繚繞,氣氛莊嚴。

參加者有秦載賡、龍鳴劍、王天杰、陳孔白、羅子舟、侯保齋、孫澤霈、張達三、胡重義、胡朗和、侯國治等人。他們都是武藝高強的袍哥首領(lǐng)。

結(jié)義盟誓的最后,龍鳴劍宣布決議:將同志會改稱同志軍,組織武裝起義;在華陽、新津設(shè)立同志軍總部;推定秦載賡、侯保齋和張達三、侯國治,分別主持川東南和川西北等各州縣起義事宜。

同志軍從此成為清末反清聯(lián)合陣線的主要組織形式。保路運動由此發(fā)展到全川大規(guī)模同志軍武裝反清斗爭的新階段。

辛亥革命中的劉崇俊

劉崇俊(劉崇峻),四川漢州(四川廣漢)人。

他從11歲起,便隨其叔、伯父學(xué)練家傳的十三太保硬型內(nèi)功、鐵砂重手與拳術(shù)兵器套路,以及龍拳、連城拳、脫戰(zhàn)拳等武藝。劉崇俊還是成都有名的拳師周武超(此人在晚清武營做過教官,因一拳打死一頭傷人的瘋騾子而名聲大振)的徒弟。

祖籍甘肅的武術(shù)大家馬黑子,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抵達四川,并在彭縣清真寺內(nèi)傳授武藝。劉崇俊聞其名,后與師兄馬鎮(zhèn)江將馬黑子恭迎成都家中。馬黑子將“大小紅拳”“小神拳”“九龍大刀”等技藝傾囊而授。劉崇俊、馬鎮(zhèn)江因之功夫突飛猛進。

后來,其師兄馬鎮(zhèn)江被聘為清軍十營總教官,劉崇俊輔之。此時,劉崇俊已經(jīng)秘密加入了反清組織哥老會。

趙爾豐槍殺民眾事件發(fā)生后次日,劉崇俊會同來川組織新軍的湖北黨人梁俊明、陳君顯等召開秘密會議。會議決定,由劉崇俊、李明新赴溫江等地,聯(lián)系同志軍舉行武裝起事。

次日,劉崇俊二人趕至溫江縣,與同志軍首領(lǐng)吳慶熙相晤。吳慶熙對劉崇俊道:“劉兄,我手下已集合數(shù)千人,只是缺少武器,你能否替我們弄得急需的子彈?”劉慨然應(yīng)允,當即趕回省城,與潛伏清軍中的鄧涵秋共同設(shè)法籌集到不少子彈。

劉崇俊將子彈藏于行李中,雇車拉運。城門處清軍搜查甚嚴,劉崇俊毫無畏懼,厲色對眾清兵道:“我只有少許鋪蓋行李,也值得一搜嗎?”清軍士皆知其為省城有名國術(shù)家,在軍中教官中威望甚高,竟任之出城而去。溫江同志軍得到子彈后士氣大振,立即起事攻打成都。劉崇俊在保路運動這一歷史事件中,以武勇報國。

中華民國建立后,劉崇俊以反清之功曾作營長、團長。但劉崇俊不欲仕途,旋即解甲,復(fù)以習(xí)武養(yǎng)生為樂事。民國時期曾任四川武士會副會長、四川省國術(shù)館館長、南京中央國術(shù)館教務(wù)長等職。

張樹三、況春發(fā)、田得勝

張樹三,巴縣人,清代光緒、宣統(tǒng)年間重慶著名武師和仁字堂的袍哥舵爺。他開設(shè)武館教武,人稱“大拳師”,門徒甚眾。1905年,張樹三東渡日本謁見孫中山,之后加入同盟會。參見文世昌:《巴蜀軼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第159—160頁。

與張樹三齊名的大拳師況春發(fā)是巴縣冷水場人。他自幼習(xí)武,后到重慶城內(nèi)會仙橋開鞋鋪店,同時教授武術(shù),任袍哥仁字堂口大管事。

1911年秋,同盟會重慶支會領(lǐng)導(dǎo)人楊庶堪、張培爵等,準備奪取重慶政權(quán)。況春發(fā)拿出私財千兩銀子,組織一支三百人的義勇隊,并親自教練武藝。1911年11月22日上午9時,一身短打裝束的況春發(fā)率袍哥隊伍,導(dǎo)引楊庶堪、張培爵等同盟會革命黨人首領(lǐng)徑赴朝天觀。

袍哥們頭捆白布、身穿青色武打衣,手執(zhí)梭鏢、大刀,自朝天觀門口一直排到大殿。參見楊立微:《朝天觀奪印記——辛亥革命紀事》,載政協(xié)四川巴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巴縣文史資料第3輯 紀念辛亥革命75周年專輯》,1986,第142頁。知府鈕傳善平日善于言辭,今天懾于袍哥隊伍威勢,低聲下氣地說:“我與段知縣都愿寫同盟誓約,歸順新政府。”鈕傳善同段榮嘉一起跪下,任人剪去發(fā)辮,繳去官印。

一日之間,兵不血刃——重慶反清獨立了。關(guān)于保路運動詳情,可參閱鄭光路專著:《四川保路運動歷史真相——炸響辛亥革命的驚雷》,四川民族出版社,2011。

南派余鼎山、三原派張永隆、田得勝

1937年以前,重慶武術(shù)界有余、張兩大派系。

余派由余鼎山為首領(lǐng),屬南派。張派尊張永隆為首領(lǐng),屬西北三原派。

相傳三原派源于宋代,因假托趙匡胤而得名,有人又稱“趙門”。清朝中葉,直隸人張?zhí)旎ⅲňb號“麻溜張”)傳趙門拳技于陜西三原縣,后又入川傳技。張?zhí)旎⒌乃膫€主要弟子楊板雄、高占魁、馬黑子、馬三寶便以師父授藝之地陜西三原縣命名,稱為“三原派”;另一支以張?zhí)旎⒆婕彪`命名為直隸派。

流傳于四川的三原派,又分了許多支派(據(jù)說有八支)。

陜西三原縣高占魁(綽號“鷂子高三”)在清光緒年間將此拳技傳于袁氏兄弟——人稱“袁老七”“袁老八”。袁老八袁禎祥授徒張騰蛟(又名張云龍,陜西人),后來張騰蛟定居重慶并傳授武藝。袁老七則在山西的安定邦傳藝,于民國初年從安定邦到四川,授徒重慶的張永隆、周克欽等人。

在辛亥革命“重慶獨立”游行隊伍扛大旗出名的田得勝,是重慶最大袍哥公口“維新園”的五爺管事。民國時期,田得勝介紹張永隆到重慶關(guān)帝廟當主持。田得勝、張永隆、張騰蛟三人仿效劉備、關(guān)羽、張飛“桃園三結(jié)義”,拜把換帖,自詡為“三賢士”。關(guān)岳廟地處鬧市,張永隆在關(guān)岳廟開了一家大茶館,當作“仁字袍哥”徒眾聚會之地,這里經(jīng)常座無虛席。因此,張永隆、張騰蛟的三原派武術(shù),在重慶很有影響。此外,田得勝還在和平路開了一家“五倫”茶社。

他們成立“三賢公”袍哥公社,田得勝任社長,張永隆、張騰蛟任副社長。同時成立國術(shù)研究會,抗日戰(zhàn)爭前夕,擴大為武術(shù)抗日救國會,仍由他們?nèi)朔謩e擔任正、副會長。

1940年,張永隆創(chuàng)辦陪都速成國術(shù)館,自任館長,廖大連任副館長,趙麟任總教練,文操雄任副總教練。余靈勇主編;李誠,黃紹璦副主編:《涪陵地區(qū)體育志》,1990年版,第37頁。1953年,天津舉辦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張騰蛟與鄭懷賢等人選為西南區(qū)武術(shù)運動員,張騰蛟獲武術(shù)優(yōu)秀獎陳蘭蓀、陳嘉祥:《關(guān)帝廟與重慶袍哥》,載重慶市渝中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重慶渝中區(qū)文史資料》第十七輯《渝中文物史話》,2007,第260頁。(詳見第九章第一節(jié)中的“1953年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

瀘州的佘英、雅安的羅子舟

佘英(1874—1910),原名佘俊英,號竟成,四川瀘州小市鎮(zhèn)人。

佘英出身貧寒,早年喪父,先后學(xué)過銅匠、撐船,愛好使拳弄棒。小市鎮(zhèn)武舉人李孝思精于武藝,綽號“通城虎”,于1896年在瀘州設(shè)武棚授徒。佘英入棚拜師,刻苦習(xí)武,參加清代最后一次科舉考試,考取武秀才,被公推為小市鎮(zhèn)袍哥會“文字公口”的“舵把子”。

瀘州清朝官吏見佘英武藝好,請他當州衙堂勇管帶(相當于營長)。但佘英“目擊清政不綱”,不久辭職不干,回家開牛肉飯館接納四方豪杰,任俠仗義大名傳遍川南。

武林朋友曾對他說:“瀘州道臺衙門的旗桿好直喲,砍來做龍船保管要得,端陽節(jié)好賽龍船。”他當晚便游過沱江,幾斧頭砍斷旗桿,又鳧水將旗桿扛回小市鎮(zhèn)。由此可見他既藝高膽大,又蔑視清廷。

1906年,革命黨人黃復(fù)生邀佘英東渡日本去會見孫中山。孫中山見他魁梧豪放,頗為器重,當即委以西南大都督:“命英歸,喻會黨以大義、為種族效命。”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編撰:《四川國民黨史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53頁。

風(fēng)聲傳到瀘州知府楊兆龍耳里,他要捉拿佘英。此時佘母逝世,佘英借小市鎮(zhèn)西昌會館辦喪事。楊兆龍調(diào)來大隊兵丁,乘夜色將會館圍得水泄不通,搜到天明也不見人。

瀘州人都說佘英會飛檐走壁,還說他會“駕土遁”。其實,佘英趁混亂嘈雜之際,縱身跳躍,抓住堂上橫匾翻騰而上,側(cè)身藏于匾后。清兵做夢也想不到,懸重賞捉拿的要犯,就藏在自己頭上的匾額上。

佘英此次脫難后,先后組織、參加了瀘州、敘府、廣安等武裝起義,然而都失敗了。

1909年12月13日,革命黨再次在川南起義。佘英指揮一路人馬,攻打嘉定城。人多勢眾、裝備精良的守城清軍突然殺出城來,義軍只能被迫敗走。此時,佘英身邊僅剩部下二人,三人逃至云南邊境的豆沙關(guān)附近,清兵依然緊追不舍。

佘英打聽到這個山頭叫“斷蛇坡”,不禁嘆氣道:“唉,我佘某命當絕于此地了!”他認為“佘”與“蛇”同音,“斷蛇坡”便成了大忌諱。故清兵追來時,他命兩位部下逃走,自己卻擋住道路,坦然受縛。

盡管佘英被捕,但其神態(tài)英勇,立于木制囚車上堅持宣傳反清大義。佘英對審訊官員慷慨陳詞:“神州之內(nèi)凡有血性的男兒皆是吾同黨,抓不完、殺不絕!”紀陶然編著:《微言大義:晚清民國留言簿》,同心出版社,2012,第58—59頁。

知府宋聯(lián)奎恐夜長多夢,于當夜三更將其殺害。佘英臨刑前寫有《佘竟成自述》,顯示了武術(shù)家武勇報國的情操:

佘竟成年三十六,瀘州小市人。二十歲入武庠,名俊英,革命時改名佘英,表示與滿清政府脫離關(guān)系,不受他的頂戴的意思……牡丹將放身先殘,未飲黃龍酒不干。同志若有繼我者,劍下孤魂心自安。佘竟成:《自述》,《瀘縣文史資料選輯》第4輯,1991,第26—27頁。本節(jié)還參考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川省志·人物志(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第27—30頁。

圖4-4 孫中山追贈為陸軍中將的武秀才佘英

中華民國建立之初,中華民國政府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頒令在瀘州忠山腳下立碑,上面刻:“追贈陸軍中將佘先烈俊英字竟成紀念碑”。碑的其他幾面,分別刻有辛亥革命元老熊克武、但懋辛等人的題詞。參見秦后生、王世祥:《會黨之杰佘竟成》,《龍門陣》1983年第3期。

此后,佘英作為反清志士被后人垂悼,其武術(shù)家的身份卻鮮為人知。

羅子舟,1875年生于四川雅安上壩鄉(xiāng)沙坪。他家室豪富,自幼酷愛武藝先后從師多人。后入哥老會,拜瀘定縣義字旗袍哥首領(lǐng)譚必成為“大哥”,廣結(jié)江湖豪杰。因他武功過人甚有威望,逐漸成了雅安一帶義字旗下“舵把子”。

曾壁光是光緒皇帝的一位老師,也是洪雅縣有名的富豪。羅子舟為顯示反清力量,帶領(lǐng)十來名隨他學(xué)武的兄弟伙潛至曾家,與眾保鏢惡斗。曾家死傷多人,被劫掠一空……此事傳揚蜀中官府震駭,下令通緝羅子舟。

羅遠走嘉定,準備與嘉定袍哥首領(lǐng)胡朗和聯(lián)絡(luò)武裝起義。他帶領(lǐng)兩個徒弟,從雅安沿青衣江下行經(jīng)過夾江縣時被清廷奸細認出,當即密報縣衙。

羅見勢不妙,從僻靜處涉河潛上峨眉山巔的金頂。華藏寺和尚見羅頗有江湖豪氣,佯作殷勤款待,暗中派人下山密報。縣令聞報,當即令一名把總率領(lǐng)步兵200余人封鎖山徑,將金頂華藏寺嚴密圍困。

羅子舟急忙與徒弟各操長木棍跑出廟門,木棒舞得呼呼作響。清兵蜂擁而上,他們?nèi)嗽酱疤又翉R后,卻被清兵圍在舍身巖上。舍身巖是金頂最高處,海拔3600多米,山下云濤翻滾。把總吼道:“羅匪聽了,馬上歸順聽命!”喊畢令清兵齊舉毛瑟洋槍,對準羅子舟三人。

羅子舟怒目罵道:“我羅某錚錚鐵漢,豈降狗奴!”羅子舟又對兩徒弟道:“與其束手就擒受辱,不如跳崖一死。”言畢,長嘯一聲飛身向萬仞深谷。兩徒弟也隨之向懸崖處跳去,皆被摔死。

金頂每年都有善男信女跳崖“舍身成佛”,絕無生還者,故懸崖處稱之舍身巖。出人意料的是,羅子舟在臨谷底處落于荊棘叢中,僅受輕傷,隨后逃脫。四川同志軍以其大難不死,稱他為“羅八千歲”。

一時很多人議論他武藝已練到“劍仙俠客”的地步,這是言過其實。但他精湛的武功對減輕損傷無疑也起了作用。

清政府垮臺后,羅子舟因在保路運動中的杰出功績,被四川軍政府任為邊軍統(tǒng)領(lǐng),不久后他即去職。臨近1949年,羅子舟受友人唐式遵煽動,以衰老之軀隨國民黨逃竄。1950年3月30日,逃至川南越西,與當?shù)匾腿宋溲b發(fā)生沖突。史料記載:“埋伏的彝人聞聲,也開槍射擊,戰(zhàn)斗相當激烈,唐式遵、羅子舟當場(被)打死。”劉琪光、陳治強:《羊仁安在西昌就職軍長及被俘經(jīng)過》,載《漢源文史資料選輯》,第2輯,1987,第9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阳县| 紫云| 抚远县| 修水县| 江西省| 泰州市| 宁国市| 台北县| 永靖县| 涪陵区| 定陶县| 新竹县| 梅河口市| 岗巴县| 阜阳市| 贵德县| 垫江县| 锡林浩特市| 萨嘎县| 巨鹿县| 饶平县| 白山市| 荣昌县| 徐闻县| 会东县| 吉木萨尔县| 葫芦岛市| 衡南县| 乐山市| 永嘉县| 西乌珠穆沁旗| 九江县| 浙江省| 含山县| 磐石市| 香格里拉县| 龙游县| 乳源| 台北市| 平乐县| 通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