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川武術發展概況
張獻忠禍蜀和1646年八旗兵進軍四川
研究武術文化,局限于武術本身而不了解大歷史背景,其結論必然是不可靠的。如有人說:“明末清初是中華武術發展的高峰,也是峨眉武術的成熟發展期”;“張獻忠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大量的武術文化被帶到四川并與巴蜀武術形成了歷史上的大融合,促進了峨眉武術體系的完善……”
以上就是與真實歷史截然相反的荒誕結論。
明崇禎三年(1630年)在陜西造反起家的“八大王”張獻忠,最后攻入四川,于崇禎十七年(1644年)農歷八月十五日在成都建立大西國。被張獻忠抓獲的意大利傳教士利類思和葡萄牙傳教士安文思,被封為“天學國師”,親見“獻忠除正后四人外,尚有妃嬪三百名”
。
這個“大西皇帝”,奢侈荒淫、專橫殘暴。張獻忠稱孤道寡僅兩年皇帝夢便泡了湯,逃離前多次進行“屠城”并毀滅成都城。正像著名學者李劼人先生所說:“成都城經張獻忠這一干,所有建筑……的確是焚完毀盡!”
1646年8月后,張獻忠大西軍向川北倉皇大逃亡。九月下旬,張獻忠駐扎在川北西充縣金山鋪大山中。這時任張獻忠部下驍騎營都督劉進忠,率部駐扎在潼川(今三臺縣)。他害怕被張獻忠所害,帶百余人急奔漢中聯絡清軍。
此時,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和碩肅親王豪格(1609—1648),和吳三桂等人統率滿漢大軍進入陜西,正準備進攻四川。

圖2-2 四川梓潼縣七曲山大廟20世紀80年代后的張獻忠塑像
同年十一月初七日,豪格親率八旗兵自漢中啟程,十一月二十六日抵達四川南部縣。清軍“銜枚疾驅,一晝夜行三百里”,于次日黎明濃濃晨霧中悄然抵達西充鳳凰山。張獻忠對此竟一無所知,還夸海口:“我老爺統天兵在此,誰敢來捋虎須耶?”
話聲未畢,劉進忠早引滿漢前鋒統領朱里伊麻和護軍統領朱克書等人,沖入大營。張獻忠倉皇上馬剛出營門,一箭嗖地射來直貫張獻忠胸口。張獻忠慘叫一聲墜馬而死……
“湖廣填四川”影響四川武術
張獻忠死后,張獻忠余部、殘明軍隊、清軍等,走馬燈似的在四川反復進行拉鋸戰。持續的拉鋸戰使得明末清初四川持續戰亂長達37年,人口毀滅殆盡?!朵贉摇返仁窌涊d當時的成都:“尸骸遍野,荊棘塞途。昔之亭臺樓閣,今之狐兔蓬蒿也……昔之麻桑禾黍,今之荒煙蔓草也。山河如故,景物頓非,里黨故舊,百存一二……”
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開始統計四川人口數量。據《清通考》卷一九《戶口》記載,全川僅有在籍人丁16096人。按一丁五口計,全川只有八萬人左右。而清初,“成都人殆盡”
。直到康熙三年(1664年)成都縣有編戶440戶,華陽縣有編戶440戶,兩縣合880戶,按一戶五人計算大約只有4400人,而且基本上都是新來的外省移民
。
康熙二年(1663年),漢軍鑲藍旗官員張德地升任四川巡撫。張德地于次年抵成都,各處縣城,全是破垣殘壁:“親睹所號為通都名邑(成都)者,止蓬茅數點而已……”張德地只好把官衙草創于“荒煙蔓草之中”。
四川人口驟減,還有多少人在練武術?當我們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之后,還會同意“明末清初是中華武術發展的高峰,也是峨眉武術的成熟發展期”的說法嗎?
康熙二十年(1681年)后,一場規模浩大、悲壯的移民運動,在中國大地上進行,史稱“湖廣填四川”。
經過這場移民運動,四川人口數量開始上升:乾隆元年(1736年),四川已約有327萬人(654160戶);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上升到約778萬人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上升到1170萬人;到嘉慶十七年(1812年),已達到2070萬人
。
宣統二年(1910年)上半年,全省戶口調查結束。四川總督趙爾巽奏報,清末四川省人口為920多萬戶、5021.7萬多人。但有學者認為,四川省當時人口可信數字大約為4414萬。
隨著外省移民的涌入,大量種類的蔬菜、靛青、麻、甘蔗、山蠶和煙草等新作物也被引入四川地區。就連四川人視為象征符號的辣椒,也是由外省移民從湖廣、貴州等省,逐漸引入四川的。
“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使全國多省文化與傳統的巴蜀文化得到空前的交流融合。全國各地的武術流派入川,形成四川武術史上的一個高潮期,并逐步發展為如今既獨特又豐富多彩的四川武術。

圖2-3 從清代外省百姓入川情景,可想見“湖廣填四川”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