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父如子:從雍正到乾隆(共2冊)
- 李正
- 6430字
- 2025-02-12 11:32:44
第一章 治國用人:清世宗的偏愛與憎惡
年羹堯:外戚名將的膨脹與毀滅
年羹堯是我們最熟悉的雍正朝武將之一,這一方面是因為20世紀末的影視劇《雍正王朝》的熱播;另一方面是因為年羹堯的人生經(jīng)歷的確很傳奇——46歲平定青海,達到人生頂峰,可過了不到兩年,他就被雍正帝以92條大罪賜死。
那么,年羹堯的一生到底都經(jīng)歷了什么呢?
一、世代為官的開局
年羹堯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家是書香門第,世代為官。
年羹堯的祖父年仲隆是進士出身,官至和州知州;他的父親年遐齡是筆帖式[1]出身,官至工部左侍郎、湖廣巡撫。年羹堯的父祖兩代人都是通過讀書、科舉考試步入仕途的,不僅學問好,官場經(jīng)驗也豐富。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的熏陶下,年羹堯也開啟了自己的讀書、科考之路。
這里我們要指出,影視劇《雍正王朝》把年羹堯設(shè)定為皇四子胤禛府里的包衣奴才,這其實是虛構(gòu)的。年羹堯早年間在康熙朝的崛起,完全是靠他自己在學業(yè)上的卓越天分與勤勉。
年羹堯自幼開始讀書,21歲中舉人,22歲中進士。年羹堯如此的科舉成績,放在康熙朝而言,絕對稱得上讀書的天才。因為,在那時,哪怕是以博聞強記著稱的張廷玉,也直到29歲才考中了進士,獲得功名時的年紀比年羹堯獲得功名時大了整整7歲。
因此,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22歲便中進士的年羹堯,可以說是當時官場中相當閃耀的一位青年才俊。而年羹堯的優(yōu)秀,也很快就吸引了當時朝中一位重臣的關(guān)注,這個人就是前武英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時任內(nèi)大臣的納蘭明珠。
明珠當時一眼就相中了年羹堯,還把年羹堯招為自己的孫女婿,明珠也就這樣成了年羹堯的太岳丈。這里還要再多說一句,年羹堯娶了明珠的孫女,這個孫女的父親也很有名,他就是康熙朝的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沒錯,那位寫出過金句“人生若只如初見”(《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的納蘭性德,其實是年羹堯的岳父。
如此來看,初入官場的年羹堯,他拿到了夢幻般的開局:父親年遐齡官居湖廣巡撫,是一方封疆大吏;他的姻親家族,又是赫赫有名的明珠家族;更關(guān)鍵的是,年羹堯自己不但科舉成績優(yōu)秀,而且做事還勤勉扎實,他深得康熙喜愛,屢屢受到破格提拔,升官就跟坐火箭一樣,這在年羹堯的履歷上體現(xiàn)得非常明顯。
我們可以來看一看年羹堯的履歷:22歲中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25歲通過考試,升任翰林院檢討;30歲升任翰林院侍講學士;31歲升任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剛過了而立之年的年羹堯,儼然當時炙手可熱的政治新星。而就在年羹堯就任禮部侍郎的同一年,他還代表中央出使了朝鮮,又因為在外交事務(wù)中展示出了不俗的能力,在回京后不久,他就被康熙外派到四川任巡撫,負責整頓當?shù)孛裾闪酥髡环降姆饨罄簟?/p>
然而直到年羹堯升任四川巡撫,他與皇四子胤禛,也就是未來的雍正帝,其實仍然沒能建立任何政治關(guān)聯(lián)。可很快,一件事情的發(fā)生,就讓這兩個人迅速走到了一起。
二、命運轉(zhuǎn)折的巔峰
康熙四十八年(1709),就在31歲的年羹堯就任四川巡撫的這一年,康熙大封皇子,皇四子胤禛就此被晉升為親王。
康熙四十八年第二次大封皇子[2]
此次晉升后,年羹堯所在的漢軍鑲白旗,也被劃歸到胤禛的屬部。年羹堯就此和皇四子胤禛形成了一種主屬關(guān)系,這也是“年羹堯是胤禛門人”這一坊間傳聞的由來。
但實際上,年羹堯此時已經(jīng)是封疆大吏了,所以,年羹堯起初并沒有太在意自己和雍親王胤禛之間的主屬關(guān)系,他甚至壓根沒把胤禛當回事。一個有力的證據(jù)就是,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胤禛曾寫信訓斥過年羹堯,其中有兩句話,內(nèi)容相當值得玩味,一是:
我媽過壽,我兒子結(jié)婚,你年羹堯不說隨禮,居然連封祝賀信都沒寫!二是:
年羹堯,你爸、你哥見到我都要自稱“奴才”,你居然從來都只是以職位自稱,你眼里到底有沒有我這個主子?
年羹堯?qū)ω范G這么不上心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他屬于業(yè)務(wù)骨干,從來都是靠本事吃飯的,為人很驕傲,就不想在這方面動腦子;二、年羹堯真正的大靠山,從來就不是胤禛,而是康熙。
舉個例子,年羹堯就任四川巡撫后,他本來是主管民政的,具體的軍務(wù)應(yīng)該歸四川提督來管轄。但剛好當時的新提督康泰[5]水平不濟,年羹堯就直接插手了四川軍務(wù)。可這是絕對的越權(quán),但康熙卻表示支持。這還不算完,康熙五十七年(1718),老十四胤禵出任撫遠大將軍,深入西藏作戰(zhàn)。年羹堯當時屬實露了一把臉,既打前哨偵察敵情,又搞后勤押運糧草,為戰(zhàn)爭早期的勝利立下大功。而后,年羹堯居然敢直接挾功要官,他給康熙上奏,說:仗是打勝了,但四川軍務(wù)問題還很多,我身為四川巡撫,名不正、言不順,整頓起來很是不方便,您能不能給我一個總督的虛銜?我整頓一年之后,退下來便是。
這還了得?地方大員敢這么跟皇帝聊天,年羹堯算是相當出格了。結(jié)果康熙當即就升年羹堯為四川總督,待一年之后,這還退什么退啊?康熙六十年(1721),年羹堯升任川陜總督,全權(quán)負責“大將軍王”老十四的軍事后勤問題。于是,年羹堯在43歲時,就成為清朝當時頗有權(quán)勢的封疆大吏之一了。
因此,一方面,年羹堯自己的能力很強,辦事可靠;另一方面,他深受現(xiàn)任皇帝康熙的賞識和信任。他實在沒有必要在奪嫡形勢并不明朗的情況下,貿(mào)然和皇四子胤禛產(chǎn)生過分緊密的聯(lián)系。
可此后事態(tài)的發(fā)展,讓年羹堯在康熙朝晚年的奪嫡政局中顯得越發(fā)重要。
一是在康熙的安排下,雍親王胤禛娶了年羹堯的妹妹做側(cè)福晉,年羹堯搖身一變,成了皇四子胤禛的大舅哥。
二是年羹堯的太岳丈明珠其孫子永福娶了皇九子胤禟的女兒,相當于胤禟成了年羹堯老婆的兄弟的老婆的爸爸。這個親戚關(guān)系簡單來說就是,胤禟是年羹堯的姻伯父,年羹堯是胤禟的姻侄。雖然親戚關(guān)系有些遠,但兩個人畢竟是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
三是除了同老四、老九有姻親關(guān)系之外,此時的年羹堯還是皇十四子胤禵在西北軍事上的后勤助手。
此外,很多人都不曾了解,年羹堯其實也曾和老三胤祉有過聯(lián)系。
那么問題來了,在如此多的關(guān)系中,年羹堯為什么會最終倒向老四呢?原因有二:一,康熙五十八年,胤禛以八旗主仆關(guān)系的名義,借口年羹堯父親年遐齡年事已高,讓遠在四川的年羹堯把10歲以上的年家子侄全部送回京城去照顧年遐齡,等于扣留了一撥人質(zhì)。
二,康熙突然駕崩后,雍正借隆科多的力量,兵圍暢春園,順利登基,成了合法皇帝。年羹堯自此順水推舟,也更輕松。至于雍正到底是怎么登基的,待后文詳述。
話說回來,就在雍正登基的同一年,年羹堯在西北完美地搞定了時為“大將軍王”的皇十四子允禵,讓后者把大將軍印交了出來,這也成了年羹堯?qū)τ赫禄实腔耐睹麪睢S赫匀灰彩峭短覉罄睿o年羹堯封爵。雍正元年(1723)二月,年羹堯被封為二等輕車都尉,三月提升為三等公,十月又升為二等公。
年羹堯一時間化身炙手可熱的大貴族,背后,其實還體現(xiàn)了新皇帝在軍事上的重要考量。
當時,青海的羅卜藏丹津叛亂,要選派一位大將去鎮(zhèn)壓。按滿洲慣例,逢大戰(zhàn)必由皇室宗親掛帥出征。但雍正剛即位,根基不穩(wěn),皇室宗親包括老十四在內(nèi),多是奪嫡時的政敵。因此,在雍正看來,還是自己的大舅哥年羹堯,從軍事能力到政治可靠度,都更為靠譜。于是,一番包裝下,年羹堯就以外戚貴族的身份,拜大將軍領(lǐng)兵出征。
年羹堯的業(yè)務(wù)能力絕對在線,打仗完全不是電視劇中演的那樣一拖再拖。年羹堯十月拜將,當月便孤軍進駐西寧,以自身為誘餌,指揮各地軍隊合圍叛軍。十二月,反包圍完成,開始猛攻。轉(zhuǎn)年二月,大軍殺到青海湖。三月,追擊到柴達木盆地,徹底打爆羅卜藏丹津。只用了不到6個月的時間,年羹堯就蕩平了青海。連當時清朝的官方頌文都說是:
軍事上的巨大成功,徹底穩(wěn)住了雍正的皇位,46歲的年羹堯也被加封為一等公,在爵位這一塊,算是封到頂了。這段時間,也是雍正和年羹堯的絕對蜜月期。雍正和年羹堯說的話,肉麻得無以復加。比如年羹堯孤守西寧時,雍正給奏章的朱批是:“好心疼!”(原話。)年羹堯勝利之后,雍正寫的是:
咱們君臣二人啊,那是千古的榜樣,讓后世人流著哈喇子羨慕去吧。另外還有什么“朕之恩人”之類的吹捧,暫不一一列舉了。
三、恃功膨脹的毀滅
年羹堯剛平叛成功的時候,也想過自己功高震主的問題。比如青海剛剛平定之際,年羹堯就在善后事務(wù)的奏折中專門和雍正強調(diào):
可見,年羹堯在平定青海,立下大功之后,心里是有功成身退的念頭的。那么,既然有這份心,年羹堯為什么還是沒能善終呢?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雍正過于熱情了,他不但繼續(xù)保留了年羹堯的職位,讓年羹堯繼續(xù)經(jīng)營西北,雍正甚至經(jīng)常繞過中央六部,主動去找年羹堯商量各種中央決策。
坦白來說,我們應(yīng)該相信那時的雍正是真誠的,他真是想和年羹堯做千古君臣的典范,他對年羹堯的吹捧與信任,就是想換來年羹堯的忠誠能干。可皇上這么熱情,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是年羹堯,會不會膨脹?皇上不但吹捧你是自己的恩人,還什么事情都同你商量、哄著你,時間久了,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漸漸迷失分寸,膨脹起來。而年羹堯接下來出現(xiàn)的三個問題,則讓雍正真正對他起了殺心。
第一,政治站隊出問題。雍正上臺后,他把奪嫡時的政敵老九允禟打發(fā)到了年羹堯的帳下從軍,這原本是想讓年羹堯監(jiān)視允禟,可年羹堯考慮到自己和允禟之間畢竟還有一層姻親關(guān)系,而允禟又是個政治上的失敗王爺,所以年羹堯就沒把這項監(jiān)視的任務(wù)當回事。年羹堯非但沒按時向雍正匯報允禟在西北的動態(tài),反而放任允禟在當?shù)刈銎鹆速I賣,且允禟的生意越做越大,以至于發(fā)展起來后,當?shù)厝诉€贊揚允禟是“賢王”。最終,因為年羹堯的不在意,愣是氣得雍正又派了個人去重新看管允禟。那此時雍正對年羹堯的失望是可想而知的:朕對你這么好,你怎么能胳膊肘往外拐?
第二,班子團結(jié)出問題。年羹堯在取得軍事勝利后,曾向雍正舉薦了大量官員。這里面有合理的、立下軍功的將士,但也有不合理的、花錢賄賂年羹堯的官員,年羹堯則照單全收,而處于君臣蜜月期的雍正也是照單全準。但時任吏部尚書的隆科多就受不了了——一來,這違背了吏部的正常運轉(zhuǎn),隆科多相當于被年羹堯架空分權(quán)了;二來,年羹堯舉薦的人也確實太多。因此,二人的矛盾也越積越深。
可雍正夾在中間就為難了,這邊的年羹堯是自己軍事的支柱,那邊的隆科多也是讓自己順利登基的功臣。最后,雍正夾在兩人中間來回和稀泥,甚至還提出要把年羹堯的一個兒子過繼給隆科多,讓兩邊親一親。
無奈摁下葫蘆起了瓢,年羹堯和雍正最信賴的兄弟老十三怡親王允祥又鬧出了矛盾。雍正朝初期,怡親王允祥正在負責追繳各省的財政虧空,而年羹堯以西邊打仗為由,拒不繳納,請求雍正幫忙豁免。雍正答應(yīng)了之后,仍舊夾在中間和稀泥。他沒事就給年羹堯寄點小玩意兒,說這都是十三爺賞的。可年羹堯并不領(lǐng)情,甚至后來在回京時,他還對老十三的府第出言不遜,說了些類似“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混賬話[11]。和影視劇《雍正王朝》二人熟識的設(shè)定不一樣,實際上,年羹堯和老十三兩個人之間,就沒有什么交情,雍正夾在中間可太難受了,手心手背都是肉,你年羹堯,怎么就總是讓朕這么為難呢?
第三,自我定位出問題。年羹堯得勝還朝回到京城時,實在太忘乎所以了。巡撫見了要下跪,王公見了要問好,他甚至不下馬。按年羹堯的說法,這是上任“大將軍王”的慣例。可你的上任是誰啊?人家老十四那是皇子!最關(guān)鍵的是,別人越捧,年羹堯越飄,他不但炫耀功績,還插手中央各方事務(wù)。一時間謠言滿天飛,說年羹堯就是“隱形皇帝”,他想干什么皇上都得準奏。這話還傳到了雍正的耳朵里,雍正還得專門出來,當著年羹堯和文武百官的面去辟謠。雍正說:
還說:
其實這話已經(jīng)夠狠了,但年羹堯還是沒在意,在雍正面前照樣大大咧咧地叉開腿坐著,沒個恭敬的樣子。雖然沒有影視劇中“卸甲”的劇情那般僭越,但也非常過分。(影視劇《雍正王朝》中,雍正讓年羹堯的部下卸甲,但各部下直到年羹堯點頭后才遵命。)雍正的心情我們可想而知:朕對你好到如此程度,你倒真是絲毫面子也不給朕留啊!
于是,一場三步走的“倒年”活動就此開始:
第一步,放風。先逐漸放風,表達雍正對年羹堯的不滿,告訴大家年羹堯即將失寵。再私下通過密折誘導各省的官員參奏年羹堯。
第二步,羅織。雍正開始正式地公開表達對年羹堯的不滿,聞風而來的大臣就特別“懂事”,紛紛上奏彈劾年羹堯。
第三步,換人。雍正秘密策反了年羹堯手下的大將岳鐘琪,架空年羹堯,隨后一道圣旨就讓年羹堯去當杭州將軍。接著便把年羹堯的官職、爵位,從一等公一步步削到庶民。之后將年羹堯鎖拿進京,以92條大罪賜年羹堯自盡。雍正三年末(1726年初),年羹堯被賜死,時年47歲。
話說回來,站在當事人的角度來看,被貶為庶民的年羹堯,就一定要死嗎?其實不一定。年羹堯的貪腐問題的確嚴重,操作各種權(quán)錢交易,但這其實在康熙晚年間屬于常態(tài),只不過雍正決心在新朝整頓吏治,年羹堯的貪腐就顯得大逆不道了。但即便如此,如果年羹堯不曾是雍正的寵臣,也不一定會死,正是因為雍正早期對年羹堯吹捧過度,滿朝皆知,最后卻在政治站隊、班子團結(jié)等一系列問題上,慘遭年羹堯“啪啪”打臉。于是,在這位“好面子”的雍正皇帝眼里,年羹堯所面臨的也自然是必死之局了。
年羹堯這一輩子,活到47歲,風光了幾十年,最后一年突然隕落,但仍是相當充滿傳奇性的。如果我們的生命中有一次選擇的機會,一邊是平平安安地度過漫長人生,一邊是像年羹堯一樣大起大落,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
在封建社會,當下屬的,不管功勞再大、領(lǐng)導再喜歡自己,還是得恪守人臣本分,才能善終。正如孔子說的那樣,中國自古就“事君數(shù),斯辱矣”(《論語·里仁》)。臣子和君主走得太近,日后倘若翻臉,前者的下場是會比旁人更加悲慘的。
注釋:
[1]負責滿漢文書翻譯的低級文官。——編者注(全書非引文出處的注釋,若無特殊說明,均為編者注)
[2]題目為編者所加。
[3]故宮博物院編《〈文獻叢編〉全編》(第二冊),《文獻叢編》第一輯《雍親王致年羹堯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第490頁。
[4]同上。
[5]康泰,清朝將領(lǐng),曾隨軍出征噶爾丹,后官至四川提督。
[6]《年羹堯滿漢奏折譯編》,《奏陳營伍積弊請暫加總督虛銜折》,季永海等翻譯點校,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第201頁。
[7]故宮博物院編《〈文獻叢編〉全編》(第二冊),《文獻叢編》第一輯《雍親王致年羹堯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第490頁。
[8]傅恒:《平定準噶爾方略》前編,卷十二,四庫全書本,第14頁a。
[9]《年羹堯滿漢奏折譯編》,《奏謝自鳴表折》,季永海等翻譯點校,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第276頁。
[10]同上書,《條陳西海善后事宜折》,第293頁。
[11]原文為:怡親王第宅外觀宏廣,而內(nèi)草率不堪。(蕭奭:《永憲錄》卷三)
[1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起居注冊》(第一冊),雍正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中華書局,1993,第371頁。
[13]同上書,第3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