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開竅要趁早:小學拔尖成長指南
- 海北老師
- 5650字
- 2025-01-10 17:36:18
失衡的教育分工:爸爸不管孩子教育,怎么辦?
老師您好,我兒子8歲,上小學二年級,從小都是我在照顧他。在學習方面我抓得比較嚴,只讓他在周末看一會兒電視,周六玩半小時手機,他的成績一直保持在95分以上。
11月初,因為我生完二胎回娘家坐月子,孩子由他爸爸和爺爺奶奶照顧,孩子考試成績明顯下降,只能勉強考到90分。而且孩子每天玩手機看電視,甚至早上吃飯的時候都要玩平板電腦,中午吃飯也要看電視,和我在的時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給他爸爸說了不要讓孩子玩手機和平板電腦,可孩子爸爸不是很配合。
我現在很焦慮,不知道該怎么引導孩子,怎么解決這類問題。
——家長留言
這位媽媽的留言,道出了多少媽媽的無奈。
一個家庭中,如果爸爸在教育上是缺位的,大概率會有一個焦慮的媽媽以及一個有問題的孩子。這位留言媽媽所描述的“孩子行為習慣及成績的變差、媽媽教育的無奈與焦慮”,或多或少是爸爸教育缺位導致的。
這不是個例,而是一種普遍現象。
在公立學校做老師的時候,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每次開家長會的時候,爸爸到場的不到30%。也就是說,50個孩子的班級里,參會的爸爸還不到15位。這讓我產生了一個假想:我們國內的大多數父親,都是不管孩子教育的。
帶著這個假想,我查了查相關數據,有了這樣一個發現:
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在2020年對中國婦女社會地位進行了調查,這項調查顯示我國家庭中父母雙方共同照料孩子的家庭只占7.5%,父母雙方共同承擔教育活動的家庭也僅為11.7%。數據顯示,0~17歲孩子的作業輔導主要是由母親承擔的,占到了67.5%,而大部分父親更專注于家庭發展的物質條件,參與家庭教育的深度和廣度都比較有限。
這些數據揭示了家庭中父母在子女成長過程中參與度的不平衡,尤其表現為父親缺乏對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學業輔導。
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大部分是觀念上的,也有客觀的。比如有的父親認為教育孩子是母親的責任,自己的責任主要是給家庭提供物質上的支持;有的父親不了解自己的參與對孩子的成長意味著什么,他們也缺乏足夠的教育知識,不知該如何參與孩子的教育活動;還有的父親則面臨著工作或其他生活上的壓力,導致他們沒有時間參與進來;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媽媽過于強勢,已經包辦了一切,或者父母雙方教育理念不一致。這些都會減少父親參與孩子教育的熱情和可能性。
父親缺位的影響
不管是什么原因,父親缺位都會給孩子帶來傷害。我國著名的青少年兒童心理教育學家李玫瑾教授就對這種“喪偶式育兒”現象進行了嚴肅的批評。她認為,爸爸長時間缺席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會給孩子造成如下的問題。
父親缺位會影響孩子正常性格的塑造
李玫瑾教授指出性格是個體在面對外界事物時的應對方式,而這種方式是通過后天的教育逐漸養成的。孩子接受不同的教育,勢必塑造出不同的性格,而那些在成長道路中缺失了父親陪伴的孩子可能會出現相當多的性格缺陷。
這種缺陷可能表現為孩子容易產生自卑感,當他們與同伴玩耍時,他們之間免不了相互交流,不可避免地會對各自的家庭背景加以比較。缺乏父親陪伴的孩子容易缺乏底氣,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長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的性格。
喜歡大包大攬的母親往往表現得剛毅堅決,但她們的這種特質與父親獨有的陽剛之氣并不一樣。因此,由母親單獨撫養的孩子往往呈現出性格較為柔弱的特征。女孩可能表現得溫柔而易哭,而男孩則更容易受到影響,缺乏陽剛氣質,顯得過于順從。
缺乏父親的參與還會對孩子的性別認同產生影響,特別是在性別角色塑造方面。有些男孩比較“娘”,或者是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是女生,這往往與家庭中男性角色的缺失有關。
父親缺位會造成孩子的情感缺失
父愛對于孩子安全感和穩定感的形成至關重要,如果缺乏這種情感支持,可能使孩子在人際關系中感到不安和孤獨。每個人都有情感需求,如果父親缺位,孩子的生活自然就少了來自父親的關愛,這是母愛無法代替的。對女孩來說尤其如此,長期缺乏成年男性的關懷,可能導致她們在青春期時更渴望來自異性的關愛,從而增加早戀的可能性。
自尊心受損是情感缺失的另一種表現。父親的支持和認同對孩子的自尊心有著積極作用,有助于形成健康的自我認知。在缺乏父親關注的情況下,孩子可能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并對自身價值缺乏信心。
此外,情感缺失還可能對孩子的情感調節和處理能力產生負面影響。沒有得到足夠的情感支持,孩子難以有效地處理情緒,更容易陷入情感波動和挫折感中。這會影響孩子在學校和社交場合中的表現,甚至對其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父親缺位會影響孩子的家庭觀念
孩子如果長時間看不見父親的身影,可能會在形成家庭觀念上產生偏差。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社會,家庭觀念直接影響到孩子對于婚姻和家庭的認知。如果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較為單薄,孩子對“家庭”的認知就是不完整的,他會認為家庭不需要父親的參與,從而導致對家庭的信任度下降。
除此之外,由于缺乏父親在家庭中的積極角色,女孩可能對婚姻生活產生疑慮,當她成年后,容易對婚姻產生不信任感甚至恐懼情緒。她會認為家庭并非一個完整、穩定的單元。而男孩則容易缺乏對于家庭的責任感,因為他沒有在家里得到父親的正面引導和示范,對于自己在家庭中的責任認知不足。
由此可見,父親在家庭中的積極參與對于孩子形成正確的家庭觀念至關重要。父親的存在和角色發揮不僅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益,也有助于塑造他們對家庭的正確認知,為他們未來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當然,父親的缺位還會產生其他問題,比如孩子更容易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因為他們缺乏對行為后果的清晰認知;缺乏父親的監督和鼓勵還可能導致孩子學業表現的下降,因為父親能給孩子更清晰的目標感和方向感,讓他們的內心充滿動力。
來自父親的教育和陪伴,既是孩子的需求,也是父親的責任。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時間教育子女,就意味著沒有時間做人。”這句話聽起來雖然刺耳,但一語中的。中國古人也有類似的說法,比如“養不教,父之過”等,這些話語都強調了父親教育的重要性與不可替代性。
所以,爸爸們一定要多參與到家庭事務和孩子教育中,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環境,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完整的愛。我給媽媽們三個建議,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媽媽的建議
媽媽要學會“閉嘴”,學會示弱
很多父親在孩子教育上缺位了,這是不爭的事實,很多人將這種現象稱為“喪偶式育兒”或者“詐尸式育兒”。盡管有很多媽媽給我留言,詢問孩子的教育問題,但同時也有不少爸爸留言訴說自己的無奈。從他們的留言中,我看到了爸爸們不愿意參與孩子教育的一些原因。
有些爸爸訴苦說:自己不參與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因為工作忙沒時間,而是不贊成孩子媽媽的教育方式,因為媽媽管得太細碎,大包大攬之下,自己無從插手。有的爸爸則反感孩子媽媽將孩子的時間安排得過滿,總是無比焦慮地為孩子報班買資料,他們對這種揠苗助長式的教育不太贊同。還有的爸爸表示妻子過于強勢,總是嫌棄自己是在給她添麻煩,甚至吐槽爸爸是“豬隊友”,在這種情況下,爸爸只能選擇置身事外。
我有個朋友就曾向我這樣抱怨過:“孩子他媽天天叨叨‘喪偶式育兒’,說得好像我真的死了一樣!”其實,我這個朋友也是很重視孩子教育的,他愿意花幾萬塊錢讓孩子參加游學夏令營,只不過在強勢的媽媽面前,他同樣選擇了沉默。
很多媽媽喜歡轉發“爸爸陪伴非常重要”之類的文章給丈夫看,也經常抱怨他們管得少,最要命的是,她們還經常把自己的丈夫和別人的丈夫進行對比,并毫不掩飾地夸獎別人的丈夫管教孩子的方法得當。這像極了媽媽們抱怨孩子不愛學習,并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的做法,大家想想,這樣做的結果是什么?孩子不愛學習了,叛逆了,甚至回家后就將自己關起來。這跟爸爸們的情況不是一樣的嗎?
要想改變這樣的情況,媽媽一定要學會“閉嘴”,要學會示弱。這意味著媽媽在爸爸參與孩子教育時,不要過于嘮叨,或者指手畫腳,而是要給予爸爸更多的自主權。比如,孩子希望拼一個新的玩具拼圖,過去常常是媽媽負責這類教育活動,現在,媽媽可以主動退后一步,對孩子和爸爸說:“這個拼圖對我來說有點難度,爸爸有超級大腦,可以陪寶貝一起玩,肯定會更好玩。”媽媽如果能將主導權讓給爸爸,就能給予爸爸和孩子更多的相處空間,他們可以相互配合完成拼圖。
這樣做可以激發爸爸的責任感和主動性,讓他更自信地參與孩子的教育。
通過這樣的親子活動,爸爸和孩子之間能夠建立起更緊密的聯系,媽媽也為家庭創造了更加和諧的教育氛圍。
媽媽要學會表揚和鼓勵
很多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中渴望發揮更積極的作用,表達自己的關愛和陪伴,但往往面臨媽媽的不尊重和批評,這種困擾成為阻礙父親投入的一大障礙。
還是以我上面提到的朋友為例:
在一個周末,我這朋友突發奇想,決定帶孩子去戶外進行探險,試圖創造一次有趣的學習體驗。在整個過程中,孩子玩得很開心。沒有補習班,沒有電子產品,只有親近自然和接受挑戰。
雖然孩子玩得很開心,但回到家后,媽媽卻并不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收獲,而是責備爸爸為何將孩子的衣服弄得這么臟,還抱怨爸爸不管孩子的作業而帶孩子出去瘋玩等。這樣的反應讓爸爸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長此以往,持續的責備和批評慢慢削弱了爸爸的積極性,他也就不再主動做類似的事情。
一個爸爸給我留言說,自己想要與孩子共同嘗試烹飪,想為孩子打造有趣的廚房時光。然而,當媽媽看到廚房的凌亂時,她選擇了批評而非鼓勵,使得這位爸爸感到十分沮喪。爸爸的初衷其實是通過烹飪活動培養孩子的興趣,促使他們在共同的體驗中建立親子關系。然而,媽媽在看到凌亂的廚房后未能理解爸爸的用心,而是選擇了指責,這讓爸爸感到自己的努力被貶低,降低了他參與親子活動的積極性,因為他可能感到自己的行為不被接受,失去了對未來嘗試親子活動的信心。這種負面情緒可能會在父親與孩子的互動中投射出來,影響他們之間的關系。
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媽媽可以選擇更積極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如,她可以贊揚爸爸為孩子創造愉快時光的嘗試,強調他的用心和參與。在面對廚房一片狼藉的時候,媽媽可以這樣說:“你們的這種烹飪方式,我還從來沒用過,太有創意了,看著就很有意思。下次我也要試試,寶貝,你和爸爸一起教教媽媽可以嗎?”然后,媽媽可以結合自己的廚房經驗,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并邀請他們一同清理廚房。
通過共同努力解決問題,不僅可以改善廚房的狀況,還能夠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合作和默契。合作清理廚房的過程可以成為一次家庭合作的經歷,使家庭成員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海藍博士在《不完美,才美》中提到,爸爸有著獨特的方式來愛孩子,而如果一味按照媽媽的方法和意見來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可能會感覺自己有兩個媽媽。所以,媽媽一定要多鼓勵父親用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和陪伴孩子,媽媽要做的,就是及時退場,像球迷那樣用支持和欣賞的態度為場上的球員吶喊,這樣,他們才會賣力地踢球,才會更愿意參與下一場比賽。
媽媽要和爸爸約定專屬的親子時光
爸爸們總是很忙,忙著工作,忙著掙錢,因此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媽媽在理解爸爸的同時,也不要忘了爸爸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為了避免家庭親子活動和爸爸的工作沖突,媽媽可以和爸爸約定專屬的親子時光。在這段時間中,媽媽全程不用參與,把所有時間留給爸爸和孩子,讓爸爸陪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
在和爸爸約定專屬親子時光時,一定要將具體事宜盡量羅列清楚。這主要是因為爸爸比較注重大的方向,加之爸爸平時很少管孩子的教育,可能對很多小細節并不是很清晰。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具體要做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為好,媽媽都要盡可能地羅列具體,避免爸爸達不到媽媽的預期。
在羅列具體事宜的時候,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是約定時間
媽媽可以根據雙方的日程和孩子的需求,制訂一個合理的親子活動計劃。活動可以每周一次,也可以每月一次,具體頻率可根據工作和家庭情況而定。
媽媽可以提前告知爸爸親子活動的具體時間,以便爸爸提前安排,將這段時間預留出來。這樣的約定有助于避免時間沖突和減少工作壓力,提高親子活動的成功率。
其次是確定地點
當和爸爸約定專屬親子時光時,媽媽除了確定具體的時間,還應該確定好地點。選擇合適的地點對于共度親子時光同樣至關重要,不僅有助于提升活動的質量,還能夠為爸爸和孩子創造更加愉快的親子體驗。
媽媽可以考慮在家里的特定區域,如客廳或書房,進行一些親子活動。這種環境相對私密,適合進行一些親密性強的家庭互動,例如共同制作手工藝品、閱讀故事書,或是一同觀看電影。
此外,家庭以外的場所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以前往電影院觀看一場兒童電影,或是到圖書館挑選喜歡的圖書,也可以選擇在公園里進行戶外活動,比如騎自行車、散步、玩耍等。這樣的親子時光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不同的環境刺激,也有助于促進親子關系的發展。
最后是規劃內容
在和爸爸約定專屬親子時光時,詳細規劃活動內容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制訂明確的計劃,可以確保親子時光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同時還可以為爸爸提供具體的指導,使得活動更有秩序和趣味。
媽媽要告知爸爸具體該做的事情,比如陪孩子完成一張語文試卷。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在一旁安靜看書,不允許使用手機。在試卷完成后,爸爸和孩子一同訂正試卷。完成試卷的訂正后,進入下一個環節,如帶孩子出去打半個小時籃球。明確活動的內容,確保爸爸了解要做的事情。
親子時光結束后,媽媽要充分肯定爸爸的付出和努力,不僅要看結果,更要看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如果能夠給予表揚和積極的反饋,爸爸會更愿意積極參與到下一次的親子活動中。
這樣詳細的規劃,不僅為爸爸提供了清晰的指導,也使得整個親子時光更具有組織性和目標性。在活動中,鼓勵和正面反饋將激發爸爸更多地投入和參與,從而促進親子關系的良好發展。
媽媽一定要注意,這個專屬親子時光不論時間長短,都應該是爸爸和孩子兩人的親子時光。媽媽一定要退居幕后,媽媽只是這場活動的策劃者,而不是參與者。
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中說:“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家庭環境就是澆灌的水。如果水質過差,最終樹苗不僅不會成為參天大樹,還會枯死。”
好的家庭環境,一定是爸爸和媽媽共同參與營造的,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才能變得更自信、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