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開竅要趁早:小學拔尖成長指南
- 海北老師
- 6740字
- 2025-01-10 17:36:18
全職帶娃困境:付出了這么多,為什么孩子不感恩?
海北老師,我女兒8歲,二年級,成績還好,我不會給孩子太大壓力。但是,孩子雖然只有8歲,生活中問題卻有一大堆:凡事都會跟大人反著干,平時不好好說話,吃飯叫不動……
我辭職在家全職陪伴她,為了爭取時間,早晨我都邊叫她起床邊給她穿襪子,最后孩子卻不懂感恩!
——家長留言
我一直不太贊同媽媽辭去工作全職帶娃,因為這樣做很難不讓自己的生活變成一地雞毛。
有媽媽給我留言,做全職寶媽后,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就連逛街都成了奢侈。孩子上學放學,都是自己接送;全家人的生活起居,都是自己照顧;孩子的功課作業(yè),都是自己輔導……
有的媽媽留言抱怨丈夫嫌棄自己沒有收入,他要承擔整個家的開支,壓力很大。還有媽媽說,自己辛辛苦苦帶娃,結果因為孩子成績不理想,丈夫橫眉冷對,自己感覺身心俱疲。
這位留言的媽媽似乎陷入了另外一個困境: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孩子卻不懂感恩。看得出來,這位媽媽內(nèi)心相當受傷。
確實,現(xiàn)在的孩子,似乎變得不像我們小時候那么懂得感恩了。父母的辛勤付出,他們似乎覺得理所當然;老師的諄諄教誨,他們似乎嗤之以鼻;別人的幫助,他們似乎不以為意。這些行為,都是缺乏感恩之心所導致的。
懂得感恩,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品質,也是個人自我意識的基礎。
感恩,也是一種社交技能,它包括對他人的尊重、欣賞和回報。如果孩子缺乏這些技能,可能導致對他人的付出漠不關心,對規(guī)則和他人的期望產(chǎn)生抵觸情緒,在人際交往中往往顯得粗魯、自私,難以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正如這位媽媽所說,孩子凡事都跟大人反著干,平時不好好說話,這就顯示了孩子在與人相處中的粗魯與無禮。
懂得感恩的孩子通常能夠更好地認識到自己所受到的支持和幫助,并因此產(chǎn)生一種渴望回饋社會的責任感。而缺乏感恩之心的孩子對社會的參與感較為淡漠。除此之外,不懂感恩的孩子缺乏對自身價值的真實認識,難以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這可能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導致自尊心的下降。他們也更容易陷入焦慮、沮喪和孤獨等消極情緒中,可能對其心理健康產(chǎn)生負面影響。不懂感恩的孩子不理解老師的辛勤付出,對學業(yè)也缺乏熱情。
感恩也是一種可以培養(yǎng)的習慣。
如果孩子沒有感恩意識,那一定是父母沒有給孩子播下感恩的種子,忽視了對孩子的感恩教育。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殆,只有知道了孩子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我們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意識。
那么,孩子為什么會缺乏感恩之心呢?我認為有四個原因。
孩子不懂感恩的原因
原因一:學習至上,感恩教育讓了路
在當前社會,家長普遍表現(xiàn)出對孩子學業(yè)成績的過分關注。家長或許是受到傳統(tǒng)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觀念的影響,使得學業(yè)成績成為判定孩子成就的主要依據(jù)。這種功利主義的思維,將學業(yè)成績視為孩子未來的唯一決定性因素,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潛在價值。
然而,過度注重孩子的學業(yè)成績而忽視了感恩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教育是不明智的。
學業(yè)成績只是孩子綜合素質的一部分,而感恩教育不僅關乎孩子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更直接關系到孩子對于自身成長和他人付出的認知,這是實現(xiàn)孩子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
在追求卓越學業(yè)成就的同時,我們更應該考慮孩子的全面發(fā)展。我還記得我的高中班主任非常極端地說過這樣一句話:“知識越多越反動。”這句話當然很片面,我們不妨把它“翻譯”一下:如果一個孩子光有知識而缺乏良好品質,他很可能會走上極端的道路。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應該審慎對待過分追求分數(shù)的觀念,不應過度放大成績的重要性,而應全面培養(yǎng)孩子的品德,比如感恩意識。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德智并舉,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會雙腿走路。
原因二:父母包辦,孩子覺得理所當然
我們都知道,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這樣的父母是值得尊敬的。
但是,很多父母將這種愛發(fā)展成了溺愛。孩子起床穿衣穿鞋,很多父母在百忙之中為其代勞;整理書包、準備文具,很多父母包辦;做飯洗碗、打掃清潔,家長們?yōu)楹⒆涌赶铝怂小?/p>
我們回頭看本文開頭那位媽媽的留言,從她的話中,我們看得出,孩子除了學習不錯外,其他很多方面是沒有達到這位媽媽的期望的。她說:“(孩子)凡事都會跟大人反著干,平時不好好說話,吃飯叫不動……”估計在孩子達不到媽媽的要求時,媽媽主要靠批評、靠催促,甚至還親自動手為孩子代勞。
當孩子起床磨蹭時,媽媽的代勞,不是出于溺愛孩子,而是因為不信任孩子。媽媽日常習慣于言語打擊,孩子便學會了頂嘴、和媽媽反著干,甚至不理睬媽媽。
每次開家長會,都有家長告訴我:孩子在家除了學習,不用干其他事情。洗衣做飯、打掃清潔,似乎與孩子完全不相干。我給孩子們布置的德育作業(yè),比如回家為爸爸媽媽做一頓飯,有的媽媽很樂意為孩子代勞,孩子只是負責擺拍即可,因為他們覺得把時間浪費在這些瑣事上得不償失,畢竟學習才是第一要務。
記得以前讀到過這樣的新聞,孩子上了大學,想吃媽媽做的餛飩,媽媽從很遠的家中打車過去,給孩子送上了熱騰騰的“媽媽牌”餛飩。還有一位媽媽坐飛機去孩子的大學,只為給孩子清洗堆積如山的衣物,因為孩子除了讀書,啥也不會干。看到這樣的新聞,同樣作為家長,你是感到吃驚還是覺得熟悉?
父母對孩子溺愛,總認為孩子還很小,什么事都不讓孩子做,都由父母包辦,家長這樣無條件地付出,孩子只會覺得理所當然,只會一味地要求和索取,怎么可能會感恩呢?
原因三:條件變好,一切來得太過容易
物質條件的優(yōu)越,給孩子提供了太多的便利,容易導致孩子感恩之心的缺失。當孩子在物質上得到滿足時,可能把享受到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失去了對父母辛勤付出的體諒。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因為深愛孩子,往往會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包括索要各種物品、想去外面旅游,以及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
有一個學生家長,從農(nóng)村艱苦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通過努力拼搏考上了北京某所知名大學,畢業(yè)后從事著讓大家羨慕的工作,收入也十分可觀。他對我說:“我以前受過的苦,不希望我的孩子再承受一遍。”因此,他無條件滿足孩子。孩子想要買的玩具,他一一奉上;孩子想去的學校,他通過各種渠道,把他送去;孩子想要吃、想要玩,他也都帶孩子去吃去玩。
長此以往,這個孩子對很多東西都提不起興趣。爸爸為他提供幫助,他覺得是理所當然的。爸爸給他定學習目標,他會跟爸爸講條件,甚至向爸爸索要禮物,這顯然是以自我為中心,缺少感恩意識的表現(xiàn)。
回想過去的生活,困苦和不易使得我們對每一份溫暖和關愛格外珍惜。每到過年,能穿上新衣服,能吃上糖果和一桌好菜,內(nèi)心的喜悅會持續(xù)很久。每次生日,父母花“巨資”買來了蛋糕,我們會感動到流淚。父母咬著牙給買的四大名著,我們會珍藏好久好久,看了又看,品了又品。物質的稀缺使得我們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父母的每一份心意。
所以,孩子不懂感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過于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使他們很少有感恩的機會,他們無法體會父母付出的艱辛,不懂得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原因四:缺少引導,孩子不理解為何感恩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感恩并不是一種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品質,而是需要家長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和培養(yǎng)的。
有一些父母認為孩子還很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而然地學會感恩;或者選擇在孩子稍大一些后再進行感恩教育,因為他們認為小孩可能不能理解感恩的真正含義。
盡管孩子在一開始可能并不理解感恩,但家長需要在孩子心靈中播下感恩的種子,而這可以從教孩子學會說“謝謝”開始。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在每次為他們哪怕是做了一點小事的時候,如倒水、拿筷子等,都要要求孩子表達感謝之情;當孩子收到禮物或壓歲錢時,也要教會孩子說“謝謝”。
盡管這只是感恩意識的初步體現(xiàn),并不能代表孩子已經(jīng)完全理解感恩,但這些點滴表達將為培養(yǎng)感恩觀念奠定基礎。
不僅要教孩子感謝別人,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理解為何要感謝別人。這就需要引導孩子去看到別人為其付出的艱辛和勞苦。
比如說,奶奶為全家準備了豐盛的晚餐,家長不僅要引導孩子表示感謝,還應該解釋其中的辛苦,如:“今晚的菜真好吃呀!奶奶為我們準備這些菜花了很長的時間,上午出去買菜的時候下著大雨,奶奶的衣服都打濕了。寶貝,奶奶是不是很辛苦呀?”
通過這樣的引導,孩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含義。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家長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有些父母可能認為自己應該為孩子做這些事情,將注意力過度集中在孩子的學業(yè)上,而忽視了培養(yǎng)孩子感恩意識的重要性。這種忽視導致孩子無法真正理解為何要感恩,從而可能產(chǎn)生一種理所當然的心態(tài)。
為了避免這一情況,家長應該將感恩教育貫穿于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讓孩子認識到別人為其付出的心血,從而樹立正確的感恩觀念。
全方位的感恩教育
教育孩子,不能只看重學業(yè)成績,其他方面的教育,如感恩教育,也是極其重要的。
感恩,既是一個人最核心的品質之一,也是一種社交技能,它可以是性格的一部分,也是一種可以培養(yǎng)的習慣。
因此,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意識,將感恩這顆種子播種下去,讓其生根發(fā)芽并茁壯成長。
那么,父母要怎么做才能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意識呢?下面五個方面的工作,可以做起來。
表達感謝,回饋他人
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意識是一項重要的任務,旨在塑造孩子的人格,使其懂得感激他人的付出,并愿意通過同樣的方式回饋社會。這一過程必然是在與他人積極互動的情境中完成的。
首先,鼓勵孩子表達感激之情是培養(yǎng)感恩意識的第一步。當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他人的幫助、關心,或者收到禮物時,家長可以積極引導孩子表達感激之情。
例如,在學校里,孩子的朋友主動與他分享文具,家長可以鼓勵孩子主動表示感謝。另外,寫感謝信也是一種有益的方式,通過親筆書寫,孩子將更深刻地體會到感謝的含義。
其次,同理心的培養(yǎng)也是感恩意識培養(yǎng)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引導孩子關注他人的情感變化,可以幫助他們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從而培養(yǎng)出同理心。
例如,當孩子的同學遇到困難時,家長可以與孩子一同體會對方的感受,并鼓勵孩子主動提供幫助,使孩子在親身經(jīng)歷中學會共情和關愛他人。
除此之外,培養(yǎng)孩子的回饋意識是感恩教育的另一個重要方面。通過引導孩子去關注社會和他人,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成長和發(fā)展離不開他人的支持和幫助,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回饋意識。
比如,當看到老奶奶在過馬路,可以讓孩子主動提供幫助,攙扶老奶奶安全走過馬路。來自老奶奶的感謝能讓孩子認知到自己對他人及社會的價值,由此不斷增強自己的回饋意識。
當孩子年幼時,他們通常以自我為中心,因此,需要通過良性互動來引導他們擴展關注的范圍。在家庭和學校等環(huán)境中,家長和老師可以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與他人進行積極互動。
通過這樣的互動,孩子將更容易看到他人對自己的付出,學會及時表達感激之情;看到別人的情感和需求,并為其提供關心和幫助。這樣,孩子就會逐漸形成感恩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
父母示范,以身作則
在培養(yǎng)孩子感恩意識的過程中,家長的以身作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而家長則是最重要的引導者和示范者。孩子從小就在家庭環(huán)境中接觸到各種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其中,家長的言傳身教成為孩子性格養(yǎng)成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方面,家長通過自身的言談舉止直接塑造了孩子的品德觀念。因此,要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之心,家長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正面的榜樣。
首先,父母應該注重家庭內(nèi)部的相互關愛和尊重,使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溫暖的氛圍。通過對長輩的尊敬和關心,父母向孩子傳達了對家庭成員的感激之情,使孩子懂得尊重和珍惜家人。當家人遇到困難時,父母的堅定支持和積極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是重視親情關系的真實體現(xiàn)。父母的榜樣行為讓孩子在親身經(jīng)歷中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
其次,家長處理鄰里關系的方式也能夠成為孩子學習感恩的榜樣。通過與鄰里相互幫助,父母向孩子傳遞了對社區(qū)支持的感激之情,培養(yǎng)了孩子關心他人、主動奉獻的品質。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還可以通過參與公益活動、慈善事業(yè)等方式,向孩子展示社會責任感和關愛他人的精神。這樣的榜樣行為將深深植根于孩子心中,使其在成年后能夠繼續(xù)傳承和弘揚感恩之情。
總的來說,父母的榜樣行為對于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意識起到了關鍵性的引導作用。通過親身參與建構親情關系,孩子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內(nèi)涵,形成積極向上的品德和行為。
生活不易,自己經(jīng)歷
絕大多數(shù)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無條件的,都想把世界上最好的給孩子,因此父母都愿意為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條件。但是這不代表只給孩子創(chuàng)造順境,把所有的風吹雨打都擋在門外。親身感受過生活不易的孩子,更能夠養(yǎng)成感恩意識。
家長可以通過與孩子分享自己工作的艱辛來引導他們。父母承受著來自工作的各種壓力,但他們回家后,依然盡量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得輕松愉快,這容易讓孩子忽視父母的付出。如果父母能夠偶爾與孩子分享一些自己的困擾,孩子會更加體諒父母,學會從父母的視角看待問題,培養(yǎng)出感恩之心。
父母也可以帶孩子參觀自己的工作環(huán)境,讓孩子親身感受工作的狀態(tài),不僅能拉近親子關系,還能讓孩子真切地體會到工作的不易。
另外,通過參與感恩活動,家長能夠帶領孩子親身體驗感恩的意義和價值。可以組織一些志愿活動如幫助鄰里或關愛老人等,讓孩子參與其中,將感恩的理論概念轉化為實際行動,從而讓孩子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內(nèi)涵。
總體而言,要讓孩子在感受生活美好的同時,直面人生的艱辛和不易,這是培養(yǎng)感恩之心的有效途徑。通過這樣的教育,孩子將更全面地理解自己的所得,并從內(nèi)心產(chǎn)生真摯的感激之情。
家庭責任,學會分擔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最初場所,感恩意識正是在這個小社會中培養(yǎng)的。在家庭中,父母有責任引導孩子正確看待事物,讓他們從小學會感恩。分擔家庭責任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手段,孩子在參與家務活動的過程中,會逐漸明白家人的愛與付出。
首先,父母不應事事“有求必應”或“無求先應”,這樣的教養(yǎng)方式容易使孩子得“公主病”或“王子病”。父母應該判斷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就應該拒絕,并向孩子解釋原因。這有助于讓孩子明白在家庭中,沒有什么是理所應當?shù)模麄円灿胸熑魏土x務為家庭貢獻一份力量。父母可以適時地“示弱”,將孩子力所能及的任務交給他們,讓他們從小就懂得奉獻與努力的意義。
其次,要在家里培養(yǎng)孩子做家務的習慣。這并不是要讓孩子承受過重的負擔,而是讓他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參與家庭事務。通過簡單的家務活動,如擺餐具、拖地、整理床鋪、收拾書房、照顧寵物等,孩子能夠體驗到付出努力的艱辛,從而更加理解所有任務的完成都需要辛勤勞動。這不僅培養(yǎng)了他們的責任心,還讓他們享受到了通過勞動獲得回報的滿足感。
通過這樣的家庭教育,孩子將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明白自己的所得并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建立在親人關懷和自己努力之上的。這樣的培養(yǎng)方式將為孩子的成長奠定堅實基礎,使其具備獨立、負責、感恩的品質。
正向反饋,有效激勵
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意識是一個系統(tǒng)而持久的過程,而在孩子表現(xiàn)出感恩行為后,父母的正向反饋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
這種反饋不僅是對孩子行為的肯定,更是對其內(nèi)在品質的認可和激勵。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正向反饋有助于建立行為和刺激之間的聯(lián)系。
當孩子得到積極的反饋時,他們會更愿意重復這種行為,這在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中尤為關鍵。通過語言和物質獎勵的雙重刺激,孩子將深刻感受到感恩行為所帶來的喜悅和滿足,從而愿意更頻繁地表達感恩之情。
首先,通過語言激勵,強化孩子好的行為。當孩子分擔家庭責任、幫助他人或做出其他感恩行為后,父母應該用言辭來表達對孩子的贊美和感激之情。這不僅是對孩子善行的認可,也是告訴他們這樣的行為是受歡迎的、受重視的。
其次,用好物質獎勵,與語言激勵相得益彰。在這里,物質獎勵并非單純的回報,而是為了加強正向反饋。可以讓孩子列出自己的愿望清單,當孩子完成感恩行為后,適當?shù)亟o予他們期望已久的禮物,這會增強孩子對感恩行為的積極認同,使其產(chǎn)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當然,父母在運用物質獎勵時必須注意度的掌握,過度的獎勵可能導致孩子只關注外在回報而忽視行為的本質。因此,物質獎勵應該成為激勵手段的一部分,而非唯一的手段。
總之,父母在孩子做好人好事,或做出感恩行為后,通過積極的言辭和適度的物質獎勵,可以有效地強化這些積極行為,從而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意識。這種正向反饋的方法不僅有助于孩子的成長,也有助于他們在社會中形成積極向上的品格。
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家中曾經(jīng)失竊,朋友們都試圖安慰他,羅斯福的回復耐人尋味,他說:
“我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只是我的東西,而不是生命。第二,賊只偷去部分東西,不是所有。第三,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
可見,羅斯福是一位十分懂得感恩的人。
感恩,是一種心態(tài),更是一種品質。
懂得感恩的人,會更加積極樂觀,能夠更好地處理生活中的各種關系,因此也更有可能獲得成功。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一定不要忽視了孩子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要讓其成為一個有溫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