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朝野震動(下),詔賢令出
- 異世召喚戰英杰
- 風云激蕩烽煙動
- 2590字
- 2025-07-20 22:43:34
王敬之嚇得面無人色,連連磕頭:“臣該死!臣該死!”
殿中再次陷入沉寂。趙勐喘著粗氣,韓文淵眉頭緊鎖,其余大臣或低頭沉思,或面露憂色。炎帝目光掃過群臣,最終落在了一直沉默的丞相魏淵身上。
魏淵年過六旬,須發皆白,卻精神矍鑠。他緩步出列,躬身道:“陛下,老臣以為,趙將軍之勇,韓大人之慎,皆有道理,然都有偏頗。”
“哦?丞相有何高見?”
“東夷此次來勢洶洶,確需雷霆手段震懾,故趙將軍'攻'之理,在于揚我軍威,然我朝兵力布于四方,驟然集結二十萬大軍,確有難處,故韓大人'守'之理,在于穩扎穩打。”魏淵頓了頓,繼續道,“至于王侍郎之言,斷不可取。割地賠款,只會助長其氣焰,絕非長久之計。”
他從袖中取出一幅地圖,展開在御前:“陛下請看,拒狼關北臨狼居胥山,南接飛狐陘,是東夷南下的必經之路。其西側的雁門關、東側的天海關,與拒狼呈品字形,互為依托。如今拒狼被圍,雁門關、天海關尚在我手,可令楊將軍遣輕騎從兩關出發,襲擾東夷糧道,此為'擾';同時令京畿大營五萬精銳即刻馳援拒狼,加固城防,此為'守';再傳檄大風王朝,令其聯合其余諸國,出兵東夷后方,此為'牽'。三策并舉,待東夷糧草不濟、軍心渙散,再以主力正面擊潰,方為上策。”
趙勐聞言,略一思忖,抱拳道:“丞相此計周全!既解了拒狼之急,又能尋機殲敵,末將佩服!”
韓文淵也點頭道:“以五萬精銳馳援,糧草可從就近州府調運,二十日之內便可抵達,確比二十萬大軍可行。只是以大風王朝為首的小國向來首鼠兩端,如何能確保他們出兵?”
“此事老臣已有計較。”魏淵道,“以大風為首的諸國近年常受東夷欺壓,我朝許以貿易之利,再派使者曉以利害,他們必愿出兵。況且大蕭王朝已經被完顏阿骨打所滅國了,其名恐怕也能逼得諸國聯合,足以制約諸國,令其出兵。”
聞言,兵部侍郎王興站了出來。
“陛下,丞相大人的的三策確實不凡,但遠水解不了近渴,恐拒狼還未等到救援便陷落了,老臣還有一計,不僅可暫緩拒狼關之急,亦可解陛下之慮。”
“愛卿,速速道來。”坐在皇位上的炎帝,突然來了興趣。
“啟奏陛下,邊疆之地,自古武風正盛,若從當地募兵,稍加訓練一番,不說戰力如何,僅僅用來守城的話,卻是足以暫時抵擋東夷蠻人了。只是邊關之地終究還是荒涼,物資緊缺,若想真正抵御異族,卻還需陛下命中原之地多加支援才行。”這句話說完之后,丞相只是深深的看了其一眼,并沒有多說什么。
炎帝看著地圖上密密麻麻的關隘與河流,又看了看階下爭論不休卻終究心系家國的群臣,緊繃的下頜漸漸舒緩。忽然朗聲道:“傳朕旨意!”
“臣等遵旨!”
“鎮國將軍趙勐,率京畿大營五萬精銳,十五日之內馳援雁門,與楊將軍共守關隘,不得有誤!”
“臣遵旨!”趙猛單膝跪地,聲如裂帛。
“戶部尚書韓文淵,即刻調度糧草軍械,優先供應拒狼、雁門、天海三關,凡拖延者,以通敵論處!”
“臣遵旨!”韓文淵躬身領命。
“丞相魏淵,擬詔書曉諭周邊諸小國,許以通商免稅之利,令其出兵東夷后方。另,將王敬之貶為庶民,永不錄用,以儆效尤!”
“臣遵旨!”魏淵聲音沉穩,卻帶著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力量。
“兵部侍郎王興,朕命你為東四道運輸指揮使,順便朕會給你一道詔書,令拒狼關自行招募兵員。”
“臣遵旨,為陛下,為大炎,臣萬死不辭!”聽到大炎圣人陛下這么說,王興當即一臉激動地道。
如果讓楊硯知到,他在皇帝面前這么說的話,楊硯肯定會激動的抱著他親兩口,好人,大好人啊!要知道楊硯對這個本來不抱多大期望,只是希望能從其它地方招收點兵力,有個二三萬就不錯了,而這一次直接來了波大的,無論收了多少兵力,卻可以用朝廷旨意說明,那都是官方認證的,直接對楊硯勢力的發展給予了大大的支持。
雖然此舉無疑是能增加楊家的力量,但是對王家亦是有不小的利,首先先不說為了這件事,楊家上下打點花了的那些金銀,其是更主要的是,讓了一層沈萬三創建的商會的利益。
是的,沈萬三最近已經聲名鵲起了,憑借著制糖釀酒之法,和他自己的商業才能,已經席卷了大炎,更何況楊硯又給予了肥皂的制作工藝和玻璃的制作工藝,這兩樣的銷售目標可是貴族,賣的那叫一個貴呀,但是貴族最不差的就是錢,甚至在其它國家買的都十分的火熱。
而這些錢恰好能使王家更進一步,這就是王興所在王家愿意幫助楊家的主要原因。
旨意傳畢,炎帝起身,龍袍無風自動,逼格滿滿:“朕自登基以來,從未忘'守土安邦'四字。東夷雖兇,然我大炎將士,個個都是鐵骨錚錚的好兒郎!朕在此立誓,拒狼關在,大炎既在!拒狼關破,朕必會御駕親征,驅逐蠻夷,予天下萬民一個交代,予在邊關拋頭顱,灑熱血的將士們一個交代!”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山呼海嘯般的吶喊響徹金鑾殿,穿透宮墻,回蕩在整個皇城。
……
在朝廷為解決東夷大軍在朝堂上扯皮的同時,民間卻也不平靜。至于原因?那自然是楊硯之前一直想搞的那道招賢令了。
(ps:
今北境狼煙再起,蠻夷乘隙南侵,踏我良田,掠我子民,犯我疆土,毀我城郭。邊關將士雖浴血死戰,然敵勢猖獗,非一人一旅可獨抗。國難當頭,匹夫有責,吾雖不才,忝守邊陲,愿以血軀護此山河,然獨木難支,亟需天下賢才共襄盛舉。
凡有一技之長者,不論出身:
或勇冠三軍,能提戈陷陣、斬將奪旗者,孤愿以麾下先鋒待之;
或智計過人,善排兵布陣、料敵先機者,孤愿以軍中謀主敬之;
或精于匠藝,能修械筑城、備足糧草者,孤愿以重任托之;
或熟諳地理,善觀天象,能通蠻語者,皆為軍中急需之材。
今特發此令,廣募天下義士。來投者,不問過往,只論忠勇。有功者,孤必奏請朝廷,裂土封侯、厚賞金銀;有過者,亦以軍法嚴明處置,絕無偏私。但求同袍一心,共退蠻夷,復我河山,護我百姓。
城危如累卵,時不我待。望有志之士,懷報國之心,攜濟世之才,速至軍前報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待驅逐胡虜、邊關安定,爾等功績必載青史,流芳百世!
報名之處:各城守尉衙門、軍中轅門皆可投名。
鎮東將軍之子,抗夷大帥楊硯謹令。)
順帶一提,楊硯還自掏腰包建設了英魂碑,忠烈祠,第一個是所有戰死的士卒都可以刻在上面的,第二個是將軍戰死后進入的地方。
楊硯表示:凡是戰死的人,都要統計在冊,好生安葬,自己拿出一部分錢財來,送給這些士兵的家人作為撫恤費,若是戰死埋了草草了事,將士們家中孤兒老小該如何生活?豈不是要活活餓死,至少在楊硯的思維里:將士為我賣命,我自然不會小氣,誰若是做不好,我要撤他的職!誰敢貪污這筆錢,不論是誰,立斬!
(放心,就算是把招賢的內容刪掉,也也是夠兩千二三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