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十七記
- 概殊宣紀
- 若水瀾姍
- 1226字
- 2025-04-03 12:53:54
自太祖起兵反吳以來到建立偌大的帝國,彼時尚無都督、都統等概念。
太祖設立行軍署作為軍事指揮中樞,每攻占一處重要地域,便設立衛所署負責當地軍事防衛與民政事務的初步管理。
行軍署直接受太祖掌控,內部設有不同職能的參軍職位。
衛所署的長官由太祖親自任命,不世襲且定期輪換,以確保權力集中于中央。
隨著太祖的離世,太宗即位。修養生息成為太宗朝的核心要務。
由此,行軍署便遭到遺棄,著塵歷二百七十九年,首創都督制,全國共設立二十四都督府,都督成為軍政第一人。
數年后,都督權勢過大,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央。
于是在著塵歷二百八十六年,太宗在此基礎上推行“三權分立“改革:
都督府掌訓練,都統司掌調遣,兵部掌糧餉。形成“將不專兵,兵不識將“的制衡機制。
此時,形成了“以武馭文”的格局,都督府雖以軍事職能為主,但隨著承平日久,都督也逐漸恢復往昔的實際權力,而各地的都統司權力則漸漸被架空,成為虛設機構。
至思宗朝時,都督府的權力進一步膨脹,實際掌控了轄區內的錢糧征收、兵員招募、軍事調防等重要權力,都統司僅僅保留了一些形式上的稽核權力。
此后,都督已是地方實際掌控者,在肅宗的強大威視下,都督的發展得到抑制,肅宗的改革為趙隆嘉的太初改制建立了基礎。
天盛二年,由于一些原因,二十四都督府被裁撤為十九都督府。其中的松漠、蒼梧、玄菟、丹陽、玉門五府裁撤重組,并入昭府、綏府,形成十九都督府格局。
此次重大變遷,無疑是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關鍵轉折點,標志著從開疆拓土的銳意進取轉向穩扎穩打的守成治理。
各都督府手握軍政事務大權,又與州府緊密協同,共同守護著一方安寧,推動王朝順利邁入守成新階段。
此后,歷經六帝更迭沉浮,朝堂局勢波譎云詭。都督們手中的權力在歲月變遷中或明或暗地不斷膨脹,都統一職逐漸難以對其形成有效牽制。
至僖宗時期,“大都督”的名號悄然興起。
這一現象背后,實則是都督們實力差距不斷拉大,強弱懸殊之下,其余都督迫于壓力,不得不俯首承服。
然而,“大都督”的風光并未長久。
肅宗登基后,面對尾大不掉的都督勢力,果斷采取先禮后兵、分化擊之的策略。
先是以尊崇的禮節和豐厚的賞賜安撫部分都督,分化其內部聯盟;
緊接著,對那些冥頑不靈、妄圖繼續把持大權的都督們,毫不留情地展開整治與打擊。
一時間,大都督們紛紛遭到針對,曾經囂張跋扈的氣焰被大幅打壓,朝廷的權威得以重振。
在肅宗的雷霆手段下,多位擁兵自重的大都督勢力瓦解,軍隊被朝廷收編,領地重新規劃。
但也有少數負隅頑抗者,聯合殘余勢力發起叛亂。
朝廷迅速調派忠于皇室的都督府兵馬平叛,經過數月激戰,叛亂平息。
此后,肅宗重新劃定都督府職權,增設制衡機制,規定都督定期入京述職,加強監管。
這一系列舉措有效遏制了地方勢力過度膨脹,王朝內部漸趨平穩,經濟得以恢復發展,社會重現安定繁榮景象,為后續的中興之路奠定了基礎。
經肅宗一朝,都督人數銳減至九人。
但同時他們在這場戰亂中逐步完善自身,在恭宗以及趙隆嘉執政前期,讓他們的野心膨脹,這也為后來的太初改制的出現形成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