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離意
- 三興漢室從亭長開始
- 小小易之
- 2136字
- 2025-01-09 23:30:00
天色漸暗,氣溫越來越低。
山里的飛蟲鳥獸,也都不見了蹤影。
就連偶爾會出現的幾聲鳥鳴,也徹底消失。
山腳下一片死寂。
巍峨的中條山,如同匍匐在地上的沉默巨獸,讓人不自覺心生恐慌。
劉珩背著關羽,劉預提著獵物和兵器,兩人一前一后,沿著山腳小路徑直向北而去。
雖然決定救下關羽,但肯定不能直愣愣地把他帶回蚩尤里。
他畢竟是逃犯。
犯的還是殺人命案。
殺的還是一個豪族族長。
一旦被人發現,會給劉家引來天大的麻煩。
劉珩思來想去,倒是真替他想到了一個無比合適的藏身之地——劉家建在中條山山腳下的兩間木屋。
這座木屋,是供劉家捕獵隊修整的前哨站。
因為靠近大山,所以除了少許獵人,幾乎沒人會到這里來。
其次,木屋至少可以遮蔽風雨,防寒保暖,有助于傷口愈合。而且作為進山打獵的前哨站,里面一直儲放著不少糧食、草藥、被褥等生活必需品。關羽可以安心待在屋里,不需要到處拋頭露面。
再次,既然是劉家的前哨站,那么劉家的人出現在木屋里也并不奇怪。這樣一來,關羽身邊也能有人照看。
最后,將關羽放在木屋后,劉珩可以直接返回蚩尤里。他手里提著獵物,行動合情合理,并不會引起懷疑。
木屋中,關羽赤裸著上身平躺在草席上,顯露出觸目驚心的箭孔。
燃燒著的火爐中,傳來噼里啪啦的聲響,給寒冷的屋子增添了幾分暖意。
二人給關羽上完藥后,后者仍然一動不動,沒有絲毫清醒過來的意思。
看著正給關羽身上鋪蓋干草的劉預,劉珩思緒不由飄散起來。
“原本的歷史上,難道劉預也見到過關羽?仔細想想,倒真有幾分可能。如果劉珩沒能醒來,那么按照事情的發展,劉預今天依舊會在界亭內到處巡視。憑他的細心程度,應當也能發現關羽的蹤跡。”
他搖了搖頭,不再想這些有的沒的。
讓劉預留在這里照看,劉珩自己則快步返回了蚩尤里。
他還是有些擔心那伙洗劫郭里的賊匪。
......
此時的蚩尤里,彌漫著一股無法散去的恐慌、壓抑氣氛。
里魁劉鈞正滿臉急躁地安排守夜之事。
家里有刀劍的,正都在緊張兮兮的磨刀擦劍。
沒有刀劍的,則有些無助的拿著鋤頭或者鐮刀。
總之,人人都在焦急忙碌,以此排解心里的不安感。
沒辦法,今天傍晚,郭里的詳細情況已經流傳到了蚩尤里。
整個里聚三四百號人,只活下來不到一半。
所有的糧食、金銀銅錢,都被掠奪一空,房子也被燒的片瓦不剩,一片凄慘絕人寰的場景。
想到這種事情,有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普普通通的底層農夫們,怎么可能不心生畏懼?
沒看平日里,拿著刀劍耀武揚威、自稱游俠兒的劉鈞那一脈人,都夾著尾巴縮起來了嗎?
劉珩先把劉預今晚睡在界亭的消息,告訴了后者家人,然后才返回自家塢院。
甫一進去,就看到了院里多了不少熟悉面孔,大多都是劉氏族人。
祖母端坐正堂,正神色嚴肅地安排著什么,看到劉珩,連忙把他喊到身邊:
“你跑哪里去了?我讓人到處找你,就是找不到!”
“去了趟山腳下的木屋,打了幾只獵物回來。”
劉珩提了提手上的兔子和野雞,問道:“他們這是準備先住幾天?”
“嗯。”祖母點了點頭,“現在人心惶惶的,都想找個安全點的地方,所以我便讓關系親近的老幼婦孺,暫時在咱家住幾天。”
這是應有之意。
蚩尤里確實沒有比自家塢院更安全的地方了。
劉珩沒再多說,放下手里的東西,就過去幫忙了。
轉眼間,時間就來到第二天早上。
升起的太陽,不但驅趕了空中的寒氣,也驅散了眾人心頭的陰霾。
一夜無事。
擔驚受怕、幾乎一宿沒睡的里民,看著朝陽,有些心神恍惚。
平日里最常見的安定生活,在此刻竟顯得彌足珍貴。
人總是對司空見慣的事物漠不關心,一旦失去,卻又后悔之前沒能好好把握。
后悔一段時間,卻又故態復萌。
周而復始,累教不改。
吃完早飯,劉珩正要尋個地方繼續練習射藝,劉預卻找到了他。
昨晚,他已經將關羽之事,告訴了自家祖母和皇甫威。
這件事情,不能瞞著他們。
雖然祖母有些遲疑,但在劉珩的堅持下,還是同意了。
本以為是皇甫威派人接替了劉預,沒曾想后者帶來了一個讓人驚詫的消息。
“他已經醒了?想跟我辭別,為什么?”
劉珩皺著眉頭,表情有些奇怪。
劉預則有些苦惱,顯然沒能勸住:
“我聽他那意思,是擔心連累到咱們。”
“走,去看看。”
劉珩趕到木屋時,發現關羽已經穿戴整齊,正站在窗戶旁邊,遙看南方,便朗聲說道:
“既然舍不得家人,為何又要匆忙離去呢?”
關羽視線轉向走到近前的劉珩,輕輕搖了搖頭,拱手躬身施禮:“敢問可是恩公珩少君當面?”
“我是劉珩,稱不上恩公,只是敬佩關君俠義之舉,做了一件該做的事。”
劉珩走進屋內,笑著說道:“若是不嫌棄,可以直接喊我文瑜。”
文瑜,是劉珩的字。
“救命之恩,重如泰山,關某此生銘記于心!”
關羽恭恭敬敬朝劉珩拜了一拜,額頭碰著手背,久久沒有直起身子。
“關君折煞劉某了,實在不必如此。”
劉珩連忙上前扶起關羽,連連搖頭。
他心中忽然閃過一個念頭:若不是想當面行這一禮,恐怕關羽早已不辭而別了。
由此可見,這人當真是個難得的重義之人。
“恩公既然讓關某喊表字,為何還要口稱關君呢?”
給劉珩施了一禮后,關羽好似放下了一件心事,神色明顯輕松許多。
“是我的錯,長生莫要責怪,不知長生今年多大年紀?”
“延熹六年生人,今年已是二十有一了。”
“那你比我小一歲,我是延熹五年出生的。”
劉珩哈哈一笑,隨即又收起笑容,關切道:“賢弟應該也清楚自己身上的傷勢,為何一定要離開呢?故土難離啊。一旦離開,再想回來,又是千難萬難,家中妻兒暫且不說,父母雙親又該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