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選注
- 葛兆光
- 597字
- 2025-01-06 17:26:30
劉希夷·一首
劉希夷(651—?),字庭芝,汝州(今河南臨汝)人,上元二年(675)中進士。據(jù)《大唐新語》卷八說,他“少有文華,好為宮體,詞旨悲苦,不為時所重”,所謂“不為時所重”,也許是因為他的詩“多依古調(diào),體勢與時不合”(《唐才子傳》卷一),也就是說在語言體制、聲律對仗上沒有趕上時髦,并不是說他的詩內(nèi)容意蘊上不受人重視,那個廣為流傳的宋之問與他爭搶“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著作權(quán)的故事雖然只是謠傳(見《大唐新語》卷八、《劉賓客嘉話錄》《本事詩·徵咎第六》),但也可以說明他的詩在當(dāng)時未必那么受人冷落。其實他的詩,尤其是他的詩里表現(xiàn)的一種對于人生的思索,恰恰與當(dāng)時彌漫在整個詩壇上的一種悲涼情調(diào)合拍。而他所擅長的,通過女性角度感受韶華易失來表現(xiàn)的一種充滿青春氣息的傷感和一種追求享樂的浪漫,卻不僅超出了初唐詩人生主題的局限,還啟迪了盛唐詩浪漫人生詠嘆調(diào)的全新境界。也許當(dāng)時人忽略了他的價值是由于他已太“新潮”,而他通過女性來表現(xiàn)的方式又太容易讓人誤解為這只不過是宮體、閨情的老一套。不過,當(dāng)人們意識到他的詩的新意之后,就很快被看重,盛唐孫翌編《正聲集》,他曾被列為“集中之最”,連遠在邊陲的敦煌也傳抄著不少他的詩。不僅唐人賈曾抄襲過他的詩,就連千年后曹雪芹寫《紅樓夢》,也從他《洛川懷古》和《代悲白頭翁》里分別抄了好幾句詠嘆人生的話,改頭換面地編成甄士隱的《好了歌注》和林黛玉的《葬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