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朕得無復為晉家乎?
- 六龍同朝,家父千古暴君?
- 幸我所得
- 3953字
- 2025-01-18 17:22:32
泗水下游堰壩處。
屯軍堰壩的羊侃所部軍容整肅,兵馬齊全。
然而,寒山駐地卻是潰兵四散,一片狼藉。
羊侃眼見大勢已去,只得撫膺扼腕,咽下不甘的苦水。
羊侃遂率領部眾沿著泗水南歸,全軍退返建康。
羊侃老淚縱橫,忍不住不斷地回望著身后這條不斷流逝、漸行漸遠的江北泗水,只覺此生恐怕再是無緣北顧。
羊侃雙手捧著泗水的水,看著水面上自己那張兩鬢霜白的老臉,不禁想起當初壯年南歸建康的自己何等一腔熱血。
羊侃不禁回顧起自己的坎坷一生:
“自己出身泰山羊氏。祖父羊規原先效力于宋武帝劉裕,后來宋明帝的時候,頂頭上司薛安都歸降北魏,羊規裹挾其中,只得隨之歸降北魏,一家人就此從仕北魏。
早年間,身材七尺八寸,力大驚人的自己跟隨父親羊祉在梁州立下戰功,二十歲便被起任為尚書郎。
后隨蕭寶夤征討雍州叛軍,自己一箭射死敵酋莫折天生,加速擊潰叛軍,后因功進封征東將軍、東道行臺、泰山太守,賜爵鉅平侯。
【蕭寶夤:齊明帝蕭鸞第六子,因蕭衍篡齊,逃亡北魏,效力北魏期間屢立戰功,官至司空】
父親羊祉常有南歸江東的想法,在父親耳濡目染的教導下,羊侃的內心南下的想法攢動不止。
十九年前,手握數萬精兵的羊侃決心南歸,完成先人遺志。
堂兄兗州刺史羊敦得知此事,卻大為憤怒,憑借州城瑕丘抵御羊侃。
羊侃強攻瑕丘,不能得手,遂就地修筑十余座城堡圍困瑕丘。
北魏朝廷派遣使者招降自己,許以高官厚祿。
遭受堂兄背叛的自己依舊不改先人南歸志向,斬殺魏使,表明自己的決心。
北魏朝廷派遣數十萬大軍來攻打自己。
自己遂占據兗州堅守。
后來高歡、慕容紹宗等人率兵前來支援魏軍。
敵眾我寡,自己只得選擇放棄兗州,一路南行。
之后自己率領族人成功來到建康,蕭衍很是高興,任命自己為安北將軍、徐州刺史等職位。
兄長羊默、弟弟羊忱、羊給、羊元等也悉數被任命為各地刺史。
蕭衍對自己寵幸有加,但又不肯委以重任。
自己一身高強武藝報國無門,只得在權貴面前表演惹其歡笑。
郁郁不得志的自己遂借勢歌舞自樂,紙醉金迷。
如今時隔十八年的自己,帶著滿腔熱血重新踏上了江北。
自己本想著馳騁疆場,大展拳腳,卻不料寸功未立,便折戟泗水。”
羊侃仰天長嘯:“太清草草,倉皇北顧!
泰山舊郡,再難相見!”
【太清元年,即東魏武定五年(547年)】
慕容紹宗在擊潰蕭淵明所率的梁國大軍后,兵鋒直指河南侯景,僅留下韓軌率領八千步騎追剿徐州境內的南梁殘兵。
十一月中旬,郭鳳成功退守潼州,東魏軍趁勢將其包圍。
十一月底,郭鳳棄城南逃。
十二月初一,未時。
建康城,文德后殿內。
蕭衍如常酣臥床塌,進行午睡。
宦官張僧胤輕聲在蕭衍耳畔呼喚:“陛下。”
張僧胤輕喚十余聲,蕭衍方才醒來。
張僧胤如常遞來一碗溫水。
蕭衍揉著自己的眼角,將宦官遞來的溫水輕抿一口,溫潤午睡后那有些干燥的嘴唇。
“張寺人,何事喚醒朕?”
“陛下,中領軍說有緊急軍情要稟報。”
蕭衍遂讓宮女為自己穿衣整冠,乘坐著御鑾來到文德前殿。
文德后殿到前殿的距離不過五十步路,但八十四歲高齡的蕭衍還是樂于享受這高坐御鑾,俯瞰一切的風景,哪怕只有幾步路。
在文德前殿稍許等待的朱異見御鑾行來,亂忙迎上。
朱異朝著御鑾上的蕭衍跪拜,哽咽道:“陛下,寒山大敗!”
蕭衍聞言,只覺晴天霹靂,老眼頓然昏發。
一時間之間,蕭衍身體頓然搖晃道右邊,將要從御鑾落下。
張僧胤連忙讓抬行鑾轎的寺人小心落轎。
張僧胤趕忙上前,扶穩住鑾座上的皇帝陛下,讓其得以重新坐好。
蕭衍殷切道:“靖通安在?”
【蕭淵明,字靖通】
朱異抬起頭來,涕泣道:“陛下,除卻羊侃全身而退,趙伯超和韓鳳率領殘部南歸。
貞陽侯與其余兩百多名將校,悉數被俘虜。”
“彥和,何以至此?朕事先在建康,不是和諸將們謀劃好了很是周密的行軍計劃嗎?
昔日韋睿攔截肥水,水淹合肥,從而輕取合肥,如今怎么到了彭城就行不通了呢?”
【朱異,字彥和,時任中領軍】
朱異擦干眼淚:“陛下制定的計劃精妙無比,只是敵酋慕容紹宗太過狡猾,貞陽侯本性純良,陷入了那慕容紹宗的誘敵之計。”
“枉費朕臨行前還特下詔書,讓靖通切勿輕舉妄動,他還是太過焦躁了。”
【押赴鄴城的蕭淵明如若聽到蕭衍的評價,應該會感慨:“陛下,您說的切勿輕舉妄動,我實在分不清到底該什么時候不動、什么時候動呀!”】
朱異勸慰道:“陛下不必太過憂慮,勝敗乃兵家常事,河南的侯景仍是勁旅,江北尚有回旋之地。
而且羊侃率領的萬余中央禁軍悉數全身而退,這是上天在福佑陛下呀。”
蕭衍長嘆一口長氣,宛若年邁無力的獅子落幕說道∶“難道我將步晉朝司馬衷的后塵嗎?“
朱異俯首:“陛下洪福齊天,圣德昭彰,萬民仰賴,晉惠帝孰能與陛下相提并論?”
蕭衍依舊顧自嘆氣。
東宮內。
太子蕭綱聽聞蕭淵明寒山大敗,一向斯文有禮的他氣得將書案旁邊的硯臺丟擲到地上。
“這蕭淵明是只會喝酒的酒桶嗎?
十萬大軍,縱然是束手就擒,讓北虜士卒一個一個抓,也得抓個十天半月吧?
何況這十萬大軍大多是抽調自中央禁軍和江東諸郡,皆是十里挑一的好兵。
怎么到了蕭淵明手里,竟然成了一戰即潰的飯桶呢?
蕭淵明本人更是為一無名小卒所擒。
要知道自己可是連負責太子府衛兵的太子洗馬都派去隨軍出征了。
本想著乘著大軍氣吞山河之勢,能在其履歷添上幾筆功勛,不曾料想,如今連人帶兵都賠了進去。
這蕭淵明屬實是一將無能,拖倒三軍!”
正待蕭綱罵得起勁時,一窈窕女子撿起蕭綱丟擲于地的硯臺向蕭綱走去。
蕭綱一改怒態,擠笑道:“淽兒,你怎么來了?”
來者正是蕭綱最為寵愛的女兒,溧陽公主,蕭妙淽。
蕭妙淽上身穿著粉色寬袖襦衫,上面繡有著精美華貴的云紋,下身搭配粉色長裙,走起路來輕盈搖曳,頭戴鑲嵌著寶石的銀步搖,在行走中熠熠閃爍,吊墜其下的玉石交錯碰撞、清脆作響。
蕭妙淽將硯臺重新擺放在了原處的位置。
“阿耶平日里不是最喜歡讀書寫字嗎,方才怎么會生那么大氣,便連最是喜愛的端溪紫石硯,都氣得丟擲到了地上。”
蕭妙淽邊說邊繞道了蕭綱的身后,輕墊著腳,細指捏著父親的肩膀,示意其坐下。
蕭綱重新落座。
蕭妙淽為自己的父親捏其肩膀。
“淽兒,孤也是一時恨鐵不成鋼,一氣之下,方摔了硯臺。
淽兒可不要因此事而惱孤。”
蕭妙淽繼續揉捏父親的肩。
蕭綱繼續說道:“年初時,那北虜侯景獻上河南之地,意欲歸降我朝。
以尚書令何敬容和尚書仆射謝舉為首的眾多大臣都明確表示反對,認為自古以來接納友邦叛臣的行為,最終都會自食惡果。
而中領軍朱異卻認為,如果不接受侯景的歸降,最會讓后續想要歸降我朝的義士感到寒心。
陛下聽信朱異的進言,接納侯景的歸降,后來陛下又聽說高歡已死,遂選擇撕毀兩國持續十一年的盟約,派遣蕭淵明率領十萬大軍北進徐州以策應侯景。
結果這草包蕭淵明到了寒山,水淹彭城后,勝券在握時,他竟不敢發起進攻。
要知道駐守彭城的王則,可是曾經在沙苑之戰中棄守荊州的人。
面對如此怯弱的守將,如若蕭淵明下令進攻,定然可以輕取彭城。
可他就是不愿下令進攻。
結果等到之后敵酋慕容紹宗佯裝潰敗時,蕭淵明卻又能發號大軍進攻的命令。
以至于近十萬大軍為誘敵深入、早有埋伏的慕容紹宗所擊潰。
如今十萬大軍只剩下羊侃的萬余部眾,蕭淵明與諸將盡數被俘虜。
而河南侯景原先聲稱所獻的河南十三州,如今也只剩下汝水和懸瓠等幾座小城。
這朱異和蕭淵明朱屬實可恨。”
蕭妙淽分析道:“這侯景首鼠兩端,當初先是同時向長安和建康請降,后來在請罪引入西魏的信立更是寫道‘他不愿意臣服高氏小兒,也不甘于臣服關中宇文’,如此不甘為人臣的人又怎么會真心臣服皇祖父呢?可見其絕非良臣。
而淵明叔叔本就不善兵事,比起堂祖父蕭宏臨陣脫逃和蕭綜臨陣倒戈,其實也不算特別差,而是能力不足的人出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導致了事情的失敗。
至于朱異,則只是皇祖父授意下的一枚棋子而已。若說一切的始作俑者,其實是...”
蕭綱將身后的蕭妙淽拉到自己的身前,打斷她后續的發言。
蕭綱正色說道:“淽兒慎言!陛下圣明,絕無過錯,也絕不容置喙。”
蕭妙淽莞爾一笑,宛若溫室里的花朵,很是溫馨。
“可在我面前的是阿耶你呀,如果我連最為親近的阿耶你都不能傾述真心實意的話,那么還有誰值得傾述呢?”
蕭綱哈哈大笑:“淽兒,實乃孤的好玉芝呀。”
眼見蕭綱氣頭以消,蕭妙淽合掌行禮,起身退去。
步搖驚漪,長裙飄動,亦是老父親的眷念心動。
正坐在四方椅的蕭綱看著漸行漸遠的曼妙背影,露出寬慰的笑容,暗自感慨:
“轉眼間,昔日跟在自己屁股后面、只會一口一個阿耶叫著的小棉襖也已經出落得亭亭玉立,容貌絕美,到了含苞待放般的青澀年紀。
如今的淽兒年方十二,再過幾年就該到了尋覓良婿的時候,屆時也不知道自己冰雪聰明的掌上明珠會花落到哪家好郎君身上呢。”
是日,趙伯超和韓鳳悉數被革職查辦。
高魏,東柏堂內。
高澄看著前線加急送來的寒山大捷的戰報,面色大喜。
高澄緊握住陳元康的雙手:“長猷,這慕容紹宗果然可堪大用!”
“鄙人不過稍加引薦,都是大王知人善用、善于從諫,方能有如今成效。”
陳元康表面陪笑,內里顧自感慨,自己確實有保舉之功,然而說慕容紹宗可堪大用的好像不是自己,而是那個許久不在東柏堂吵鬧的小不點。
高澄接著問道:“這娥永樂又是何人?”
陳元康答道:“太原郡公府的扈從,此番隨高殷而行。”
高澄實在忍不住吐槽:“怎么又跟豎子有關?此子小小年紀,怎么去到哪都能惹出消息來?”
高澄繼續說道:“如今這娥永樂有擒獲敵軍主帥之功,必須大肆褒獎,至于諸將,等待慕容紹宗凱旋歸朝再進行賞賜。”
是日,高澄擢升娥永樂為都督,賞百金,絹兩百匹。
深諳輿論嘲諷的高澄還讓隨軍南下彭城的軍司杜弼就地撰寫檄文,傳告南梁。
【軍司:領兵行臺常設的職位,相當于監軍】
杜弼的檄文慷慨陳詞,強烈譴責:蕭衍背棄盟約,擅自收容友邦叛將,來日定當會復為侯景所叛。
檄文中還諷刺蕭衍年事已高,昏聵無能,廢立失序,用人唯蕭,愚弄百姓,不日將骨肉相叛,國家滅亡。
杜弼看著自己大筆一揮而就的佳作,滿意頷首。
而或許杜弼也沒想到,自己的這份檄文非但言辭生動,更是好似一封讖言預示了蕭梁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