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星期一,也是新年后正式上班的第一個星期一。我為今天安排了很多工作,要完成兩份報告,還需要做之前拖延了將近一個月的手衛生相關評估。按理說,這些工作是我本職范圍內的重要任務,應該盡快完成。然而,當我早上坐在辦公室里時,內心的第一個想法竟然是:我不想做這些工作。
相反,我更想做的是在我自己的網站上上傳一些從國外找到的免費資料到喜馬拉雅平臺。雖然這項工作完全不賺錢,但卻讓我感到滿足。到目前為止,我已經上傳了二十多本書的音頻,還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制作字幕。這幾乎占據了我所有的業余時間,但廣告分紅總共只有五分錢。而我的本職工作收入足以讓我養活一家三口,生活無憂。
面對這樣的選擇,是去完成收入豐厚的本職工作,還是投入到這兩個月僅賺五分錢的興趣項目?我的決定竟然是后者。我想,這可能是因為本職工作的壓力讓我感到它是一種負擔。它必須完成,必須做到盡善盡美,而這種“必須”讓我覺得沉重,甚至產生了抗拒心理。而在喜馬拉雅上傳資料的工作則完全不同,它不需要任何人的評價,也沒有經濟上的期待,僅僅是為別人提供學習資源,讓我感到自己在實現某種自我價值。
這也讓我想起一個朋友。他在一家MNC公司做項目經理,負責一個非常重要的項目。這個項目需要協調多個部門,老板對結果也非常重視。他每天一到公司就感到巨大的壓力,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夠好,害怕被老板批評或者同事埋怨。
項目的第一步是寫一個詳細的項目計劃,但因為他覺得這個計劃需要面面俱到、不能有任何紕漏,他一直遲遲不敢下筆。他總是想著再查一些資料,再確認更多細節,希望能做到“完美”。然而,壓力越大,他越難集中精力,反而拖延了好幾天。最終,這份計劃遲遲未交,項目也被迫推遲了。
這些經歷讓我開始思考:到底是什么在支撐我們做事的動力?真的是工資的高低嗎?還是說是內心的喜愛和自我滿足?或許壓力并不是動力的源泉,它更多時候會轉化為一種內心的抵觸。而真正驅使我們前行的,可能是那份源于熱愛的自由和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