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風起
- 一字之朝
- 何以幾醉
- 1535字
- 2025-01-11 11:06:34
多日后的順和二十三年八月十七日,皇宮中驟然傳出皇帝蕭鈞昱要冊立太子這一震撼人心的消息。此消息恰似一顆巨石猛然投入平靜無波的湖面,瞬間驚起千層浪,緊緊牽動了各方勢力以及諸位皇子那敏感的神經。大臣們更是暗中頻繁奔走,謹小慎微地分析著這一消息的真假虛實。
是夜禮部尚書悄悄來到丞相李衍偉府邸商量消息的真假具體溝通的消息外人不得人知。
消息傳出已然十來天,每次早朝,皆有大臣心有向陛下稟明之意,卻又因心生怯意,始終不敢開口。御史臺的官員們在御史大夫趙毅剛的強力壓制下,亦是無人膽敢奏報。八月匆匆流逝,然而那籠罩整個皇城的立儲消息,楚皇卻仿若渾然不知,可總有一些官員和皇子難以抑制內心的躁動。
在九月初的大朝會上,御史臺監察御史孫啟增充當了出頭鳥,一身正氣的向楚皇奏道:“啟稟陛下,如今整個皇宮和皇城皆在沸沸揚揚地流傳陛下要立儲君,人心浮動不利于江山社稷。”
御史大夫趙毅剛頓覺后背冷汗涔涔直冒,在心中問候過孫啟增祖宗十八代后心中依然憤憤不平道:“剛傳出立儲消息時,就通傳過我御史臺不當出頭鳥,你若一心尋死可別牽連御史臺,更別牽連我!從大皇子薨逝后立儲這事變成了皇帝心中的刺,陛下不提誰敢堂而皇之地擺到明面上來講。”而此時趙毅剛身如篩糠滿臉的深仇大恨。
雖說御史臺有風聞奏事之權,但皇家立儲向來是諱莫如深的禁忌,對皇家來說就是家事,臣子想都不能想更何況堂而皇之的試探陛下。倘若皇帝雷霆大怒,誅九族亦屬平常之事。趙毅剛正欲出班將御史臺摘出去,更是要把自己摘出去,畢竟死道友不死貧道。然而就在此時,楚皇那平靜如水的聲音悠悠傳出:“太子薨逝,朕已天命之年。”
大臣們馬上其聲惶恐到:“陛下萬歲”楚皇卻是不在意到:“哪有活到萬歲之人”
楚皇言罷,便陷入沉默,但其眼神卻比以往更為深邃睿智,仿佛能夠將每一位大臣的內心深處都洞察得一清二楚。各大臣神情肅穆莊重,內心卻是激動澎湃陛下能這么說便是默認了要立儲的事。
君臣之間也很默契對立儲之事就此戛然而止,各大臣紛紛一臉平靜的奏報著地方上報的奏折,各地的奏報并無大事發生,楚皇也看出朝臣心不在焉便結束了大朝會。散朝后的氛圍不再像朝堂之上那般肅穆安靜。
是夜,太監總管方正來到明德殿,對皇帝說道:“陛下,暗羽來消息,二皇子秘密前往丞相李衍偉的府邸,三皇子前往戶部尚書劉凌府邸,五皇子去了大將軍楊弘府邸,六皇子和往常一樣在府邸。”
方正匯報完畢,滿心忐忑地等著楚皇大發雷霆,然而他并未等到想象中楚皇的滔天怒火。楚皇沒有任何情感的說到:“這么快就坐不住了,也好朕就看看誰更適合坐這個位置,誰能更好的統領百官造福百姓”
而在一旁的太監總管方正冷汗直流一臉驚恐的低著頭站在一邊不敢言語,楚皇當方正不存在般的思考著自語:“楚國歷經十一位帝王,之前的祖制已不適應當下波譎云詭的局勢。楚國如今被周圍國家虎視眈眈,王朝急需一場脫胎換骨的新變革。朕發現得太晚了,如今變革會受到氏族的重重阻撓,這將使變革的進程步履維艱。朕已然風燭殘年,若在有生之年無法完成變革,只會讓整個國家陷入水深火熱的動蕩之中,甚至可能顛覆整個王朝。如今一個墨守成規的守成帝王已不再適合,需要一個有城府、有手段的帝王才行。”
楚皇說著的時候,方正抖若篩糠,冷汗如瀑般流淌。這些并非他一個小小太監所能知曉的,楚皇所說的這些倘若傳出皇宮,不知會掀起怎樣的驚濤駭浪。這時,楚皇無比疲憊地道:“朕累了,你下去吧。”方正恭敬道:“陛下早些歇息,老奴告退。”方正出去后,對暗羽吩咐道:“今晚明德殿所有宮女侍衛等,統統除掉。”
而諸位皇子這邊,卻是心情激動萬分,暗自竊喜地回到自己府邸,以為自己足夠小心。殊不知,他們的這些一舉一動早已清晰地呈現在楚皇眼前。就此,皇子之間的儲君之爭正式拉開帷幕,而一場來勢洶洶的暴風雨也即將席卷整個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