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大明初聞西方學
- 萬歷公務員
- 余秦唐
- 2069字
- 2025-01-31 17:14:14
朱國楨抿了抿嘴,咽了一口唾沫。
這就要上達天聽了嗎?
茲事體大。
時間太晚,還需要好幾天商討,然后定下最后的結果,再一次編撰成冊。
顧青三個月編撰出來的《算學新解》確實有一些不完善。
卻也已經定了好幾次稿子。
在動手之前,把自己能夠想到的知識點,全部寫出來,再根據這些,定制一個提綱。
不然,還會更混亂。
顧青和朱國楨兩人躬身施禮,先行離開了。
“了不得啊。”
“我都沒能想到,有朝一日,會親眼見到一位天之驕子。”
“這天下多少學生,想要能夠上達天聽,卻只能通過科舉,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般。”
“只有通過了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才能到最后的殿試。”
“猶如戰場廝殺一般,一路上過關斬將,最終才能東華門唱名。”
“而你,我的舍友,顧青,卻能在十五歲的年齡,在讀了一年又五個月的書。”
“竟然能夠上達天聽!”
“我能和你做舍友,此生也算是莫大榮幸。”
顧青自然知道,自己已經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才會弄出這么大的動靜。
若他生在這樣一個時代,能不能通過縣試,還很難說。
甚至是能不能讀書,那都是一個問題。
以原主的資質,其實也已經看得出來,‘他’根本就不是讀書的料子。
“我能在這三個月的時間心無旁騖地寫出《算學新解》,也是離不開你的照顧。”
“有你這樣的舍友,也是我顧青此生的榮幸。”
朱國楨聽了之后,那是真的舒服了。
就算是他在歷史上成為了大明首輔,如今卻也不過是十七歲的少年郎。
這幾個月,跟著顧青一起,確實是沉穩了一些。
可是,能夠被他敬佩的人夸贊幾句。
那內心之中也是極為舒適。
兩人到了學舍,朱國楨和往常一樣,端茶倒水。
顧青連忙接了過來,說道:“以前,那時我需要全心全意地寫《算學新解》,故此勞煩你幫忙。”
“今日,總算是交了稿,這些事情,還是我自己來吧。”
“不是生分,而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不想把自己養懶了。”
朱國楨一聽,便不好拒絕。
“不愧是你!”
“僅僅是這一份心性,就已經超越天下太多的學子。”
“若是我,聽聞自己所寫的《算學新解》能夠上達天聽,恐怕整個人都已經猶如騰飛于空,飄然若云,不知己為何人也。”
越是和顧青相處,越是覺得對方就不是一個十五歲的少年郎。
過于沉穩了。
可若是為人老成,那還有的說。
可顧青的沉穩,卻讓人很舒服,也讓人很敬佩。
他是那種知曉自己想要什么,也知曉自己需要什么,目標非常明確。
和他相處,非常的融洽,也非常的自在輕松。
汪宗伊、李贄、許正謙、沈節甫、焦竑、王夫子六人也是忍著繼續交談的心思,各回各房,簡單地洗漱一下,便入睡了。
可輾轉反側,一時間,還是有一些難以入眠。
腦海里面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來0、1、2、3、4、5、6、7、8、9這十個簡易數字。
顧青有言,此簡易數字來自于西方,于大唐時期,被稱之為天竺。
后來則是傳到了白衣大食,由大食人學會之后,進行了整理以及補充。
至于他看到的那本古籍,也是一年前,在江浦縣寺廟之中的佛經上面見到過。
當然,顧青并未在寺廟里面真的就見到過。
只不過,他不能直接就說自己發明出來的,畢竟,這時候的阿拉伯數字確實是已經傳到了中原。
一旦三本《算學新解》推廣開來,有了名氣。
那必定會被人給盯上。
到時候,就會有人指出來,這并非是顧青首創,而是出自于從西方傳過來的佛經、書籍之上。
更關鍵的是,大明時期的西方傳1教1士比較多。
阿拉伯數字稍微問一問那些人,就能知道,在西方已經用了快一百多年了。
等到了那時候,有人要是參顧青一個欺君之罪,那是一參一個準。
所以,也就沒必要非要硬說是自己創造出來的,編造一個能夠自圓其說的謊言就可以。
顧青也不會讓汪宗伊等人還要去江浦縣的寺廟里面找那本古籍,這一來一回都需要很長時間,直接找一個西方的商賈,找一找應天府的寺廟里面的經文就可以了。
應天府作為南方人口最多、都城最繁華的大明兩京之一,地處于南方。
西方的商賈們一般也都是把貨物運送到這里,進行交易之后,再購買絲綢、茶葉等物回去。
在這里的傳1教1士也多一些。
肯定是能找到一些相關記載的。
至于其他的內容,那自然可以解釋為一通百通,套用《九章算術》等算學經書,用簡易數字去代替壹、貳、叁等中原漢字,就能夠悟出一些相關規律。
反正,這也確實是顧青第一個整理出來的。
西方的數學發展已經很快,甚至是還會加快速度。
但是,中原的算經也不少,算學一道也不差,不用簡易數字,也已經是這世界上的前列。
只不過,相對于計算來說,簡易數字計算法還是方便快捷很多。
到了第二天。
汪宗伊就讓汪植帶著人去應天府最大的幾個寺廟尋找相關的經文,還請了好幾位西方的傳1教1士。
確定好,這一《算學新解》一書編撰的依據,有一個可考性。
然后就是對內容上的查漏補缺,獲取西方數學相關知識,加入到《算學新解》之中。
完善《算學新解》的上中下三冊內容。
寫成奏章,呈與皇上,自然是越嚴謹越好!
稍微出現一點兒差錯,都容易遭彈劾,被那些言官們抓著不放。
更何況,這還是學問上的事情,是很有可能改變大明算學一道計算方式的新學問。
就更要嚴謹,需要有出處,也需要能讓人一目了然,看的清楚何為算學新解。
不然,呈上去,到了皇上的御桌上,皇上打開一看,一頭霧水,根本不知其意。
那豈不是白白耗費精力,甚至是還會影響簡易數字計算法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