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生活,不愛也行:日常哲學提案
- (法)熱拉爾迪娜·莫斯納-薩瓦
- 1037字
- 2024-12-26 17:35:41
05 錯失良機
辯論、考試、面試……每當一場考驗結束之時,你總會回頭琢磨當時是不是應該這樣說或是那樣做。甚至在接下來的好幾天里,你都會不斷在腦內復盤,直到想起一些早就忘掉了的疏漏。
“我怎么就沒早點想到呢?”或者說:“我怎么就壓根兒沒想到呢?”
不重要了,反正為時已晚,而一切又盡在這為時已晚之中。“太遲了”就是這樣一個怪異的時刻,一個錯失的機遇在眼前短暫浮現又瞬時化作過眼云煙的時刻。
錯失良機,卻毫不知情
在感慨“太遲了”的時候,占據我們內心的往往不是負罪感,也不是羞愧或者后悔。
因為以上的情感都意味著我們首先做出了錯誤的選擇。而遺漏了本不該遺漏的,則意味著我們甚至都沒做出選擇,我們只是單純地沒想到,沒把它當成是一個可能的選項。

只有在錯失之后,才恍悟何為良機。
這就是“太遲了”的矛盾之處。意識到來不及了,并非只是意識到已經來不及做某事了,而是同時意識到在它本可以實現的時刻,我們卻恰恰沒意識到它的可行性。
這個“太遲了”,就是我們在不知自己有選擇的情況下放過的一個選擇。是錯過一個沒被我們察覺的機會,是錯失一個曾幾何時對我們而言根本不似機遇的機遇。
“太遲了”讓人憤憤不平的地方在于,和負罪感、羞愧或者內疚不同,它不是有意識地行動但結果不盡如人意,而是行動在我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業已失敗。
這“為時已晚”將我們置于一種身不由己的失敗當中,顯得極為不公平。我們錯過、痛失或者浪費了一個關鍵機遇,甚至還沒來得及意識到它原來是一個關鍵機遇。
獨具只眼……否?
有多少錯過的時機、多少漏掉的機遇都只是因為我們目無所見,而非缺乏意愿。
亞里士多德曾言語犀利地談論過“ka?ros”(契機)這一概念。他愿稱之為行動的“T瞬間”(Instant T)。在這一刻,一切尚在醞釀反轉之中。這關鍵的一刻,早一分則過早,遲一秒則太遲。
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的第6卷中,亞里士多德贊美了那些懂得當機立斷和相時而動的聰明頭腦,豐富的經驗賦予了他們一副好眼力,能正確地看待事物。[1]
那是不是又得開啟新一輪自責了?這次不是埋怨自己讓機會白白溜走,而是自責根本沒能看見機會,不具慧眼,缺乏洞見。
不過,我們也不妨換一只“慧眼”看問題:或許,不是我沒看見,而是機會自己深藏不露呢?或許,是機會太過曇花一現而難以捕捉呢?
“太遲了”的問題其實在于:它讓我們誤以為真的有這么一個機會,只是我們生生錯過了。但也許實際上根本就不曾有過這樣一個機會呢?
又或者,其實不是我們錯過了一個機會,而是機會錯過了我們呢?
[1]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éthique à Nicomaque),卷6,114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