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傳說與神靈的時代

《湯誓》年代之謎

有了閱讀周初文獻的經驗,接著讓我們讀讀看《尚書·商書》里的文章。

《尚書·商書》的第一篇《湯誓》,是商湯要伐夏桀時的誓師之辭。王曰:“格爾眾庶,悉聽朕言。非臺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格”是“來”“至”的意思,“眾庶”是“大家”,指一起誓師起兵的人?!芭_”是古語的第一人稱“我”。湯說:“大家來吧,請仔細聽我說。并不是我這樣一個人不知輕重,敢于作亂,而是因為‘有夏’犯下了許多嚴重錯誤,上天命令我來誅討他們?!?/p>

“今爾有眾,汝曰:‘我后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意思是:聚集在這里的眾人啊,你們抱怨著:“我們的領導人不體貼、顧念我們,要我們放下農事來征伐夏。”我聽到了你們的抱怨,但是夏氏有罪,我敬畏上帝的命令,不敢不前往征伐。這里兩個“正”,都同于“征”。

“今汝其曰:‘夏罪其如臺?’夏王率遏眾力,率割夏邑,有眾率怠弗協。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span>“臺”字音yí,“如臺”就是“如何”?!奥省弊忠彩沁B接的語詞,有此又有彼?!岸簟笔恰敖弑M”的意思。湯繼續對大家說:“聽我口口聲聲說夏氏有罪,你們會問:‘夏到底有怎樣的罪?’第一,夏王濫用民力,使得他的人民精疲力竭;第二,他傷害了自己所屬的各個城邑;第三,因為這樣,人民都懈怠而不合作。他們對夏王的不滿高漲到甚至說:‘這個太陽啊,你什么時候會滅亡啊?我愿意跟你同歸于盡!’夏氏做到這種程度,現在我一定要前往討伐他?!?/p>

“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爾無不信,朕不食言。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這里的“尚”字是表達祈使的意思?!坝枰蝗恕焙汀毒普a》里出現過的“我一人”相同,是古代王者謙虛自稱之辭?!百l”是“賞賜”的意思。“孥戮汝”是甲骨文中就出現過的套語,意思是“不只殺了你,還會把你的妻兒降為奴隸來役使”。“攸”通“所”,“罔有攸赦”指“不會有所寬赦”。商湯最后說:“希望你們輔佐我,奉行上天的懲罰,那樣我就會大大加以賞賜。你們不必懷疑,我說到做到。要是你們不服從在此的誓言,那么我會殺了你們,把你們家人收做奴隸,絕對不會有所寬赦?!?/p>

《湯誓》簡潔有力,是一篇環環相扣的好文章。湯先表白起兵的意義,但接著明指被動員來的軍隊心中是有怨言的,所以要強調去解答他們心中的疑惑,最后利誘與威脅并行,鞏固戰斗的決心。

相較于周初的《酒誥》,應該屬于夏末商初、更早五百年的《湯誓》,反而更好讀,其文法要有規律得多。文章里出現的同一個字,幾乎都有同樣的意思,其文法規則也很統一。

如果這真的是商湯時代留下來的記錄,那意味著比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還早了至少兩三百年的時間。甲骨文必定有其前身發展,不可能一出現就那么成熟、那么復雜,然而,甲骨文的前身在文字表達的方式上,有可能會不那么接近甲骨文,反而比較接近后來使用的中文嗎?

和《酒誥》相比,我們有理由懷疑,號稱為商代文獻的《湯誓》,其實際成文時間應該是晚于周初的。尤其是放在《商書》最前面、設定為商湯作品的,其實際書寫記錄的時間,恐怕還是《商書》所有篇章中最晚的,晚于《盤庚》等其他諸篇。

巫覡治國——商人的政權基礎

在世系表上,盤庚比商湯晚了十代,合理估算下來,應該有兩百多年的距離。盤庚是將商人的根據地遷到“殷”這個地方的關鍵人物。盤庚遷殷之后,商人就一直留在“殷”,于是以此為別名,早期周人文獻大多稱商人為“殷”。

《尚書》中的《盤庚》,有上、中、下三篇,然而這三篇的時序,顯然有錯亂之處。

《盤庚上》一開頭就說:盤庚遷于殷,民不適有居。盤庚將民眾帶離原來的地方,搬到“殷”去,可是民眾住得很不高興、很不滿意。這是上篇的主題?!侗P庚中》開頭是:盤庚作,惟涉河以民遷。乃話民之弗率,誕告用亶。意思是:盤庚即位后,要帶民眾渡河搬家,所以就把那些不愿意聽從他領導的人找來,很有誠意地勸告他們。這件事顯然比上篇所說的要早發生。《盤庚下》呢?盤庚既遷,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綏爰有眾。意思是:盤庚帶領民眾搬遷好了,奠定所居之處,正其位,對群眾宣告。

按照文中事情的發生順序,中篇應該在最前面,那是遷殷之前盤庚說服不想跟他搬家的人的一番說辭。然后接上篇,那是已經搬過去了,可是民眾對盤庚選的新地方很不滿意,多所抱怨,所以盤庚要把他們聚集起來,試圖解消他們的不滿。最后是下篇,這些風風雨雨暫時過去了,可以舉行正式的安居安位典禮,盤庚發表了一份正式文告。

這三篇,應該也不是商人遷殷時真正的實錄文獻?!侗P庚》這個名字是否用于商王在世時?還是是在他死后才取得的稱號?有爭議,但多數古史研究者的意見傾向于認為“盤庚”是死后之名。

此外,《盤庚中》有這樣的文句:殷降大虐,先王不懷,厥攸作,視民利用遷。這是說當年上天在殷人身上降下了大災禍,先王感到不安,于是有所作為,為了民眾的利益而搬遷。盤庚其實就是引用先王曾經多次遷徙的例子,來替自己的決定辯解。可是,這里盤庚對自己部族的稱呼竟然是“殷”,他們才剛要準備搬到“殷”這個地方去,怎么會自稱為“殷”呢?

“殷”是周人對商人這個部族的習慣通稱,在周的文獻中,出現“殷”的頻率,遠遠超過“商”或“殷商”。一個合理的解釋是:周人崛起較晚,他們和商人接觸時,已經到了商將中心搬到“殷”時了,所以就用“殷”來指稱這個部族。

不過,從文字、語法上看,《盤庚》三篇的時代顯然早過《湯誓》。還有,文章中存留著的一部分觀念,看起來和周人的信仰有一定的差距,比較接近甲骨文所反映出的商人的價值觀。

像《盤庚中》就記錄了盤庚這樣說:汝有戕則在乃心,我先后綏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斷棄汝,不救乃死。這是他對不聽話、不跟從他搬遷的人的威脅。但他不是威脅要殺他們,也不是要把他們的妻兒收做奴隸,而是說:“如果你們有惡念在心頭,我在天上的先王就會去告訴你們在天上的先祖,那么你們的先祖就會棄絕你們,不再保佑你們,對你們見死不救。”

這是典型的商朝權力模式。為什么商人能夠握有大權,成為共主?就是因為他們掌握了青銅器、甲骨問卜、文字符號等一大套和上天先祖溝通的神秘辦法,并對周圍的部落宣稱,他們可以將意念更有效地傳遞給上天先祖,同時更準確地理解上天先祖的意念。也就是說,商人統治的方式,是依靠穿梭在兩個世界之間而形成的,是憑借自己的先祖壓過別人的先祖,讓他們能在此世壓過別人的部落而形成的。

類似的說法,也在《盤庚上》出現。“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動用非罰?世選爾勞,予不掩爾善。茲予大享于先王,爾祖其從與享之。作福作災,予亦不敢動用非德?!?/span>盤庚先說:“我的祖先和你們的祖先當年甘苦與共,交情那么深,我怎會隨便懲罰你們?世世代代,我們這一邊一直肯定、稱贊你們的功勞,我當然也不會看不到你們好的地方?!苯又?,他就婉轉地威脅:“關于遷移的事,我要隆重地通過祭祀向我的祖先報告,你們的祖先在一旁也會同時知道,讓他們來決定應該怎么處置你們,這不是我個人的意思,我就是遵照我的祖先和你們的祖先的決定,該賞的賞,該罰的罰?!边@段話同樣是以上天、先祖作為更高權威,來壓服這些抱怨、不想搬遷的人。

商人這種政治權力模式,正好是周人所反對的,到了周朝,它就被推翻了。所以周人的文獻中幾乎再也找不到這種說法,它們只保留在《盤庚》篇中。

帝堯的用人之道

最后選讀《尚書》中列為第一篇的《堯典》,它所記錄的事情發生得最早。

《堯典》的文字看來較古老,和后來的用法有頗大的差異。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嗣骺〉?,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和《酒誥》《湯誓》《盤庚》都不一樣,《堯典》開頭就表明了,這是一篇以回溯的方式進行敘述的文章。“稽古”,表明這是發生在過去的事,過去曾經有過帝堯這個人,他的本名是放勛。他很偉大,所以文章里堆砌了許多對他的稱贊之詞。然后,文章按照由內而外的順序記錄他的成就:他首先拉攏有親屬關系的人,再來讓其他不同氏族都能各得其所,再來就是讓外面的許多部落、邦國和平共處,于是一般人也就都變得寬和自在了。

接著,第二段描述帝堯派了“羲”與“和”兩個氏族負責管理天時,這段文句基本上以對稱排比的形式展開。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派“羲仲”(羲家的老二)住在東邊,負責管日出,管春季。這個季節里,白天的長度中等,夜晚最明亮的行星是南方七宿(“鳥”),民眾分散下田耕作,鳥獸交配繁衍。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然后派“羲叔”(羲家的老三)去南方,管夏季。這個季節的白天很長,最亮的星星是東方七宿(“火”),民眾只有把衣服脫了,才能在田里工作,鳥獸的毛也都變稀少了。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又派“和仲”(和家的老二)去西方,管日落,管秋季。這個季節里,夜晚長度中等,最亮的星星是北方七宿(“虛”),鳥獸身上的毛又開始長出來了。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鳥獸氄毛。派“和叔”(和家的老三)去北方,管冬季。這個季節的白天特別短,人民躲在屋里避寒,鳥獸身上長出御寒的細毛。

表面看起來,文章用字很古奧,但行文的方式卻不斷重復,依循套式。套了四次,組成這段文字。

接下來是一連串的問答。帝曰:“疇咨若時登庸?”“疇咨”就是“誰”的發問詞。意思是:誰能順應天時,是可用的人才呢?放齊曰:“胤子朱啟明。”帝曰:“吁,嚚訟,可乎?”有人推薦堯的大兒子,認為他很聰明,堯的反應是:“什么?他滿口胡言亂語,又愛跟人家爭辯,怎么可以?”然后,帝堯又問:“誰能幫忙完成我的工作呢?”帝曰:“疇咨若予采?”驩兜曰:“都,共工方鳩僝功?!钡墼唬骸坝?,靜言庸違,象恭滔天?!?/span>有人推薦共工,覺得他做了很多事,累積了很多功勞。堯的反應是:“什么?這個人沒事的時候很會說,真正要執行起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而且他表面很恭敬,實際卻很高傲?!?/p>

所薦都非人,堯急了。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他強調地說:“四方諸侯啊,現在洪水到處為患,人民痛苦不堪,難道都沒有可以用的人嗎?”僉曰:“於,鯀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異哉。試可,乃已。”帝曰:“往,欽哉?!本泡d,績用弗成。有人推薦鯀,堯還是不滿意,覺得鯀這個人個性別扭,不聽命令,會破壞群體。四方諸侯看自己推薦的人堯都不想用,就說:“既然是我們推舉的人,你就試用看看,這樣才知道能不能用??!”堯讓步了,說:“好吧,那就叫他小心地承擔起責任來?!苯Y果,鯀花了九年時間,卻沒有獲得預期的成績。

這段很精彩。顯現出堯自己有看人的敏銳眼光,而且標準很高,也顯示了堯沒有私心,不會因為人家推薦的是自己的兒子,就高興地附和,還顯示了他周圍的“四岳”在眼光和能力上,都跟堯差了一大截,這就聯系到后面一段要說的事情。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痹涝唬骸胺竦裸玫畚??!痹唬骸懊髅鲹P側陋?!?/span>堯對四方諸侯說:“我已經在位七十年了,你們之中有能承擔大任的,我要把帝位讓給他。”四方諸侯都說:“我們沒那種德行和能力,叫我們接位,只會污辱了帝位?!彼姆街T侯自己沒有辦法繼位,他們過去推薦的人堯又看不上,所以堯就說:“那么不妨從地位比較低下的人中去尋找明才吧!”

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钡墼唬骸坝?,予聞,如何?”岳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span>開放征才的結果,是收獲了群眾的推薦。人們推薦了一個叫虞舜的人,年紀不小了,卻還沒娶妻。堯就征詢四方諸侯的意見:“嗯,我也聽過這個人的名字,他怎么樣呢?”四方諸侯提供了進一步的信息,這個人之所以沒娶妻,是因為生在一個麻煩的家庭里,爸爸是個盲人,而且還個性頑劣,媽媽嘮叨跋扈,弟弟象又很傲慢、不聽話,不過舜卻可以靠著他的孝心讓家庭和諧,讓家庭有所長進,有秩序、不出問題。

帝曰:“我其試哉。”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帝曰:“欽哉!”堯接受了,愿意試試舜。于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看他如何當這兩個妻子的典范、榜樣。堯送女兒前往媯水灣嫁給舜,特別告誡女兒,要謹慎從事。

把女兒嫁過去之后,堯開始試驗舜的能力。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于百揆,百揆時敘;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詢事考言,乃言厎可績,三載,汝陟帝位?!?/span>堯試驗舜的方式,包括一步步將教育、行政、外交的工作交給他處理,舜都能處理得當;也包括讓他到山林野地,即使遇到了大風,打雷下雨,舜都始終鎮定、不恐慌,不會迷失。堯很滿意,對舜說:“拿事情問你,將你所給的意見付諸實行,都能有好的功效,三年過去了,你來接我的帝位吧!”

《堯典》在記錄堯將帝位讓給舜之后,就接著描述舜繼位后的種種做法,這些就構成了《舜典》的內容。較早的版本沒有《舜典》,后來梅賾將原來的一篇分成了兩篇,才有了這一篇。

《堯典》《舜典》中有著許多套式。將事情用四方或四時的格式分別敘述,這種習慣,顯然是后起晚出的。用自然分類法來架構大系統,用大系統來統納一切,這種風格,在戰國時最為流行。從內容及思考模式上判斷,我們有理由相信《堯典》成文的時間不會早于春秋。里頭有部分字句可能起源甚早,片段地流傳下來,到春秋戰國之際,才有人將之連綴成篇。

這也就意味著,作為《虞夏書》開頭的第一篇,《堯典》的時代,非但不會早于《湯誓》,還應該更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宁市| 乐业县| 建始县| 礼泉县| 汤阴县| 阿瓦提县| 北安市| 东安县| 措美县| 西吉县| 葫芦岛市| 新邵县| 北碚区| 廉江市| 柳州市| 皋兰县| 彭阳县| 汉川市| 梅州市| 县级市| 武义县| 靖江市| 萍乡市| 延津县| 鄂托克旗| 成安县| 永平县| 沙坪坝区| 商南县| 宁阳县| 永靖县| 宣恩县| 宜黄县| 徐水县| 绥阳县| 涟水县| 白沙| 克东县| 梅州市| 曲麻莱县| 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