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讀不完的大書》
- 書籍穿越寶典
- 琢玉生輝
- 1446字
- 2024-12-29 18:06:45
這一天,牛小盾正在上語文課。第七單元的主題是“大自然”。第22課《讀不完的大書》。作者描繪了他家房前屋后的各種動物植物,真的是多姿多彩。作者將大自然巧妙地比喻為一本翻閱不盡的、色彩斑斕且充滿奧秘的大書,為世人帶來了無盡的探索與閱讀的喜悅。
牛小盾心里想,真的想去作者家鄉看一看呢。于是心中默默召喚書籍穿越寶典。“寶典,請帶我去作者的家鄉。”一片光芒閃過,牛小盾眼前的景象煥然一新。池塘波光粼粼,竹林青翠欲滴,棕櫚樹挺拔而立,還有那古樸典雅的老建筑,共同構成了一幅江南水鄉的絕美畫卷。
這時寶典的聲音響起:檢測到作者朱維之,1905年出生于ZJ省WZ市的一個小鄉村基督徒家庭。他出生的時候正值中國戰爭與動蕩不定的年代。7年后,也就是1912年,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儀宣布退位,中國從此結束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孫中山先生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朱維之的童年便在這樣一個歷史轉折時期度過。
“什么是基督徒”牛小盾不解地問。
基督徒:是指信奉基督教的人。基督教的神是上帝和耶穌。類似的有佛教徒,是信奉佛教,他們的神是如來佛祖、觀世音菩薩。道教徒是信奉道教的人,他們的神是太上老君、玉皇大帝。
“我奶奶說,這都是迷信,世界上沒有神。
寶典答道:我不能判斷這個世界上有沒有神,通過對朱維之人生信息的查閱,我發現宗教與勤勞、誠實、節儉一樣,是一種信念。神是否真的存在,或許并不重要,關鍵在于人們能否堅守自己的信念。
“朱維之是怎么成為大作家的?”牛小盾問道。
寶典回答道:1919年,14歲的朱維之進入溫州中學讀書。在這里,他遇到了令他終生難忘的老師——朱自清。在溫州中學,朱自清作為最年輕的教師,或許缺乏經驗,上課時顯得緊張,常在學生面前局促不安、臉紅流汗,這讓許多學生為他擔憂。然而,他教學認真,以真誠之心贏得了學生的愛戴。朱維之從朱自清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并終生以之為榜樣。對朱自清的授課,朱維之說:“老師教書或演講時,聲調平平,平得像無風無浪的壯闊江流,但水勢深厚,滔滔不絕。”正是在朱自清的引導下,朱維之走上了文學的道路。
成年的朱維之長期在學校中教授文學,但他的一生并不順利,老年的朱維之遭受了長達多年的迫害,但他挺過來了。
“那朱老師后來怎樣了?”牛小盾好奇地問。
寶典緩緩續道:“盡管歷經磨難,朱維之始終保持著他那份對文學的執著與熱忱,始終堅持文學創作。他以筆為舟,遨游于內心的宇宙,將生命的堅韌與柔美,細膩地編織進每一個文字之中。許多外國名著,都是他在那段歲月中翻譯的。所以他最終挺過來了,沒有倒下,正如他筆下“池塘邊的棕櫚樹堅毅地獨立著”。
寫《讀不完的大書》這篇文章時,朱維之已經是個年邁的老人。他在文章中追憶兒時的生活。他在大自然這本大書中,讀到的可不僅僅是大自然的樂趣,還有人生的哲理和生命意義的感悟。你們的課文是經過后人修改的版本,這里檢測到原文的片段“但當大風襲來時,竹林總是最先發出蕭蕭的喧聲-----。池塘邊的棕櫚樹堅毅地獨立著,大蒲扇似的葉子顯得很高潔,在秋天高爽的日子,倒映池水中,小魚在池水的倒影中間游玩,是另一種境界。”
“牛小盾,請你說說作者在大自然這本大書中,讀到了什么樣的樂趣?”一個聲音把牛小盾拉回了現實。原來是語文老師叫她回答問題。牛小盾略微思索后回答:“作者在大自然中讀到了風的聲音、竹的堅韌、棕櫚樹的獨立,還有小魚兒的自由自在,這些都給他帶來了樂趣。”停頓了一會,牛小盾繼續說“作者還從中深刻體悟到了生命的頑強不屈與無盡美好。”老師微笑著點頭,眼神中透露出對牛小盾答案的贊許。同學們驚訝的瞪大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