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汴河古鎮的驚聞
鎮龍筆的鎮封已初見成效,李懷文暫時回到京城,然未待歇息,便收到來自好友陳循的急信。
“懷文兄,汴河古鎮近日詭事頻發,每逢夜半,張家棄宅內傳來嬰孩啼哭之聲。有人親眼目睹,一具嬰兒尸體抱著枯骨哭泣,鎮上人心惶惶,急請兄前往查探。”
李懷文合上書信,心中沉思:“張家?汴河古鎮……若是那張家,該不會與張輔一脈有關?”
張輔,明初名將,靖難之役后,隨永樂帝平定北方,屢立奇功,是一代忠臣名將。然而,繁盛的張家后世竟淪為荒廢宅院,背后定有蹊蹺。
---
二、汴河古鎮:棄宅詭影
汴河古鎮曾因運河貿易繁盛一時,如今卻因張家棄宅的詭事冷清破敗。黃昏時分,李懷文與陳循來到那座“張家棄宅”。
宅院高門早已斑駁殘破,石獅齜牙裂嘴,青苔蔓延于臺階上。門匾上“張府”二字隱約可見,透出往日的輝煌,卻也添了幾分陰森。
青瓦廊下,有潮濕的嬰兒腳印一串串,印入青苔,通向內堂。
風中搖籃:庭院正中,一個破舊的木搖籃隨風輕輕晃動,仿佛有無形之物正在撫動它。
隱約啼哭:從內堂深處傳來若有若無的嬰兒啼哭聲,凄厲而幽遠,令人心生不安。
“夜半嬰啼,非尋常之事。”李懷文低聲道,“走,進內堂。”
---
三、嬰尸之戀:母子情深
宅院初探:陰風陣陣
張家棄宅坐落于汴河古鎮的西郊,孤零零地佇立在一片荒地之中。黃昏時分,斜陽將宅院的影子拉得極長,仿佛一只張牙舞爪的怪物。
朱漆大門早已剝落,門神畫上符咒剝裂,露出一絲絲焦黑的痕跡,仿佛被火燒過一般。
門前的石獅齜牙裂嘴,眼神空洞,縫隙間隱隱透出青苔,似乎在靜靜窺視來人。
一塊腐朽的匾額搖搖欲墜,透著歲月與災禍的痕跡。
李懷文與陳循站在門前,四周冷風陣陣,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腥臭味。
陳循壓低聲音道:“李兄,你可聽到什么聲音?”
李懷文凝神靜聽,遠處傳來若有若無的嬰兒啼哭聲,隱約夾雜著女人的低語,仿佛在哄著什么。
“進宅一看。”李懷文輕輕推開了大門。
---
庭院異象:搖籃與嬰腳印
宅門緩緩開啟,門軸發出一聲尖銳的“吱呀”聲,仿佛宅院在呻吟。院中一片死寂,夕陽的余暉照不到這里,反而愈發顯得陰暗。
院中一棵枯槐孤零零地站立,枝丫扭曲如鬼爪,殘存的黑布條掛在枝頭,隨風飄動。
地面青石板上,濕漉漉的嬰兒腳印一路蜿蜒,通向院中一座搖搖欲墜的木搖籃。
搖籃的布幔輕輕晃動,仿佛有無形的手在推著它。一陣陰風吹過,搖籃內竟傳來輕輕的嬰啼聲,那聲音若近若遠,如同在耳畔低語。
陳循倒吸一口涼氣,低聲道:“李兄,這搖籃……怕是有什么東西在里頭。”
李懷文目光冷靜,走向搖籃。手觸及搖籃之時,布幔“呼”地一下掀起,露出里面的東西——
一具枯槁的嬰尸,蜷縮在搖籃中,雙目微微睜開,死死盯著搖籃的上方。
嬰尸面容干癟,皮膚呈灰黑色,瘦弱的手指伸向空中,仿佛在尋求母親的懷抱。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它的嘴角微微抽動,發出低低的啼哭聲。
指甲長而鋒利,微微嵌入搖籃的木板中。
腹部干癟,胸前掛著一枚銅制護身符,上面刻著“張”字,隱約透著血跡。
陳循驚叫一聲,后退了幾步:“此物……怎會如此?!”
李懷文深吸一口氣,眼中閃過一絲哀憐:“這是怨念未消之故。若母子之情深切,死后怨念便會匯聚,使其形存不滅。”
---
東廂房的“哭聲”與鏡影
從庭院踏入宅中,氣氛愈發壓抑。整個宅子腐朽不堪,梁柱塌陷,墻面布滿裂縫,蛛網如紗。
忽然,東廂房傳來一陣低低的哭聲,那聲音如同嬰兒被人捂住口鼻,發出的嗚咽聲。
李懷文推開房門,火光映照下,屋內擺放著一面滿是裂痕的銅鏡。鏡面灰暗,依稀映出一道模糊的嬰兒影子。
“呼——”一陣陰風掠過,鏡中的嬰兒影子微微抬頭,與李懷文的目光對視。鏡子里,嬰兒突然露出詭異的笑容,一只慘白的手從鏡面中緩緩探出。
李懷文面色微凝,抽出鎮龍筆,飛快在鏡面上畫下鎮符,喝道:“鏡影惑心,破!”
符咒貼在鏡上,鏡面瞬間炸裂,那詭異的嬰兒影子發出凄厲的哭聲,隨即消散。
陳循看著滿地的鏡片,面色蒼白:“這宅子,簡直就是一座鬼蜮!”
---
后堂的嬰影:母骨與守護
穿過廂房,李懷文來到后堂,空氣中彌漫著更濃重的腐朽氣息。后堂供桌塌陷,香爐歪倒,香灰散落一地。
最深處,一座被火燒過的棺槨安靜地躺在那里。棺槨的周圍,點綴著幾朵早已干枯的白花,顯然曾有人祭拜過。
忽然,棺槨微微晃動,一道小小的影子緩緩爬出——那是嬰尸,它弓著身子,瘦弱的手掌緊緊抓住棺木的邊緣,發出一聲低低的哀啼。
李懷文心中一緊,走近棺槨,只見棺內躺著一具女性枯骨,胸前還抱著一塊燒焦的布料,仿佛臨死前仍試圖護住什么。
嬰尸爬回母骨旁,小小的手攥住枯骨的手臂,顫抖著蜷縮成一團,啼哭聲凄厲而絕望。
這一幕,既詭異,又令人動容。
李懷文輕嘆道:“母子之情,深至此境,生死未能隔絕,唯有解怨,方可安息。”
---
四、真相:靖難忠烈之后
鎮上老人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娓娓道來,李懷文這才知曉:
靖難之后:張輔與張家
張輔,永樂年間名將,隨永樂帝征戰天下,功勛卓著。為表彰張家,永樂帝賜其宅邸于汴河古鎮。
然而,明成祖永樂帝崩逝后,宮中政局風云詭譎,張輔后人因牽連舊案被貶斥,張家門庭冷落。
張家三房慘案
數十年前,張家三房夫人難產而亡,幼子夭折,隨母一同下葬。然而不久后,張府發生一場離奇的大火,三房府邸付之一炬。坊間傳聞,那場火災乃有人蓄意所為,意在鏟除張家后人。
母子遺恨:
三房夫人亡靈不安,幼子嬰尸未能輪回,生死之間,母子怨念交織,遂成為宅院嬰啼之禍。
“忠烈之后,竟遭此劫。天地不公!”陳循嘆道。
---
五、鎮魂之禮:母子團圓
李懷文來到后院,那里是一座小小的家廟,中央放置著三房夫人和幼子的合葬棺槨。棺木已經破損,嬰尸不知何時從搖籃中爬出,靜靜地依偎在母親的枯骨旁。
嬰魂歸母
嬰尸那枯槁的手撫摸著母骨,似在尋找曾經的溫暖。此情此景,李懷文不禁眼眶濕潤,嘆道:“至情至性,天地可憐。今日,便讓你們母子團圓。”
他取出鎮龍筆,蘸上朱砂,在符紙上寫下:
“天地無極,魂歸安寧。母子之情,輪回再續。”
符紙飄向嬰尸與枯骨,金光微微閃爍間,一道柔和的虛影浮現——那是三房夫人的魂魄,她溫柔地抱起嬰尸,輕聲哄道:“乖,娘帶你走,我們回家了……”
嬰尸的啼哭聲漸漸平息,母子二魂在金光中緩緩消散,化作一道輕風,消弭于天地之間。
---
六、尾聲:忠魂未散,文人立道
鎮上百姓得知張府的冤情已解,紛紛跪地祭拜,感謝李懷文“道法高深”。
李懷文立于張府門前,望著逐漸恢復寧靜的宅院,心中感慨萬千:“張家忠烈之后,竟落得如此下場。但天地不仁,亦需筆墨載道,書之于世,方可昭昭天理。”
當晚,他提筆將此事記入《藝文錄》,題名:
“汴河幽嬰,忠烈之后;母子相依,生死不隔。”
而遠方夜空中,隱隱傳來一聲低沉的龍吟,似在預告著更大的風雨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