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思維與TRIZ創新方法(創新工程師版)
- 周蘇 楊松貴主編
- 2082字
- 2024-12-27 22:52:13
1.7 習題
1.人類發展及科學技術進步中的每一次重大跨越和重要發現都與( )密切相關。
①思維創新
②體系創新
③方法創新
④工具創新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離開了“創新”,人類社會不可能向前邁進,科學技術也不可能有實質性的進步。可以說,“創新”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與進步的( )。
A.基本動力
B.發展后勁
C.根本保障
D.力量源泉
3.創新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創新是( )的一種潛在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可以通過一定的學習和訓練得到激發和提升。
A.重點人群具有
B.人人都具有
C.關鍵人群擁有
D.多數人擁有
4.創新是( )的。人類在解決工程技術問題時所采用的方法都為如此,且可以通過總結和學習加以掌握和應用。
A.隨處都存在
B.有條件可得
C.有機會可尋
D.有規律可循
5.相對于傳統的創新方法,作為一套成熟的理論和方法體系,( )具有鮮明的特點和優勢,可大大加快人們創造發明的進程。
A.創造學方法
B.頭腦風暴法
C.TRIZ方法
D.可拓學理論
6.( )要解決的問題,是發現自然界中確鑿的事實和現象之間的關系,并建立理論,把這些事實和現象聯系起來。
A.科學
B.技術
C.發明
D.發現
7.( )是指完成復雜的或科學的任務的系統步驟,其任務是將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去。
A.科學
B.技術
C.發明
D.發現
8.( )是指認識世界,是對客觀世界中前所未知的事物、現象及其規律的一種認識活動。發現的結果本身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A.科學
B.技術
C.發明
D.發現
9.( )是改造世界,是指具有獨創性、新穎性、實用性和時間性的技術成果,指人類通過技術研究而得到的前所未有的成果。
A.科學
B.技術
C.發明
D.發現
10.( )是人們應用已知信息,產生某種新穎而獨特的、具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過程。
A.科學
B.創造
C.生產
D.挖掘
11.按照熊彼特的觀點,“( )”是指新技術、新發明在生產中的首次應用,是指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供應函數,是在生產體系中引進一種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
A.創新
B.創造
C.生產
D.挖掘
12.熊彼特認為,創新包括五方面的內容:引入新產品或提供產品的新質量、開辟新的市場,還有( )。
①爭取到優質的外部資源或者優秀人才
②獲得一種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給來源
③采用新的生產方法(主要是工藝)
④實現新的組織形式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3.從一般意義上講,( )強調的是( )和( ),而( )強調的則是( )的某種具體實現。
①創造
②創新
③新穎性
④獨特性
A.②④③①②
B.①④②③①
C.①②③④①
D.①③④②①
14.所謂典型解決方法,是指可以通過專業教育學習到的處理問題的( )方法。專業人士通過學習,掌握了這些方法后,就可以將它們作為“拿來就用”的工具。
A.研究
B.常規
C.創新
D.工程
15.為了找到解決非典型問題的方法,以美國的亞歷山大·奧斯本為代表的學者們開創了一種以創造主體的心理活動為主的創新方法體系,這就是( );蘇聯的根里奇·阿奇舒勒通過對大量專利的研究、分析和總結,發現了隱藏在專利背后的規律,提出了( )發明理論。
①創造學
②拓撲學
③波浪理論
④TRIZ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6.以下闡述TRIZ的句子中,錯誤的是( )。
A.TRIZ的理論基礎是自然科學、系統科學和思維科學
B.TRIZ來源于對海量專利的分析和總結
C.TRIZ是傳統的,解決創新問題的方法
D.TRIZ的理論核心是技術系統進化法則
17.除了40條發明原理,經典TRIZ的理論體系架構還包含( )等豐富內容。
①開發想象力
②技術系統進化法則
③矛盾矩陣
④物場分析與標準解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8.隨著TRIZ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它不僅增加了很多新發現的規律和方法,還從其他學科和領域中引入了很多新的內容,從而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TRIZ的( )。
A.程序算法
B.理論體系
C.系列工具
D.思維技法
19.基于TRIZ的技術創新分為五級,其中第四級的解往往存在于那些較少應用的物理、化學效應和現象中,系統矛盾通過( )知識解決。
A.本領域
B.多學科
C.效應
D.邊緣學科
20.為了從多如牛毛的專利中將那些具有分析價值的專利找出來,阿奇舒勒在研究中提出了一種評價專利創新性的標準,按照創新性的不同將專利分為( )個級別。
A.五
B.四
C.六
D.八
(1)冷戰,是指1947年至1991年,以美國、北約為主的資本主義集團和與蘇聯、華約為主的社會主義集團之間的政治、軍事斗爭。
1946年3月,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冷戰序幕。1947年,美國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著冷戰開始。1955年,華約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1991年,蘇聯解體,說明了蘇聯模式下的社會主義失敗,標志著冷戰的結束,同時也標志兩極格局的結束。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格局走向“一超多強”的多極化)。
當時,美國和蘇聯同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兩國及其盟國展開了數十年的斗爭。在這段時期,雖然分歧和沖突嚴重,但雙方都盡力避免世界范圍的大規模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人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即“相互遏制,卻又不訴諸武力”,因此稱為“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