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供應鏈:技術賦能與產業應用
- 榮賓 趙韶翊 阮鵬
- 3105字
- 2024-12-31 20:56:17
1.1 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
在數字化時代,傳統供應鏈弊端凸顯,數字化供應鏈受到更多企業的青睞。但實現從傳統供應鏈到數字化供應鏈的轉型不會一帆風順,企業需要直面挑戰、突破困境、敢于變革,以充分挖掘數字化供應鏈的價值。
1.1.1 供應鏈數字化轉型面臨的困境
對于企業來說,供應鏈是其長久運營的重要支撐,與組織架構、員工構成等要素相互影響、共同發展。因此,供應鏈數字化轉型需要企業領導層、基層員工、供應商、經銷商等多方配合,其中的困難可想而知。
具體來說,供應鏈數字化轉型面臨的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組織架構的重建
由于業務、職責以及權限等方面的不同,企業內部各部門都有一套自己的辦公系統和工作流程,各部門之間交流很少,形成一個個孤島。供應鏈數字化轉型要求企業組織架構中的所有部門無縫銜接、協同響應,需要各部門升級思維模式,共同建立標準化的組織架構,這給領導層和員工帶來了新的挑戰。
2.技術與業務的配合
從技術層面來說,許多企業對供應鏈數字化轉型需要的技術不夠了解,仍依賴傳統系統。傳統系統無法兼容數字經濟時代的企業發展方案,可操作性、交互性較弱。企業不得不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對傳統系統進行升級換代,這需要消耗巨大的時間和經濟成本。
供應鏈的運轉以具體業務為導向,這就要求企業技術人員深諳業務邏輯,與業務人員通力合作,共同優化供應鏈。
3.數據準確性與安全性
由于供應鏈數據來源復雜、規模龐大、抓取困難、無法忽視人為干擾,因此企業難以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對于大型企業來說,供應鏈數據的權限較高,技術人員難以看到數據全貌,因此很難從整體角度分析數據、優化業務流程。
同時,供應鏈數字化轉型依賴于互聯網,數據泄露風險大幅增加。企業需要聘請專業人員,購買專業設備,對供應鏈中的通信和交易過程進行實時監控,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供應鏈上包含信息、資金、商品與商品價值的流通,數字化轉型是供應鏈降本增效的重要突破口。就目前來說,技術水平低下不是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最大阻礙,企業如何利用好技術,如何讓員工、業務和組織協調一致才是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關鍵。
1.1.2 數字化供應鏈VS傳統供應鏈
進入數字經濟時代,傳統供應鏈弊端凸顯。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首要目的就是消除傳統供應鏈的弊端,助力企業實現良性發展。首先,我們需要剖析傳統供應鏈究竟存在哪些問題。
1.“牛鞭效應”:供應鏈失調
“牛鞭效應”是指在供應鏈各主體難以共享信息的情況下,需求信息被扭曲而逐級放大,信息波動越來越大,從圖形上看仿佛甩動的牛鞭一般。“牛鞭效應”是零售商和供應商博弈的結果,產生的原因十分復雜,包括需求預測與實際需求的差異、批量訂貨決策、價格波動、供不應求時的短缺博弈、庫存責任失衡、交付環境變化等。
2.對市場變化的感知遲鈍
用戶對產品、服務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傳統供應鏈無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快速響應用戶需求。這不僅導致企業內部業務流程僵化,還導致企業無法預測和分析用戶的具體訴求,無法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
3.難以可持續發展
傳統供應鏈管理格外注重對成本的控制,主張通過低成本的生產模式爭取最大化利益。這不僅使企業產品或服務的質量難以保證,還可能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進而損害企業形象,導致企業難以可持續發展。
針對以上三大問題,數字化供應鏈給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1.信息透明化,消除“牛鞭效應”
消除“牛鞭效應”是企業優化供應鏈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常見的消除方法包括穩定或縮短物料交貨時間、精簡作業流程、減少流通環節、降低需求的可變性、采用先進信息技術或數字化手段以實現供應鏈上不同企業間的信息共享,以及制定與實行合理的庫存策略等。
數字化供應鏈運用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電子數據交換)方法,簡化供應鏈各環節之間的交易流程,提升交易速度,確保交易全程透明。該方法將用戶的真實需求反饋至供應鏈各主體,避免多主體獨立預測,減緩需求波動。
同時,數字化供應鏈采取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供應商管理庫存)策略,由供應商共享企業的實時庫存與消耗數據。在大數據支持下,供應鏈各主體能夠及時了解產品庫存情況,避免盲目備貨造成的資源浪費,提高供應鏈效率和效益。
2. AI+BI:洞察用戶需求
數字化供應鏈將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技術與BI(Business Intelligence,商業智能)平臺相結合。BI平臺能夠收集企業產品的歷史銷量、庫存情況、節假日活動、促銷活動等多方面數據。
AI利用其深度學習與建模能力,整合、清洗相關數據,分析用戶需求,進而建立需求模型,預測未來一段時間的銷量。AI與BI的結合使企業能夠及時感知市場變化,提高庫存周轉與物流運輸的效率。
3. SCM:促成供應鏈可持續發展
數字化供應鏈運用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應鏈管理系統),在產品生產環節與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執行系統)協同,根據產品庫存、預測需求和企業生產水平調整生產計劃,從而優化資源配置,減少成本浪費。
SCM與物聯網技術相結合,能夠優化產品運輸路線,減少污染物排放量與能源損耗。同時,企業可以在數字化平臺上展示供應鏈中的環境數據,向用戶傳達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愿景和理念,從而樹立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良好形象。
綜上所述,數字化供應鏈利用先進技術,提升供應鏈各環節運轉效率,解決傳統供應鏈困擾企業的難題,從而幫助企業提高競爭力、實現良性發展。
1.1.3 供應鏈變革給企業帶來價值
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是對傳統供應鏈進行顛覆式重構,對企業的穩定經營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供應鏈變革給企業帶來的價值如圖1-1所示。

圖1-1 供應鏈變革給企業帶來的價值
1.節約經濟成本
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產生的較為直觀的作用是節約企業經營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在物流環節,基于AI技術的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動導向車)能夠完成貨物裝卸、搬運等工作,在節省人力成本的同時,實現貨物運輸自動化、柔性化和準時化。
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系統在訂單處理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標準化的程序設定,RPA系統能夠自動查詢訂單數據,整理并導出文件,節約人力成本。
此外,供應鏈數字化轉型能夠優化產品生產流程。例如,借助數字化供應鏈系統,制造企業對零部件的需求與供應商的供應計劃精準對接,零部件運送到工廠后被直接傳送到生產線上,省去了倉儲環節,有助于制造企業節約倉儲成本,精準把控產品交付時間,簡化產品上市流程,實現“短鏈”運作。
2.提升合規度和安全性
針對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暴力分揀”問題,數字化供應鏈給出了解決方案。一方面,AGV能夠代替一部分分揀人員,實現柔性、智能分揀;另一方面,監控攝像頭、物聯網技術與云端平臺相結合,實現分揀工作的全流程監控,企業能夠及時發現員工的暴力分揀行為并予以糾正。
智能監控技術還可用于保護員工的人身安全。該技術能夠判斷員工是否正確佩戴頭盔、護目鏡、安全手套等防護用具,進行相關作業時是否遵循基本安全規范等。此外,部分企業在員工工服內部安裝芯片,其內部傳感器會在人機距離過近時發出警報,并自動降低機器轉速,可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3.增強競爭力,開拓市場
企業想要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站穩腳跟、開疆拓土,就要增強自身競爭力。增強競爭力的關鍵就是提高對用戶需求的及時響應能力。
一方面,企業可以構建完善的SRM(Suppli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供應商關系管理)系統,確保供應商信息實時更新,精準掌握其供貨情況。這一系統使企業具備穩定的交付水平,可以增強用戶黏性。
另一方面,隨著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企業可以運用抖音、微信等社交軟件建立完善的用戶服務與反饋體系,優化用戶購物體驗,更好地引流。不僅如此,借助社交媒體的即時性、交互性等特征,企業能夠及時感知用戶需求,挖掘潛在用戶,從而擴大用戶基數與市場份額。
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其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企業需要緊跟轉型趨勢,根據自身情況制訂有針對性的轉型方案,利用數字技術創造無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