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消耗的過程
- 刷新評價,我要不斷成為自己
- 翻筋斗
- 3107字
- 2025-04-30 09:25:47
有人看過一場荒誕的“效率”狂歡,
在這部名為《動作營銷》的黑色幽默短片中,用夸張的鏡頭語言,諷刺了現代人們中那些看似高效實則毫無意義的“動作美學”。
一群神經緊繃的“精英”在辦公室里瘋狂敲擊鍵盤,動作快如閃電,仿佛每一秒都在創造價值。然而,鏡頭拉近——他們的屏幕上一片空白。動作快?消耗多?發出的光卻無限接近于零。導演用荒誕的對比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忙碌不等于生產力,高速運轉的機器,轉速再高,雕刻的也可能只是空氣。
更諷刺的是,影片中的角色們堅信“走路能縮短路程”。于是,他們邁著矯健的步伐,在跑步機上揮汗如雨,卻始終停留在原地。路程的遠近?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動”。思考?那更是一種奢侈的浪費,因為“問題本身不會因為思考而改變”。
影片的高潮是一場“頭腦風暴”會議。與會者們慷慨激昂,金句頻出,可鏡頭一轉,白板上只歪歪扭扭地寫著一行字:“如何讓動作看起來更有價值?”
當動作成為表演,當忙碌成為信仰,我們究竟是在創造價值,還是在自我感動?
學校清老師的教案設計也同樣帶給學生這樣的疑問:清老師提出設計水的重組與精神的重組。
清對自身的問題不太模糊,有時候覺得那樣清澈的愚蠢會不會是先天的遺傳,因為她小時候吃過自己的屎。聽到流動物質一起堆疊是,就會想到人們認為惡心的事物,又突然叉開回想,認為惡心的事物這時候有一個人要去嘗試,或許是自己,又或許是某個熟悉的人,但絕不是已經有過該習性的事物。
回到學校已經是下午三點鐘,她不清楚的是時間為什么不能打爆自己,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時間,而是過來把壓力給到她,清認為自己不夠純粹,她是一滴水,她不管流到哪,和誰重組,都會有時間得到自己的意識,那就是無限流動的沖動。有人告訴她,和時間在一起是因為很多人都需要時間,一定時間內討論自己和其他事物的分別,容易明白自己的特性。
這一天下午,清老師有了自己的課程名稱,她邀請很多學生和老師,其中包括曾經的情人俞強,強老師在本校專門以教授思考出名,比如思考情人之間如何相處,放棄愛情的地方線是
課程名稱:水的重組與精神的重組
授課對象:高中/大學跨學科選修課學生
課時:90分鐘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水分子結構與流動性在物理/化學中的象征意義。
探索個體精神與群體互動中的信息傳遞與共情機制。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與互動活動,體驗“流動”與“重組”的物理與心理過程。
實踐非語言信息(如衣著、行為)對他人感知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對自我潛能的覺察力,增強社會適應中的自信與靈活性。
二、正在學習的學員認識到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水的物理特性與精神互動的類比分析。
難點:如何將抽象的精神重組轉化為可操作的社會實踐。
三,對于教學準備由被研究的對象水分子提供,讓人迷惑的是,精神這種無形的能力仿佛一直漂浮在。
水槽、電極裝置(模擬電流通過水的實驗)。
不同材質服裝(如破舊衣物與西裝)的對比道具。
資料:
水的氫鍵結構圖解、社會心理學中“首因效應”案例。
四、教學過程
1.導入(10分鐘)
提問激趣:
“水如何從無序的流動中形成穩定的結構?人的精神是否也能在陌生環境中‘重組’?”
演示實驗:電解水實驗,觀察水分子在電流下的分解與重組,引出“能量改變結構”的隱喻。
2.主體活動(60分鐘)
活動一:無限感受水的流動(20分鐘)
學生分組將手浸入水槽,閉眼描述觸覺(溫度、阻力),聯想“精神流動”的體驗(如情緒變化)。
討論:水的流動性與人際溝通中的“適應性”有何相似?
活動二:電流與信息傳遞(20分鐘)
用低壓電流裝置模擬信息傳遞:學生手拉手形成閉合電路,感受“電流”的經過,類比社會網絡中信息的流動。
反思:哪些因素會阻斷電流/溝通?如何優化自身作為“導體”的效率?
活動三:衣著與精神接入實踐(20分鐘)
角色扮演:學生分別穿著破舊衣物與西裝,嘗試向同伴傳遞同一段信息。
分析:衣著如何影響他人對信息的接受度?如何用“自身信息”(如眼神、語調)彌補外在差異?
3.總結升華(15分鐘)
類比歸納:
“水的重組需要外力(電流),精神的重組需要主動實踐——打破固有邊界,像氫鍵一樣建立新連接。”
案例分享:播放 TED演講片段《如何用故事打動陌生人》,強化“優秀可能性”的自我認知。
五、課后作業
實踐報告:
記錄一次“主動融入陌生群體”的經歷,分析成功/失敗的關鍵因素(500字)。
創造性任務:
以“水的重組”為隱喻,創作一首詩或一段短片腳本,表達對“自我優秀可能性”的理解。
六、教學評價
實驗參與度(30%)+角色扮演表現(30%)+作業深度(40%)。
七、其他說明
安全提示:電解實驗需使用安全電壓,避免直接接觸電極。
延伸閱讀:推薦書籍《流動的現代性》(鮑曼)、《影響力》(西奧迪尼)。
清老師的課程最后由校長審批后得到的評價:
本課程通過跨學科類比(物理-心理)和體驗式學習,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符合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作業設計兼顧理性分析與感性表達,呼應“群體融合”的課程核心問題。
水滴的囚籠
97無限年,無限代表的是一些事物觀念的組合,充滿無限。世界被一種對稱美學統治。
碩大的移動樓房像巨獸般在城市間緩慢遷徙,磚紅色的外墻上嵌著四個完全一致的鋼鐵大窗,如同四只冰冷的眼睛俯瞰街道。陽臺向外延伸,水池與花壇以絕對鏡像的姿態分布在兩側,連水流落下的弧度都被計算得分毫不差。室內鋪著滑溜的冰面,不是為了寒冷,而是為了反射——每一道光、每一道影子都必須成雙成對。
林淮站在第七號移動樓的頂層,指尖懸停在一枚水滴上方。
水滴被困在特制的玻璃艙內,形狀被電場強行修正為完美的球體。它本該落下,本該破碎,本該與其他物質交融——但在這里,它只能凝固,像一顆被釘死在標本架上的昆蟲。
“還是不行。”林淮低聲說。
他的工作是為水滴設計生存空間。不是保存,不是囚禁,而是讓它“活著”——讓它在與空氣、與容器、與其他物質的碰撞中,依然保持某種動態的平衡。上級的要求很明確:水滴必須自由,但自由必須對稱。
可水滴拒絕服從。
林淮的上一任設計師因“不對稱失誤”被調離崗位。據說那人最后瘋了,在冰面上用指甲刻出歪斜的裂痕,嘶吼著“水滴需要混亂”。林淮不想重蹈覆轍。他盯著玻璃艙,水滴表面映出他緊繃的臉——一張被對稱燈光切割成兩半的臉。
“滴答。”
水滴突然顫動,球體表面凸起一道細小的尖刺。林淮猛地后退,警報聲卻未響起——監控系統只識別左右失衡的誤差,而這道突起恰好長在水滴的正中央。
它像在嘲笑他。
林淮深吸一口氣,翻開筆記本。紙頁上密密麻麻的公式中夾著一行小字,是他昨晚偷偷寫下的:“如果對稱是牢籠,那么子彈呢?”
子彈。
他想起訓練場上的教條:“每一槍都認真仔細,每一個敵人用迂回戰線來服。”射擊時,后坐力必須左右均等;瞄準時,風向與彈道的計算要像鐘表齒輪般咬合。可教官從沒說過,如果敵人是一枚水滴,該如何迂回?
窗外,移動樓正在轉向。鋼鐵骨架發出轟鳴,四扇巨窗緩緩調整角度,確保陽光始終以45度角射入室內。林淮突然抓起玻璃艙,沖向陽臺。
冷風撲面而來。下方是懸空的對稱花園,噴泉的水珠在上升與下墜的瞬間形成短暫的對稱,又在碰撞時粉碎成無序的霧氣。林淮舉起玻璃艙,水滴在風中搖晃,尖刺愈發明顯。
“你想逃嗎?”他問水滴,也問自己。
玻璃艙墜向花園。在水滴接觸地面的剎那,林淮看清了它的形狀——它終于掙脫球體,伸展成一片不對稱的、鋒利的冰晶。
警報聲終于響起。
林淮笑了。他轉身走向室內滑溜的冰面,第一次任由自己踉蹌著滑倒。倒地時,他瞥見天花板上的監控攝像頭——它們成對安裝,卻永遠拍不到正下方的盲區。
“原來迂回的戰線在這里。”他喃喃道。
冰晶在花園中融化,滲入土壤。而林淮的筆記本被風吹開,最后一頁寫著:“超越過去的自己,從打破一顆水滴開始。”清在某一刻手里托舉這一滴水,她想象著水滴泛起墨藍色的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