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優質心理課設計匯編
- 呂劍晨主編
- 2113字
- 2024-12-16 16:58:08
自序
“這樣設計心理課,內容上會不會超綱?”
這是我們在進行某次教研時,一位心理教師提出來的問題,這個問題引發了大家的激烈討論。事實上,心理課正走在一條“眾人拾柴”的路上。從兼職到專職,心理教師的隊伍逐漸壯大。從不開設心理課到心理課進課表,大家不斷地摸索、推進、創新,使得這堆名為“心育”的篝火燒得越來越旺、越來越溫暖。
心理課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但是心理課到底該怎樣上、上什么,依舊存在很多爭論。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綱要》)指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不同學校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使用。這種“因地制宜”的開放性為心理課的蓬勃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也讓教師對如何設計心理課感到困惑。單從心理課的課程名稱上來看,現在有心理健康課、心理輔導課、心理輔導活動課、心理活動課等多種叫法,而每一種叫法又影響相應的心理課的設計與實施。例如,全國知名心理健康教育專家鐘志農老師曾結合團體動力理論,提出心理輔導課的“起承轉合”架構,深刻地影響了許多心理課的設計。
另外,心理課也從“碎片化”開始走向“線性化”。以前的心理課會基于學校各班級的需求來設計,比如班級學習氛圍不好便設計一節考試輔導課,班級有同學鬧矛盾便上一節人際關系課,可以說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若想讓心理課越來越科學、專業,需要更加體系化的心理課整體設計。2019年浙江省教育科學院制定了《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標準(試用稿)》,在推動心理課的發展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浙江省的這個課程標準提出心理課的設計需圍繞“一個主旨、一條主線、兩大素養、六大板塊”展開。其中“一個主旨”指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為主旨,“一條主線”指以學生心理發展為主線,“兩大素養”指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兩大素養;“六大板塊”指社會適應、學習心理、情緒管理、人際交往、自我意識、生涯規劃。該課程標準不僅成為浙江省心理教師設計心理課時的必備工具,也為全國范圍的心理教師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回顧近幾年的優質心理課評比,許多教師開始跳出原有的心理課框架,為心理課設計增添許多新意。在這些設計中,表達性的課程愈發得到教師們的認可。表達性課程的特點是利于學生在課堂上自然生成。在教師的引導和陪伴下,學生能夠創造出各種令人驚嘆的作品。因此有些地區在組織優質心理課評比時,甚至會把“學生有無自然生成”納入評價標準中。那么,心理課就應該這樣上嗎?好像又不盡然。與電子產品經常更新換代一樣,心理課似乎也在“趕潮流”。前幾年流行在心理課上帶學生做游戲,這幾年流行讓學生看視頻、畫畫、做手工,那以后會流行什么呢?這很難預測。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越來越多心理學專業的畢業生進入中小學任職專職心理教師,心理課一定會越來越專業、越來越有活力。除了表達性課程外,我們也看到了各種心理學理論、心理科研成果、心理咨詢技術與心理課的巧妙結合,這些都離不開每一位“心育”工作者的奇思妙想。
更令人驚喜的是,圍繞心理課的討論從未停止。
心理課要考試嗎?
心理課要使用統一的教材嗎?
心理課要講心理學理論嗎?
積極心理學如何在心理課中體現?
……
對上述問題,“一千個讀者眼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正是因為這種辯論、研討的過程,心理課才讓人如此著迷。例如,心理課是否有“超綱”一說?雖然《綱要》為心理課劃定了界限,但也寫明了“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要求。類似的討論正在全國各地的心理教研中展開,而這些問題雖只是縮影,但足以讓我們看到心理課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與發展。
從“如何上心理課”到“如何上好心理課”,心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然會遇到這些問題,但市面上與之相關的書籍并不多,于是這套書應運而生。本套書的主編、副主編和編委會成員皆是在一線任教多年的專職心理教師,他們或是各類優質心理課的獲獎者,或是心理教研員,他們竭盡所能地篩選優質的心理課課例,以期讓讀者有所收獲。
本套書包含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總共收錄了105節優質心理課,這些課在教學實踐中受到諸多好評。在書中,讀者會看到各種出彩的表達性心理課,也會看到教育戲劇、空椅、卡牌等技術在心理課中的應用,同時也可以看到融合了“劇本殺”活動等更加新穎、有趣的心理課形式。值得一提的是,遍覽三個學段的課例,讀者會對“心理課應依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設計”這一要求有更直觀的認識,也會看到同一個心理學理論在不同學段的心理課中的不同運用方式。
為了使讀者更好地將書中的課例遷移到教學中,我們在編排課例時不僅詳細展示了一節課的教案,也讓執教教師記錄了課程迭代的情況及教學反思。在每本書的最后,我們還邀請了部分編委會成員分享了自己的心理課設計經驗,介紹了隱喻方式、情境認知理論、大單元架構等內容在心理課中的運用。但是,一節好課是教師和學生相互成就的結果,書中收錄的課例并非十全十美,我們也期望讀者能夠給予我們建議和指正。
在過去的十年里,心理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變得更專業、更有溫度。我常常問自己,十年后的心理課又會是什么樣子呢?它會有新一輪約定俗成的上課模式,還是更加百花齊放?非常期待能和讀者一起奔赴下一個十年。
愿本書不負您所期。
呂劍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