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在之光:通往真誠合一之路
- (美)帕克·J.帕爾默
- 2282字
- 2024-12-18 17:55:37
致謝
本書匯集了我從20多歲起就一直在思考的四個主題:整全人生的樣子、社群的意義、教學與學習的改革以及非暴力社會變革。
從我之前寫的6本書和40年的演講中可以看出,我非常喜歡思考、討論和撰寫與上述四個主題相關的事情。我知道一些詞語會隨著現實的發展很快被淘汰,所以當語言獲得了自己的生命力,我倍感珍惜。讓我深感欣慰的是,本書中最重要的詞語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含義和生命力,這要感謝那些我有幸稱之為同事和朋友的才識過人之士。
他們在全美各個城市創辦了很多組織,讓其他人也能加入到“通往整全人生的旅程”中來。他們人數眾多,我無法一一列舉他們的名字,在此我謹對他們的關心、付出和他們的才干表示感謝:
●感謝費策爾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和董事會,他們為本書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
●感謝教師培養中心的工作人員和董事會,他們為教育工作者和其他行業的人提供了在工作和生活上培養正直品格的機會。
●感謝美國和加拿大的一百多位參加教師培養中心帶領者培養課程的人,他們學習如何創建信任圈,讓人們能夠踏上“不再割裂地”生活的內在之旅。
●感謝眾多教育工作者、慈善家、醫生、律師、商人、社區組織者、神職人員以及其他參與信任圈的人,他們知道自己和這個世界都需要把內在真我與社會角色再次合一。
●感謝Jossey-Bass出版社和John Wiley出版社的工作人員,他們積極支持本書及相關書籍的出版和發行,因為他們相信本書所倡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價值。
本書得到了下列諸位的鼎力幫助,在此我謹向他們致以誠摯的謝意和愛意:
●感謝教師培養中心的馬西·杰克遜(Marcy Jackson)和里克·杰克遜(Rick Jackson)兩位主任。近十年來,他們在各個偏遠的地方主導了建立信任圈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展現出令人贊嘆的技巧、耐心、遠見卓識和愛心。謹以本書獻給他們,以向他們卓越的工作致敬,并以此表明和他們的友誼對我來說有多么重要。
●感謝費策爾研究所名譽所長兼董事會主席羅伯·雷曼(Rob Lehman)。他是一位擁有堅定信念和遠見卓識的人,認為將內在生活與外在生活結合起來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如果沒有這位朋友的鼓勵,本書所依賴的許多工作很可能無法完成。
●感謝費策爾研究所所長湯姆·比奇(Tom Beech)。大學同窗時我們發展了珍貴的友誼并延續至今。他是教師培養中心在當地和全美開展工作的早期倡導者。自從我認識他以來,他一直是整全人生的典范。
●感謝費策爾研究所高級顧問戴維·斯魯特(David Sluyter)和項目負責人米奇·奧利萬蒂(Mickey Olivanti)。他們在20世紀90年代初幫助我啟動了教師培養計劃,并一直給予我忠實的支持。作為我的好朋友和同事,他們的信任和陪伴對我來說意義重大。
●感謝詩人和散文家馬克·尼波(Mark Nepo)、某公立學校校長奇普·伍德(Chip Wood)和律師羅蘭·約翰遜(Roland Johnson),他們也是我的好朋友和同行者。他們仔細地研讀了書稿的不同版本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議,非常感謝他們的慷慨相助。
●感謝達拉斯縣社區學院(Dallas County Community College District)的領導人厄爾琳·邦德(Earlene Bond)、安·福克納(Ann Faulkner)、蓋伊·古?。℅uy Gooding)、蘇·瓊斯(Sue Jones)、伊萊恩·沙利文(Elaine Sullivan)和比爾·塔克(Bill Tucker)。他們通過社區學院培養中心開展教師培養工作。非常感謝這些朋友的支持。
●感謝醫學教育認證委員會執行主任戴維·利奇(David Leach)博士,和達特茅斯醫學院(Dartmouth Medical School)兒科、社區與家庭醫學教授(醫學博士)保羅·巴塔登(Paul Batalden)。他們是醫學教育和醫療保健改革的領導者。他們向我展示了本書的主要觀點在一個我知之甚少的行業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我非常珍視他們的鼓勵和這段友誼。
●感謝我的編輯謝麗爾·富勒頓(Sheryl Fullerton)。她是一位很有才干和智慧的圖書編輯和營銷者,同時也是一位值得珍惜的朋友,她知道我什么時候需要安慰,什么時候需要挑戰。感謝她以及Jossey-Bass出版社和John Wiley出版社才華橫溢的喬安妮·克拉普·富拉格(Joanne Clapp Fullagar)、保拉·戈德斯坦(Paula Goldstein)、錢德里卡·馬達范(Chandrika Madhavan)、桑迪·西格爾(Sandy Siegle)和布魯斯·埃默(Bruce Emmer),他們為本書的面世做了大量的工作。
●莎倫·帕爾默是我最好的朋友、最值得信賴的評論家,也是我一生的摯愛。她是我所有作品的第一位讀者,我每留下1頁都會扔掉20頁廢稿,所以她讀了非常多的稿子。我問她,她編輯作品時都關注哪些方面,她用了三個問題來答復我:是否值得一說?說得清楚嗎?說得漂亮嗎?這三個問題既解釋了我扔掉廢稿的比例,又解釋了為什么我需要在寫作上繼續努力。
●我們非常感謝禮來基金會對《內在之光》實踐指南編寫的慷慨支持。
20年前,我在英國暑期教學期間,在劍橋一家書店買了一本薄薄的詩集,里面有一首D.M.托馬斯寫的《石頭》,這首詩很短,但一讀就難以忘懷。我把它抄了下來,放進我的包里,一直放了20年。在這首詩里,托馬斯思索了“詩人”一生想寫的很多書的名字,詩的最后幾行如下:
還有第七本書,也許是第七本書,
因為沒有出版,所以叫它第七本書,
這是一本一個孩子認為他可以寫的書,
用最堅硬的石頭和最透明的樹葉寫成,
這是一本一個民族可以靠它活著的書。[1]
從我第一次讀到《石頭》的那一刻起,我就覺得這首詩對我來說是一個啟示。去年,我突然意識到《內在之光》將會是我的第七本書,于是我開始懷疑這個啟示是不是指我不應該出版本書!有些評論家可能希望我不出版,但顯然我還是出版了本書。
我認為,《石頭》向我訴說著一種希望,這種希望讓我40年來一直堅持寫作,希望我所找到的文字能賦予他人生命力。我不知道本書中的文字是否能實現這個愿望。但我知道,本書所基于的工作——把人們聚集在一起,幫助他們重新發現和找回自己的整全——比我所做的其他工作能帶給我更多生命力。愿本書能讓更多的人和我一樣,從歡迎內在真我的社群帶來的生命力和治愈力量中受益。
[1] D.M.Thomas,“Stone,” in John Wain,ed.,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Poetry:Post-War to the Present (London:Hutchinson,1979),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