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影隨“形”:乳腺癌患者放療指南
- 沈捷
- 1950字
- 2024-12-17 17:23:20
01 這6點讓你更懂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形勢如此嚴峻,公眾對乳腺癌的認知卻不樂觀,對于乳腺癌治療方法的了解更是匱乏。
在現實生活中,乳腺癌是一個我們無法避免卻又很難直視的話題。
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確診癌癥患者高達1930萬人,死于癌癥的人高達1000萬。其中,約七成的死亡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乳腺癌更是首度超越肺癌,成為世界上最常見的癌癥。乳腺癌是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形勢如此嚴峻,公眾對乳腺癌的認知卻不樂觀,對于乳腺癌治療方法的了解更是匱乏。
乳腺位于皮下淺筋膜的淺層與深層之間,是一種人體器官,主要由輸乳管、乳腺小葉和腺泡組成。乳腺癌是源于乳腺組織的惡性腫瘤。如果按照組織學分類,乳腺癌分為原位癌和浸潤癌,后者又包括浸潤性導管癌、浸潤性小葉癌、髓樣癌等。我們平時最常見的是浸潤性導管癌,它在全部乳腺惡性腫瘤中的占比為70%以上。
在從事乳腺癌臨床工作的20多年里,我見過的最年輕的乳腺癌患者只有18歲。得知自己患上乳腺癌時,她看上去并不害怕,十分懵懂,她的家人反而比她更害怕、焦慮、無助。
多數乳腺癌患者為40~60歲,正值壯年,在家庭、職場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旦病倒,會對家庭、社會造成很大的損失。
我的一個患者李女士,50歲出頭,是某知名公司的部門經理,也是一個三口之家的母親。當她得知自己患有乳腺癌時,她的第一反應是震驚和不相信:“我經常做體檢,也很關注自己的飲食。”冷靜下來后,她只能面對現實。然而,還有一個更加讓她傷心的現實——她根本“沒時間”生病。
換句話說,生病對她來說,成本太大了。在家庭中,她是那個組織家庭活動、活躍家庭氣氛、確保每位家庭成員的需求得到滿足的關鍵角色。在工作中,她是一名出色的領導,有超過30名員工每天向她匯報工作,并且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會議等她主持。在社區,她是一個活躍的志愿者,小區里的人都叫她“熱心腸的李大姐”。而突然襲來的乳腺癌,或許會將這一切統統打碎。
精神病學家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提出,人在面臨悲傷時會經歷否認、憤怒、討價還價、絕望和接受五個階段,這也是大部分乳腺癌患者得知自己患病以后的情緒反應過程。
李女士也是這樣,開始時覺得自己注重養生、不可能得癌癥(否認),然后備感憤怒、絕望,最后只能無奈地接受現實。
每次面對患者這樣的心路歷程,作為一名腫瘤放療科的醫生,我都很想做些什么,以讓剛確診惡性腫瘤的病人更早、更快地與自己和解,然后理智面對治療,早日回歸健康和美麗。
以下6個關鍵點是我最想提醒大家的。也許,很多人都知曉乳腺癌的一些基本常識,但這6點很少有人知道。
一、早期篩查十分重要
很多人認為,除非有乳腺癌家族史,否則不需要定期進行乳腺檢查。實際上,早期乳腺癌的臨床治愈率可達90%甚至以上,通過早篩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以大大提高乳腺癌的治愈率。
二、男性也會得乳腺癌
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高于男性,這是事實。但男性也有乳腺,也可能患乳腺癌。然而,男性乳腺疾病常常被忽視,導致男性乳腺癌往往在較晚階段才被發現。如此,男性乳腺癌在治療上困難重重。本書重點講解女性乳腺癌治療的相關知識。
三、生活方式與乳腺癌的發生息息相關
縱然一些乳腺癌的發生與易感基因的突變有關,然而飲食、運動、體重管理等在乳腺癌的預防中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這一點經常被大眾忽視。好的生活方式是預防乳腺癌安全、廉價、可行的策略,戒煙戒酒、堅持鍛煉、健康飲食或許才能真正讓我們遠離疾病。
四、治療后可能存在長期影響和后遺癥
乳腺癌的治療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長期影響,比如淋巴水腫、神經痛、骨密度降低等。很多患者或親屬以為切除病灶就萬事大吉,往往會忽視后遺癥。現實生活中,這些后續疾病因人而異,其發生程度與表現不同,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的影響也不同。
五、年輕女性患乳腺癌的概率增加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強,乳腺癌的發病率逐年遞增。甚至有研究表明,乳腺癌的發病人群正在逐步年輕化”。許多人或許認為,乳腺癌是中老年女性才可能得的疾病,事實上,年輕女性也可能患乳腺癌。
六、乳腺癌常伴“心理劫”
作為女性群體中最多發的惡性腫瘤之一,乳腺癌給患者的身體、心理、家庭和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是深遠且多維的。乳腺癌是一種身心疾病,在其發生、發展、治療及轉歸過程中,患者有可能遭遇心理上的“劫難”。在乳腺癌診療期間,手術、化療、放療等會導致患者身體疼痛、疲勞,或體形發生變化,以致引發焦慮、抑郁、自尊心受損等問題。治療也可能導致工作中斷、家庭關系緊張和日常活動受限。除了需要生理層面的治療,乳腺癌患者還需要一定程度的心理治療和情感支持,以應對與癌癥相關的心理壓力。
人人知曉疾病很可怕,殊不知,不了解如何應對疾病更可怕。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這6點。對抗乳腺癌不應該是醫生或患者單打獨斗,醫患互助才是戰勝疾病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