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不會這么巧就遭遇危險吧?
安全思維4:僥幸心理是打開危險之門的鑰匙
交通部門統計資料顯示,全國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約11萬,其中,14歲以下兒童死亡人數超過1.85萬,位居世界第一。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兒童步行交通方式死亡人數較多,兒童步行時橫沖直撞行為較為突出。發生事故后,很多家長和受傷的兒童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如果我遵守交通規則,不心存僥幸該多好啊”。
每個人都會有僥幸心理,比如,當遇到危險的時候,我們都希望會發生奇跡,能夠化險為夷;當考試的時候,我們總希望試卷上有很多的題目自己曾經反復練習過;當我們在足球場上激烈拼搶時,總希望足球砸到我們的頭上然后改變了方向,徑直飛入了球門……每當人們遇到壓力事件、危機事件、兩難事件、小概率事件等,心中充滿焦慮、不安、渴求、希冀時,都會希望奇跡向著有利于我們的方向、按我們的意愿發生,期望收獲大于付出,這就是僥幸心理。
天上掉餡餅的事情不會經常發生,守株待兔告訴我們不勞而獲是行不通的,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績、成果、成功,就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機會只留給那些平時默默付出的人,把自己的未來托付給僥幸心理、小概率事件,結果往往是一次次的失望、失敗。
對于我們的安全來說,僥幸心理是通往危險之門的鑰匙。這把鑰匙造型優美、色彩炫酷、充滿誘惑,讓我們把它插入那扇未知的門來看看結果吧。
過馬路時,我們都知道“紅燈停、綠燈行”這個交通規則,但是可能會認為車離我們距離尚遠,我們可以在車到達前順利通過馬路。但司機并沒有發現我們,也沒有減速,結果我們沒有僥幸超過車速,車禍發生了……
夏天到了,小區邊的小河中經常有人游泳,微風一吹,涼爽極了,但河邊立著的牌子上寫著“禁止游野泳”。這時候,我們會想,這條河一點也不深,這么多人游泳從來沒出過事,我們去游泳應該也不會有問題,于是,我們也成了其中一員。沒想到,由于夏季連續降雨,河水的水位升高,原來腳能碰到河底,現在一下水,整個人居然失去了重心,慌亂之下,很可能連灌幾口河水,如果沒有人施以援手,后果將不堪設想。
同學聚會的時候,如果有人掏出了香煙請大家品嘗,這時候我們會怎么做呢?一開始我們可能會猶豫,但是如果對方說“沒關系,反正老師和家長都不知道,朋友之間就應該互相分享,吸一根也不會上癮”。這時候,我們也會覺得既然老師和家長都不知道,嘗試一下也沒關系。只要一條規則被打破,以后其他規則被打破就不那么難了。今天我們嘗試了香煙,以后還有很多東西比香煙更具誘惑,是否也要嘗試呢?
此類事例還有很多,比如,博彩網站總告訴我們,動動手指就能掙到你一輩子花不完的錢;有人向我們推銷一種“聰明藥”,說吃完后學習成績會迅速上升;平時撒個謊,就能得到老師的表揚,還能逃避家長的批評;考試的時候,偷瞄了一眼提前準備的小紙條,等分數出來后,發現成績還不錯,內心挺得意;放學回家的路一條是燈光明亮的大道,但是離家遠,另一條是沒有路燈的小路,但是離家近,為了節省時間,我們選擇了小路;等等。僥幸心理具有足夠強的誘惑力,會經常讓我們頭腦發熱、失去理智,導致嚴重的后果。
如何抵抗僥幸心理的誘惑呢?首先,我們自身要強大起來,當我們具備足夠的知識、能力和對事物強大的掌控力,就不會把希望寄托于僥幸事件上;其次,不要有貪圖便宜、不勞而獲的心理,要相信付出多少就會收獲多少,超額回報在學生時代的學習和生活中并不多見;最后,當遇到困難的時候,要主動征求老師和家長的意見,讓他們成為自己的“智庫”。
從哲學的角度看,必然性中包含著偶然性,偶然性中也包含著必然性。如果我們對每件事都存在僥幸心理,期待有利于自己的偶然性事件的發生,終將竹籃打水、一事無成。因此,不要讓僥幸心理成為自己心理上的“嗎啡”。
裝進錦囊的智慧
1.默默付出,不再心存僥幸。機會只留給那些平時默默付出的人,把自己的未來托付給僥幸心理、小概率事件,結果往往是一次次的失望、失敗。
2.克服僥幸心理。僥幸心理是通往危險之門的鑰匙,要理性、客觀地對待學習和生活,不要抱有僥幸心理。
3.提高自己的掌控力。當我們具備足夠的知識、能力和對事物強大的掌控力,就不會把希望寄托于僥幸事件上。
4.學會心理擺脫。雖然某次抱著僥幸心理獲益了,但要知道這種情況不可能持續,不要讓僥幸心理成為自己心理上的“嗎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