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質量提升的微觀經濟效應研究:基于企業異質性視角
- 吳娉娉
- 5字
- 2024-12-25 17:17:51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進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升。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初步核算,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達121020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0%[1]。2022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42.07萬億元,同比增長7.7%,連續6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2]。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9%,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3]。中國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已由最不發達國家提升為中高收入發展中國家。然而,近年來,隨著中美經貿摩擦的不斷升級、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俄烏沖突的爆發等,國際范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浪潮興起,給中國經濟貿易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因此,如何更好地應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經濟貿易形勢,使中國由“出口大國”向“出口強國”躍進?如何實現居民收入水平的顯著提高,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產品質量提升是根本出路。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微觀企業是產品質量提升的主體,那么中國工業企業是否實現了產品質量提升,從量變的角度來看,提升到了何種程度?又是否實現了產品質量升級,從質變的角度來看,升級到何種層次等級?在不同類別企業之間是否存在著差異?上述這些問題,鮮有學者作出探討和解答。更進一步地,如果中國工業企業實現了一定的產品質量提升與產品質量升級,又會產生哪些微觀經濟效應?目前學界主要關注產品質量提升的影響因素,把產品質量提升作為“果”,探究了企業創新、制度質量、貿易自由化、企業上市等對出口產品質量提升的影響,但卻較少關注產品質量提升作為“因”所帶來的經濟成果(余淼杰,2018)。
產品質量提升所帶來的微觀經濟效應,關乎兩類主體:第一類主體是出口企業,出口企業既是產品質量提升的主體,也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主體。因此,出口企業首先關注的是產品質量提升是否產生了出口增長效應(擴大了出口規模)?其次關注的是產品質量提升是否提高了貿易利得(提高了成本加成)?第二類主體是勞動者,勞動者既是生產要素的提供者,又是要素報酬的獲得者。那么,勞動者是否能夠從出口企業的高質量發展中受益,分享企業的貿易利得?產品質量提升是否產生了工資溢價效應(提高了勞動者的工資水平)?鑒于此,本研究以中國的微觀出口企業為研究對象,沿著產品質量提升的出口增長效應—貿易利得效應—工資溢價效應的脈絡,考察了產品質量提升對企業出口規模、成本加成以及工資水平的影響,探究出口產品“質”的變化對微觀企業和勞動者的福利影響。
本研究首先從產品質量動態演變的量變質變規律著手,界定產品質量提升與產品質量升級的內涵,構建產品質量提升的測度指標和產品質量升級的評價指標體系,刻畫中國工業企業的出口產品質量提升和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的現狀。其次,從理論上闡釋了產品質量提升的出口增長效應、貿易利得效應與工資溢價效應,構建產品質量提升、企業異質性對企業出口規模、成本加成與工資水平影響的微觀理論模型框架,探究產品質量提升對企業出口規模、成本加成與工資水平的影響機理。最后,利用微觀出口企業數據,實證分析了產品質量提升對企業出口規模、成本加成以及工資水平的影響。本研究有助于考察中國工業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動態演變狀況,為全面了解產品質量提升所產生的出口增長效應、貿易利得效應與工資溢價效應提供微觀層面的經驗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