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處置效應金融心理:一本書參透投資心理作者名: 王保衛 譚雄文本章字數: 2058字更新時間: 2024-12-25 17:11:41
前言
本書是我超過25年股市投資的思想沉淀。我從懵懂入市到大賺,又到大虧,反復經歷磨難后終于研究出一套較為穩定的盈利模式。我曾經投資過30元(復權價)以下的茅臺,曾經在蘇寧電器高增長時買入,曾經把海德股份拿到只剩下兩成不到……股市投資是非常難成功的路,我“不幸”踏上這條路,幸運的是,上天眷顧,如今的股市能給我帶來另一份收入。本書的內容是根據我的博士論文改編的,研究是在人才測評領域最頂尖的高手——我的恩師馬欣川教授指導下完成的,算是完全獨立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究。恩師是心理學高人,專業技能和師德都是頂尖的,他給我劃出了國內研究相對空白的領域讓我深入研究,從心理學專業角度研究投資者心理。踩著該領域研究先驅卡尼曼、特沃斯基、席勒、塞勒等的步伐,我在行為經濟學領域下沉到對“處置效應”的研究,結合自己的投資經驗,對前人所未發現的東西有所發現。書中花了一定篇幅綜述前人的研究,包括對行為經濟學和處置效應的研究。
表現為“售盈持虧”交易行為的處置效應作為金融心理學研究領域的認知偏差之一,自Shefrin和Statman(1985)提出以來,無數研究者前赴后繼探索其產生原因。過往研究中存在兩項不足:其一,對處置效應的解釋多達十幾種,數種解釋之間相互矛盾,罕有從純粹心理學角度進行解釋的;其二,未考慮投資者交易邏輯而把所有“持虧”行為當作處置效應認知偏差。本書為解決這兩項不足,發揮心理學解釋的優勢,共進行了三項研究和數項子研究,研究之間呈遞進關系并相互補充。
研究一采用問卷研究方法,研究投資者僅把股價走勢圖作為決策依據時的預測和交易行為。預測行為研究部分從波動性、線性和置信區間3個角度研究投資者如何預測股票未來的走勢。研究發現,投資者通常根據股票價格趨勢做線性外延預測,股票價格趨勢越明顯,線性外延越顯著,即投資者采用動量交易策略而非逆向交易策略(N=130)。部分交易行為研究發現,投資者根據預測做交易,處于盈利狀態時預測與交易行為統一,并無“售盈”傾向,即π(p)=p;但處于虧損狀態時,預測與交易行為相悖,“持虧”傾向明顯,即π(p)>p。由此可見,處置效應的原始定義存在缺陷,需要修正與重塑。研究一還設計了投資者操作他人賬戶進行交易而不用負責的框架(N=90),在此框架下投資者處置效應傾向完全消失,說明“持虧”傾向與投資者對買入責任的歸因有極大關系,為解釋處置效應打開了空間。
研究二對Weber和Camerer(1998)的經典模擬交易實驗進行了改進,摒棄了不合理的設計和處置效應指標計算方法,設計了完整的電腦交易系統,采用全新的指標衡量處置效應傾向強弱,分別進行了正常交易實驗(N=100)、自動清倉交易實驗(N=100)和網絡交易實驗(N=100)。研究發現,處置效應與投資收益率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處置效應傾向越強,投資收益率越低;隨著虧損比例的增加,投資者賣出意愿逐漸減弱;每期自動清倉幫助投資者消除了處置效應影響;選擇過空倉的投資者與未選擇過空倉的投資者平均收益率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投資者能準確識別出平衡市交易階段的最優標的65%概率上漲股和弱市交易階段的最優標的55%概率上漲股,但在做交易選擇時依舊受處置效應傾向影響。
研究三采用心理學常用的個案研究方法,對6名采用不同交易策略的研究對象的交易行為和心理進行了研究,驗證了前兩項研究所得出的多數結論,且未推翻任何結論。除驗證了已得出的結論外,研究三還發現了諸多與處置效應相關的投資者交易行為與心理,主要包括:不同策略投資者的處置效應傾向有強弱之分;投資者的“持虧”行為不一定是受處置效應心理影響而產生;在真實交易中投資者的處置效應傾向遠比實驗研究中觀察到的更強;持股心理隨虧損幅度加大而變化;投資者在補倉交易中的決策參照點依據其交易計劃而定,可能是平均成本,也可能是補倉買入價,但已不是初始買入價。研究三還完成了投資者賣出股票后的情緒研究,以及虧損時的賣出動機研究。
在解釋處置效應產生的原因時,本書認為投資者在股票虧損后,經歷了貪婪、恐懼等復雜的心理活動。不同的虧損幅度下又經歷了不同的心理活動,同一虧損幅度下也經歷了多種心理活動,但每種情形下都有最主要的心理活動。當虧損幅度較小時,產生處置效應的主要心理原因體現為過度自信認知偏差;在虧損幅度加大后,產生處置效應的主要心理原因體現為認知失調、嵌陷和金錢損失規避,其中金錢損失規避心理需從榮格分析心理學中的原型、情節角度解釋方能較為合理;投資者合理化最初的決策和負面反饋的結果是錯判概率,進而長期持有虧損股票,當投資者把買入責任歸因于自己時,決策權重大于真實概率。
本書從內在動機和外部控制兩個方面提出了8種應對處置效應的方法,并把處置效應的定義重塑和修正為:投資者股票投資虧損,買入邏輯消失,且無新邏輯支撐其繼續持有時,不愿意及時止損賣出虧損股票的傾向,表現為長期持有虧損股票。
本書的重要創新之處在于修正和重塑了處置效應的定義;修正了過往研究方法中的不合理之處;深入到心理學的內在動機、無意識層面,并從虧損幅度大小角度合理地解釋了處置效應產生的原因;從內在動機和外部控制兩個方面提出了應對處置效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