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置效應金融心理:一本書參透投資心理
- 王保衛 譚雄文
- 9字
- 2024-12-25 17:11:43
二、研究目的與意義
(一)研究目的
由于處置效應行為從邏輯上解釋不通,研究者們試圖從學術上解釋這種認知偏差,但遺憾的是研究者們無法達成共識,產生統一的結論。對產生處置效應的原因的解釋,目前研究者們給出十幾種之多,其中被接受程度較高的有前景理論、心理賬戶理論、自我控制偏差理論,以及后悔厭惡理論,被接受程度高與解釋的合理性并無必然聯系。
基于過往研究中對處置效應的解釋多達十幾種而無法統一,且未考慮投資者交易邏輯而草率把“持虧”當作處置效應認知偏差,本書的研究目的有以下四點:
其一,探索處置效應認知偏差產生的真正心理原因。過往研究對處置效應的解釋如此之多,本書將進行全面的綜述與總結,一一辨析。本書將在三項研究和多項子研究之后,對產生處置效應的心理原因進行更為慎重的解釋,竭力讓解釋更接近真相。
其二,采用更為合理的處置效應統計衡量指標或方法。過往研究未考慮投資者交易邏輯而草率把“持虧”當作處置效應認知偏差,本書將嚴格控制研究變量,確保投資者交易邏輯為可控變量。在問卷研究和模擬交易實驗研究部分,通過設計嚴格控制投資者交易邏輯;在個案研究部分將通過訪談,明晰投資者的交易邏輯。如此控制研究變量后確認“持虧”是否為處置效應所導致。
其三,試著修正并重塑處置效應定義。諸多過往研究對“售盈”的解釋捉襟見肘,根據個人投資經驗,難以解釋的原因可能是投資者“售盈”時不存在認知偏差。但基于謹慎性考慮,研究中也未提出處置效應定義有缺陷的假設,通過設計檢驗“售盈”時是否存在認知偏差,決定是否修正并重塑處置效應定義。
其四,為金融心理學研究添磚加瓦。金融心理學至今無一本權威的教科書,已出版的教科書理論框架各不相同,多為研究成果的堆砌。處置效應因其重要性,在教科書中應有一席之地,但幾乎所有的教科書均用前景理論解釋處置效應。而本書將把處置效應研究推進一小步,希望其對處置效應產生的心理原因的解釋及研究結論被教科書所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