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中國家技術趕超的困境:技術轉型中的“模仿陷阱”
- 任秀峰
- 922字
- 2024-12-25 17:42:31
一、理論研究部分
緒論及前兩章主要是從理論方面對技術趕超問題進行研究。緒論部分闡述了本書研究的現實意義與理論意義。從現實意義上講,技術趕超過程中由模仿向自主創新轉型是發展中國家技術趕超的內在要求,因此,本書能為我國現階段的國家創新戰略提供支持。從理論意義上講,技術趕超過程中由模仿向自主創新轉型的問題可以豐富和充實技術趕超理論,為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趕超提供理論上的支持和方法上的建議。緒論最后一節對本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做出概述,對本書的可行性進行論證并提出了本書可能實現的創新以及具體的技術研究路線。
第一章回顧梳理了發展中國家技術趕超的相關理論和文獻成果。首先分析技術趕超可行性的理論,其次分析技術趕超的階段性理論,最后分析技術趕超過程中模仿主導向創新主導轉型的相關理論。通過文獻回顧和梳理,筆者認為技術模仿與創新在趕超的不同階段對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并不相同。技術趕超不再囿于連續演進路徑,存在著階段性特點。階段間的過渡無法簡單完成,特別是由模仿向創新的過渡存在較多困難。很多發展中國家沒有完成對世界技術前沿的趕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完成由模仿向創新的技術轉型。
第二章通過拓展羅默的三部門增長模型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趕超進行了理論分析。分析結果表明,發展中國家在技術趕超路徑上存在模仿均衡點與創新均衡點。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會收斂于創新均衡點,該均衡點處對應著較高的中間品價值與較高的技術水平;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水平會收斂于模仿均衡點,該點處對應著較低的中間品價值與較低的技術水平。在技術趕超過程中,只有成功越過模仿均衡點才能達到創新均衡點,從而實現趕超。發展中國家只有從模仿均衡點躍升到創新均衡點,才能實現技術趕超,這種躍升的過程就是由模仿向創新轉型的過程。在技術趕超的不同階段里,實現技術進步所需要的要素稟賦各不相同。相同要素在技術趕超的不同階段對技術進步的影響作用也存在差異;要素自身的豐富程度和發展水平若發生變化,它對技術進步的作用也會發生相應變化。綜合上述原因,本書認為,技術趕超中由模仿向創新轉型這一過程的實現是困難的。本章還建立了一個廠商的微觀決策模型,用來分析企業對于模仿和創新的選擇機制,以此來論證由模仿向創新轉型的微觀理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