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初心照亮熒屏:國企電視戰線上的優秀黨員
- 李鵬 沙凡主編
- 726字
- 2024-12-24 17:49:51
把溫暖印在沙漠“胸口”
2008年12月27日上午,虎子從塔克拉瑪干沙漠人跡罕至的“古城三維”營地趕往最遠的施工現場。
車外氣溫零下26℃,虎子的胸口上,左右各捂著一塊電池。因為低溫下拍攝耗電快,日落前又必須完成兩個場地的采訪,除了多帶備用電池沒有別的辦法。而他的胸口是電池最好的“加熱器”,這樣可以延長電池使用時間。除了手柄,攝像機的其他部位已被保鮮膜纏好,沙子無法進入。在他心里,保護好攝像機才能完成采訪拍攝任務。
沙漠里沒有路,放眼望去都是巨大的沙丘,最大落差超過150米。汽車轟鳴著,在沙丘間左突右沖。坐在駕駛室,身體似乎被擰來擰去,像在跳“迪斯科”。虎子摟著攝像機,邊“跳”邊拍。司機老劉就是他今天第一個采訪對象。
老劉的被褥和行李都在車上,車是工作崗位,也是家。車搖晃得太厲害,鏡頭里老劉謝頂的腦袋搖來晃去,拍起來真費勁。
車停在放線的一道沙梁下。70度斜坡近300米長的沙梁,放線工已經爬了一半。“追上去,爭取能趕到前面拍攝。”一瞬間產生的想法,虎子用了1個小時也沒有完全實現。
沙子暄軟,爬一步,滑兩步,沙子不停地往鞋子里灌,邁腿越用力拔腿越吃力。放線工就在抬頭不遠的地方,甚至能聽到他們沉重的呼吸和說話聲,可就是追不上。就像貓要撲向老鼠可中間偏偏就隔著一張網。只能咬牙對自己狠一點,繼續邁開酸脹的腿向前爬。
采訪進入尾聲時,暮色籠罩下的沙漠清冷安靜。虎子從懷里掏出最后一塊電池,將攝像機調好,打開攝燈,對準放炮工,等待炮聲響起的那一刻。
著名傳播學學者倫納認為,“傳播媒介可以創造經濟和社會所需的‘氣候’,一旦充分使用媒介,經濟和社會發展就會加速進行”。
2011年春天,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一間毛氈房里,虎子拍下了這一幕:賓朋滿座,談笑風生,主人阿山·別克正在為石油工人敬獻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