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西部地區(qū)地方政府能力建設
- 王永明
- 7字
- 2024-12-24 17:31:20
第二節(jié) 文獻綜述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獻綜述
國外有關“民族共同體”的研究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思想家柏拉圖時期。從古希臘到英國經(jīng)驗主義時期再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社會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都在進行“共同體”的實踐和探索。德國著名社會家滕尼斯提出的“共同體—社會”[5]理想類型極大地深化和啟發(fā)了后人有關“共同體”的研究,如“機械—有機團結論”[6]“鄉(xiāng)民—市民社會論”[7]以及“神圣—世俗社會論”[8]。另外,西方學者也從全球化、人類共同命運、合作協(xié)同等視角研究如何形塑和培育共同體意識,代表性學者有哈貝馬斯、庫桑斯基、卡拉漢等[9]。
在國內,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文獻和成果呈逐年增長趨勢。學術界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涵的研究,這部分內容詳見第二章第一節(jié)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界定部分,在此不再贅述。
二是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xiàn)路徑的研究較多。總體來看,學者們基于不同視角和學科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同路徑。從文化和教育視角進行研究的學者較多。郝時遠(2020)從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的角度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具有內在關聯(lián),并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引領作用,其中愛國主義精神起到根本作用[10];王延中(2018)指出通過“五個認同”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反對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進而促進“三交”的實際效果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1];周平(2020)特別強調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凝聚合力、增強認同構成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民族團結進路[12];青覺(2020)指出加強由內生的歷史走向、思想面向和觀念取向構成的內生性基礎建設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動力[13];管健、方航(2020)從心理學視角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路徑[14];李秋梅、龍柏林(2021)認為以政治儀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現(xiàn)實必要性,并提出了相應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15];楊昊霖、顧光海(2021)通過探究文化潤疆的實踐路徑,強調文化法治、深化文化浸潤、提升文化底蘊、著眼文化認同,將文化潤疆融入鑄牢新疆各族群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全過程各領域[16];李歲科(2021)認為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xiàn)實需求,需從加強宗教思想引領、提升宗教法治建設、搭建宗教文化平臺等方面探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進路[17];何生海(2021)則認為學習和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石,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可極大地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8];張鑫、段雪柳(2022)認為應實現(xiàn)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二者的雙向互動,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相互成就的良性循環(huán),并統(tǒng)一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進程中[19];劉曉霜、納日碧力戈(2022)提出歷史文化視域是高質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路徑之一[20]。
有學者從經(jīng)濟視角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李曦輝(2020)從物質經(jīng)濟與國家認同視角進行了研究,指出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是化解族際矛盾、維護民族團結的有效手段,認為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是實現(xiàn)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要求[21];李麗媛、胡玉杰(2021)指出實現(xiàn)經(jīng)濟高質量發(fā)展、提高民族地區(qū)人民生活水平是鞏固民族關系和推動民族團結的最有力抓手[22];馬偉華、顧旭琛(2021)認為推進民族地區(qū)實現(xiàn)共同富裕,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深遠意義[23];張麗君、鞏蓉蓉(2021)指出應結合民族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相對突出的現(xiàn)實狀況進一步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jīng)濟基礎[24]。
還有學者從社會治理和社區(qū)治理的視角進行了研究。徐俊六(2018)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社會治理關系緊密且互為基礎、互為動力、互為構建[25];陳紀、蔣子越(2021)則將各民族互嵌式社區(qū)建設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種路徑[26];蔣慧、孫有略(2021)認為民族互嵌型社區(qū)的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對于現(xiàn)代中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特性具有重要意義,提出新時代民族互嵌型社區(qū)治理的長效運作機制[27];王永明(2021)從公共服務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性出發(fā),認為二者之間具有三重邏輯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中需構建實現(xiàn)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個方面的有效機制[28]。
從法治視角進行研究的有:陸平輝(2021)認為加強民族團結進步立法應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法治建構的重要路徑[29];葉強(2020)則提出應實現(xiàn)地方民族團結立法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立法的轉變,進一步為地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法治保障[30];宋才發(fā)(2021)在闡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法治內涵基本觀點和基本要義的基礎上,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法治保障的法治路徑[31]。
除上述研究外,還有一些學者針對不同區(qū)域和群體進行了研究。黃達遠(2017)、王建新和關楠楠(2019)、陳紀(2020)、高永久(2021)、徐黎麗等(2021)等學者聚焦長城—天山走廊、河西走廊、多民族地區(qū)、邊境地區(qū)、都市等區(qū)域視角分析了其特殊性并提出了該地區(q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32][33][34][35][36][37][38];尹學朋和王國寧(2020)、李從浩和汪偉平(2021)、雷振揚和張俊(2021)、梁超(2021)等學者對少數(shù)民族學生、邊民、華僑華人等特征鮮明的群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調研并提出對策[39][40][41][42]。
-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 再造中國:領導型國家的文明擔當
- 口述·城市的故事
- 民國中央官僚的群體結構與社會關系(1912—1949)
- 寧夏跨越式發(fā)展與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設
- 理論的現(xiàn)實與現(xiàn)實的理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吸引力探究
- 共青團與相關團體關系研究:歷史的視角
- 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的省情認知與國家治理研究
- 中國特色自主創(chuàng)新道路研究:從二次創(chuàng)新到全面創(chuàng)新
- 中國共產黨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qū)組織史資料(第三卷)
- 中國道路能為世界貢獻什么(修訂版)
- 新階段、新形勢下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與高校統(tǒng)戰(zhàn)工作實踐研究
- 以開放促改革:全球化新趨勢與對外開放新階段
- 綢繆東北:新一輪東北振興
- 香港社會的政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