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八色贖禮
- 重生后,我靠織錦權傾天下
- 番茄店蹦迪選手
- 3536字
- 2025-05-11 00:27:22
浮云織月燈,回旋照舊夢。
千機一線在,敢與歲華爭。
————————————
傳統儀軌,迎親隊伍若等過辰時吉刻,新郎家便要補納贖禮。
而沈家祖訓中有一條特殊規矩,乃是開朝太祖時沈氏先祖所立:新娘若自主棄轎不嫁,迎親隊伍等候過了吉時,新郎家想要繼續婚約,便需補足八色贖禮。若新娘明確表示拒絕婚事,則婚約當場解除;若新娘僅請求補償,則贖禮數額由新娘家決定,但需符合禮法規范。
既然沈家的一些人將她視為攀附權貴的籌碼,她便要讓這籌碼,從今日起,成為一柄雙刃利劍!
朱門前,人群未散。街坊鄰里、商賈仆從,里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泄不通,議論紛紛。
有人搖頭嘆息,有人幸災樂禍,更有好事者已在暗中下注,賭這門親事能否成就。
眼看日影已然偏過吉時線,花轎依舊空空如也。沈府的管事們個個面如土色,急得團團轉,而端坐堂上的沈夫人沈氏,更是頻頻掐指,臉色鐵青。
忽聽馬蹄聲驟,一抹紅影自街口疾馳而來,如烈焰流云。眾人俱是一驚,隨即轉為驚喜,以為是新娘子終于回心轉意。人群中有人高呼:“來了來了!“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竊竊私語:“這是要鬧哪樣?“
卻見她穩穩勒馬,停在府門外一丈之地,居高臨下。那身被塵土與汗水浸染的嫁衣,不僅未損其風華,反而因這番驚世駭俗之舉,更顯其主人的剛烈與決絕。清脆的聲音如玉珠落盤,清晰地傳入每個人的耳中:
“今日吉時已過,依照祖訓'吉時不候'之例,掌印府若還想迎我沈如織入轎,便需按規矩,補納'八色贖禮',外加我的一個條件。“
圍觀的人群頓時炸開了鍋。有識貨的老者捋須驚嘆:“八色贖禮,那可是要傾家蕩產的!“有年輕的商戶暗自盤算:“光是上好的金銀珠玉,就得值個萬把兩銀子。“更有婦人掩口而笑:“這丫頭,真真是個烈性子!“
她聲音微微一頓,重音落在最后幾個字上:“我要掌印府立下字據,你們在水月織坊未來的三年收益,五成歸我個人所有,都由我全權支配。“
此話一出,人群中瞬間鴉雀無聲。要知道,水月織坊可是江南三大織坊之一,專門承接官府訂單和富商大賈的高檔絲綢生意,年收益少說也有十幾萬兩銀子——這筆錢,足夠一個五品官員十年的俸祿!
片刻后,她又補充道:“若掌印府不舍這筆財資,亦或覺得我沈如織不值這個價,那便請回,這門親事,就此作罷!“
如平地春雷,炸得眾人目瞪口呆。沈夫人臉上強撐的喜氣瞬間碎裂,氣得渾身發抖;旁邊掌印府派來的媒妁管事們也是滿頭大汗,心中暗暗叫苦——依著祖上傳下來的規矩,新娘吉時未到,夫家確實要補足贖禮,只是這要求……委實狠辣!但若今日空轎而回,掌印府的顏面何存?更何況,他們此行還有更重要的目的。
沈如織卻不等他們回應,利落翻身下馬,徑直走向府內。圍觀的人群自覺讓開一條道路,有膽大的孩童還偷偷跟在后面,想看個究竟。
只見她取過管事遞來的紙筆,在正廳前早已備好的案幾上,筆走龍蛇,頃刻間便列下了一張詳細清單——
其一,傳統“八色贖禮“:上品赤金一匣(重五十兩),紋銀一箱(重百兩),東珠一盒(粒粒如桂圓),和田美玉一對(溫潤如脂),蜀錦綾羅各一匹,蘇州綢緞各一匹,并要求品質上乘;
其二,加倍奉禮銀兩二十萬兩——這相當于朝廷一年在江南的茶稅收入,作為沈府“損面銀“;
其三,水月織坊未來三年五成凈利,以銀票形式按月結算,直接交付新婦私庫,不經夫家或沈府管事之手。
字跡凌厲,墨透紙背,隱隱帶著金戈鐵馬之氣。
擲筆于案,眾人嘩然。她卻看也不看周圍驚愕的眾人,心中暗自盤算:這些要求看似苛刻,實則是她深思熟慮的結果。沈家雖有織錦傳承,但在商業經營上始終保守,若能掌控水月織坊的部分收益,她便有了重振家業的本錢。至于那二十萬兩銀子,更是她日后行事的根基所在。
拂袖轉身,昂首而去,那決絕的背影在午后熾熱的陽光中,投下了一道筆直而清亮的影子。
同一時刻,北城御史臺。
顧昀立于廊下,手中正展開一封剛由信鴿送達的密函,字跡略顯潦草,似是倉促寫就:“沈家織坊疑遭縱火,新娘沈如織吉時未上轎,反縱馬出府,于沈府門前索要八色贖禮及巨額補償,局勢混亂。織造局'九龍摶云'貢緞恐受影響,請大人速決。“信紙邊緣,尚殘留著一絲淡淡的油煙淺痕。
顧昀皺眉看著密函,腦海中浮現出一段往事:七年前,錦官司試用期間,他曾受恩師指點,專程拜訪過柳家后人,也就是如今的沈如織。那時她不過九歲,卻已顯出超凡的織錦天賦,更透著一股不似同齡孩童的沉穩與決絕。那是他第一次見到真正的“云鳳織錦“技藝,那精妙絕倫的紋路時至今日依舊記憶猶新。
更令他在意的是,那個九歲的女孩在展示完織錦技藝后,曾若無其事地問他:“顧大人,朝廷設織造局,可是只為了美麗的絲綢?“那雙清澈的眼睛里,閃爍著遠超年齡的洞察力。
他抬眸望向南方天際,火光雖已熄滅,卻仿佛仍在青穹之下留下一道難以察覺的暗紅焦痕。
“織造局,江南......果然又起風波了。“顧昀低聲自語,眼中閃過一絲銳利的光芒,隨即對身邊的隨從沉聲道:“備馬,我要立刻去南城。看來,這個柳家的女兒,要比我想象的更加不簡單。“
沈府議事堂,檀香燃成尖錐。
沈夫人面色如鐵,拂袖厲聲:“好個孽障!花轎不坐出去縱馬、贖禮還獅子大開口,你可知今日我沈家因你一人顏面盡毀?街坊鄰里如何看我們?族中長輩又當如何自處?“
沈如織則是一副淡然神色,坦然跪坐,手卻一直在脈息上暗暗計時——迄今掌印府使者已去半日,若到明日辰時仍不來遞帖,依照禮制,此婚便徹底成了一紙空文。
想到這她緩聲回道:“女兒不過依祖制'吉時不候'行事。此規乃太祖年間沈氏先祖所立,歷代相傳,豈可輕廢?若夫人尚嫌贖禮高,可當即退親,女兒絕無怨言。“
一句“祖制“堵回所有斥責。先祖立訓白紙黑字,沈夫人若駁,就是毀家規。這話一出,堂中長輩此刻面面相覷,氣氛頓時僵成了冰線。
偏此時,門外小廝來報:“掌印府來人,說愿遵沈小姐所言條件,只是有一事相求——“小廝咽了咽口水,接著說道:“請沈家務必保住'九龍摶云'貢緞,此乃為太后六十大壽千秋所備。太后素來偏愛江南絲綢,此次貢緞若有差池,掌印府上下皆擔待不起,恐怕連性命都要搭進去!“
眾人嘩然。原來掌印府竟有如此大的把柄在沈家手中!要知道,太后壽辰乃是朝中第一等大事,貢品稍有閃失,便是誅九族的重罪。沈夫人聽聞此言,臉色更是青一陣白一陣,她原以為拿捏住了“女兒“,卻不想“女兒“反過來拿捏住了掌印府的命脈。一時間竟說不出話來,握著茶杯的手指也因用力而微微發白。
沈如織心中暗笑,她當然知道掌印府的困境。“九龍摶云“貢緞的織造工藝極其復雜,需要用到柳家傳承的獨門手法,整個江南能織出此等神品的,除了她之外,再無他人。如今距離進獻不過三月,時間緊迫,若無沈家相助,掌印府必定難以交差,甚至可能因此獲罪。她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才敢如此大膽開價。
片刻后,沈夫人終于忍無可忍,猛地將茶盞砸在地上,厲聲道:“好!好得很!真是養了個會自毀家門的好女兒啊!我與你,從今往后,恩斷義絕!“
茶汁四濺,沈如織的袖口濕了一片,她卻連眼睛都未眨一下,只是頭重重地砸在地上,然后平靜地道:“母親的斷念,女兒記下了。“這一磕,她并不是為了所謂的孝順,而是與這腐朽的舊秩序徹底了斷的決心。
沈夫人聽到此話,憤憤地甩袖而去,眾人見狀也識相地一哄而散。
堂中恢復了寂靜,只余下沈如織一人。她扶著墻壁緩緩站起,久跪的膝蓋傳來陣陣酸麻。回到院中,小桃端來一盆溫熱的清水,輕聲道:“小姐,擦把臉,敷敷膝蓋吧。方才您那一跪,膝蓋都紅了。“
沈如織卻擺了擺手道:“不必了,小桃,去把我房里閣樓上那盞蒙塵的走馬燈取來。就是那盞雕工精細、繪著童子嬉戲圖的。“
“走馬燈?小姐是說……那盞七年前,顧大人送來的舊物么?“小桃有些不解,但還是補充道:“那燈放了許久,老爺生前曾說它與嶺南某個匠人所制的燈頗為相似,機關巧妙得很。“
沈如織點頭說道:“正是它。“隨即回憶起了七年前那次短暫卻意味深長的會面。
那年她剛剛適應沈家的生活,父親柳致遠偶然發現她對織錦一道有著遠超常人的悟性,便為她安排了一場小型的技藝展示。顧昀作為錦官司的年輕官員前來觀摩,看到她所織的一幅小巧云鳳圖,驚為天人。那時的顧昀不過弱冠之年,卻已顯出過人的見識和沉穩的氣度。
事后,顧昀送來了這盞精工制作的走馬燈,燈壁上繪著幾個憨態可掬的嬉戲童子,燈芯一旦點燃,熱氣驅動,紙影便在燈壁上回旋不休,煞是有趣。
更令她意外的是,這燈的某些機巧,竟與柳清婉記憶中,父親柳致遠書房里一盞用于傳遞密信的燈有異曲同工之妙——那盞燈能夠通過特殊的開合方式,在燈影中隱藏文字信息。這讓她對顧昀的身份與立場,多了幾分謹慎的揣測。
如今看來,那個溫文爾雅的年輕官員,恐怕并非表面看起來那般簡單。而她接下來的每一步棋,都需要更加小心謹慎才是。
夕陽西下,沈如織獨自站在院中,望著那盞即將被取來的走馬燈,心中暗暗盤算著接下來的計劃。今日一戰,她雖然占了上風,但真正的較量,恐怕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