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 世故人情
- 河龍神
- 2173字
- 2024-12-08 08:56:22
三個好朋友
寒暄了兩句之后,李校長直奔主題。
李校長高興地說:“今天到村長家來,是想向村長匯報一下學校對陳林與徐清風打架的處理意見,征求陳村長的看法。”
陳村長叫陳道平,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外表隨和,給人一種忠厚人的印象。
陳村長笑了笑道:“小孩子打架是常事,還辛苦你特地來我們家走一趟,沒必要嘛。”
李校長認真地說:“小事不管好,發展下去就是大事。”
李校長從小學生教育講起,講到孩子們長大后走進社會可能會發生的事。從童年友誼、合作、共享、解決沖突說到成年后的生活、工作、交際……等問題。
陳村長大開眼界,由衷地說:“還是你們有文化的人看問題看的遠,我服了。兩個小孩子打架的事我聽你的,學校怎么處理就怎么處理,不用征求我的意見。”
李校長見陳村長這么好說話,就把自己的處理決定告訴了陳村長。陳村長慨然說好:“只要兩個小孩和好了,就是壞事變好事,我同意。”
李校長感慨地說:“村長你是有眼光有度量的好人,我也不妨直說了,徐清風這個孩子天賦不錯,只要教育的好將來必定有出息。
陳林與這樣的孩子交朋友,沒有一點壞處,將來只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陳村長吃了一驚:“我對清風關注的少,不知有何特別的表現?”
李校長把徐清風的不凡之處說了出來,陳村長嘆道:“三歲看到老,此人將來必有大出息。”
陳村長從此對徐清風另眼相看,不再把清風當作一般的小孩子對待了。
李校長的家訪第二站是徐清風的家。李校長是徐奶奶眼中的大貴人,立即張羅著南瓜子、花生……等零食,并泡上香噴噴的胡辣豆子茶。
徐清風怕奶奶打,嚇的躲到李詩語家里去了,李詩語悄悄地溜到徐家偷聽李校長與徐奶奶的談話。
還沒等李校長說話,徐奶奶就噗嗵跪在李校長面前,把李校長嚇了一大跳。
徐奶奶淚眼婆娑地向李校長求饒:“李校長,你菩薩心腸,可憐清風這孩子的爸媽早死,就饒了我孫子這一回吧。
我保證清風以后再也不打架了,別人再怎么欺負他,也要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只求你別開除他,讓他繼續上學吧。”
李校長急忙把徐奶奶扶起,忙不迭地說:“伯母,你別這樣折煞侄女了。
孩子打架是最容易犯的普遍性錯誤,全靠家長配合學校教育好孩子,使孩子認識到打架的危害性,以后就不會打架、少打架了。
我們對徐清風和陳林分別給予了嚴厲的批評。他們也認識了錯誤,互相做了檢討,已經笑著握手言和,以后就是好朋友了。
剛剛我到了陳村長家,陳村長也沒有怪罪清風的意思,還鼓勵陳林與清風做好朋友。你就放心吧。
我來就是告訴你和清風,不要有思想包袱,要清風努力學習,爭取為學校爭光。
清風這個孩子打架是犯了錯誤,本質是很好的,經過批評教育就能達到我們的目的。這個孩子的天賦超常,學校會重點培養,以后若是取得了好成績不要驕傲,我們就欣慰了。”
徐奶奶聽了李校長的話,知道孫子打架的事就此揭過了,心中懸起的一塊石頭落了地,對李校長一再說謝謝!
李詩語等李校長離開之徐家后,回到家里把李校長說的話告訴清風,最后還說:“我看李校長對你高看一等呢,哼,重點培養你,我也爭取重點培養。”
清風笑道:“平時我多幫助你學習,只要你的成績好,李校長自然會看到的。”
詩語:“清風哥哥對我最好了,我一定要趕上你,要不然只有金童沒有玉女就大煞風景了。”
詩語媽媽罵道:“什么金童玉女,說你胖就喘上了。清風別理她,那個小腦瓜里想的是些什么亂七八糟的東西!”
詩語翹著嘴不敢再說,清風站起來走回家去,準備接受奶奶訓斥。
這件小事發生之后,陳村長對徐清風欣賞有加,村長的家人當然會步調一致,陳嬸對清風的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陳林也與清風成了好朋友。
陳林的身份,塊頭、力氣擺在那,同學們都不敢惹他。徐清風和詩語像兄妹,和陳林是好朋友,因而沾了陳林不少的光,很少有人欺負徐清風和詩語。
清風有了不受干擾、安靜的學習環境,老師有時還抽出自己的寶貴時間給他這個本來就很優秀的學生開小灶,給予高難度輔導,使徐清風的天賦得到充分的發揮。
觀音小學自從有了優等生徐清風之后,學區每次的文化學科競賽,總是穩拿第一,有時代表學區到縣里參加比賽,也從不落在第三名之外。
觀音小學出了個小天才,也激發了學生們的潛力,比學趕超蔚然成風,整體成績上了一個大臺階。
詩語和陳林是徐清風的好朋友,住的又近,除了農忙季節,放學回家后三人就集中到徐清風家里,一直自習到九點鐘才睡覺。
清風不嫌其煩地輔導兩個朋友,對兩個朋友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詩語與陳林的成績雖然不如清風的好,但也一直穩居在班上前三名,全學區前十名,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小學畢業。
清風上小學年級的時候,六十歲的奶奶體力大不前,重體力活干的非常吃力。清風怎么會讓六十歲的奶奶做力難能及的重活,就包攬了踩打稻機,挑谷……等重活。
打稻機是最重的農具,禾桶有一百斤,脫粒的轱轆有五十斤,組裝成打稻機有一百五十多斤,要是禾桶被稻田的水浸濕之后,有一百八十多斤。
以前徐奶奶與詩語媽媽合作干,二人分兩次把禾桶和脫粒轱轆抬到稻田里去。徐奶奶老了抬不動了,這個任務就歷史性地落到清風的身上。
徐、李兩家合作互利互惠的田間勞動,效果非常明顯。在收割稻谷、插秧……等季節性的農事更能發揮出各自的特長,合作的很愉快,很有成效。清風、詩語因此也經常在一起從事農業生產。
清風畢竟才十一歲,幸好奶奶在營養方面能滿足清風發育的需要,個子還是長的比較快的。但年?太小,盡管發育好,重體力勞動還是吃不消的,可是家中沒有強勞動力,再苦再累也得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