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歲尾,回顧逶迤一路的斑駁足跡,梳理記憶,總結得失,不過是砥礪未來,提醒自己。這與正襟危坐的年終述職不同,因為那份總結水分不少,光彩照人的部分如同孔雀開屏,羞于示人的一面則輕描淡寫。
本著“我寫我心”,對2024的記憶屬于私人化的成長經歷,而且絕非虛構,除我之外無人對號入座。
想起一首老歌——孫悅唱的《心情不錯》,里面有幾句歌詞:“這一年總的說來高興的事挺多,家人不錯,朋友不錯,自己也不錯,看看日歷總不忍心把最后一頁翻過,因為要告別快樂的一年都有點舍不得。”的確,過去一年要記憶的事挺多,但是紛繁蕪雜的往事不可能一一敘述,否則就成了一筆流水賬。就我印象深刻的一些事,結合生活的幾個側面,展開敘事,也許更有話說。
思慮片刻,抽繭剝絲,我的生活并不復雜,概括而言,也就集中在教學、讀書、寫作以及翻譯等板塊。
一、教學:本職工作
這是飯碗所系,也是作為教師的存在意義,馬虎不得,唐突不得。不論何處謀取教職,面對職業的神圣和莊嚴都應保持起碼的敬畏之心。我性本木訥,疏于交際,而教書育人讓我回避了很多世俗紛擾。目前,在不同講臺的駐守已經兩個十年,職業慣性已經讓我認識到此生的宿命,因此也對校園圍墻之外少了一些向往。我認定守望教育是自己的終極選擇,并非標榜自己的崇高,其實我并沒有那么深篤的教育情懷,因為教育環境存在著大量的假大空、邪惡丑,但是我看透了依然不改初衷,因為“寧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依然是我的選擇。
教師工作只是一份普通的職業,因此不敢茍同“靈魂的工程師”、“園丁”、“蠟燭”和“春蠶”等隱喻,我認為課堂對于教師而言不過是守望的一方田園,如同農夫一樣,盡心盡力完成耕作,盡管稼穡艱難,也要善待最終的收獲。既為師者,面對的必定是太多的無知甚至野蠻,工作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倦怠來襲也是尋常之事,但是這份想哭也想笑的職業孕育著希望,為他人的成長奠定基石,開拓前進,總算積德修福之事。應該說,我們的服務對象是有靈魂的個體,那么教育遵循的詩意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或許,一些學生猶如失去靈魂的小王子,在心中玫瑰的召喚之下慢慢醒來,會找到一條回家的路。
為了在教學過程中保持頭腦的清醒,我從王小妮的《上課記》中得到啟發,堅持撰寫令人覺得徒勞的教學手記。從本學期開始,至今已存留二十余篇。每篇都保持著教育生活的原汁原味,不去添加太多修飾,寫得零散,甚至雜亂,語言有些主觀。這些即興的教學感悟是有積極意義,當時不記錄,事后任憑怎么回憶也將支離破碎,因此以后還要繼續堅持。
撰寫系列教學手記的過程中,我的確察覺到不少問題,有的屬于師生層面,有的則屬于學院制度層面。正視現實,也就不和這所藝術院校的英語教學現狀擰巴起來。平時教學工作中,盡管恪盡職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對待個別學生,有種感覺叫做“我欲將心向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再怎么苦口婆心,他們依舊我行我素。如果反躬自問,我反思過是否教法陳舊,跟不上時代發展,但很大程度上并非教法的問題,而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問題。學生進入大二之后,大一階段的淳樸慢慢淡去,有的學生習染了些許狡黠,甚至世故。個別學生的做派令我反感,其中14級環藝某班有個學生更是奇葩,人在學校一學期,可是每次英語課卻玩失聯,最后還乞求參加期末考試。在他的影響下,個別意志力薄弱者也肆意曠課數次,本來我最為中意的教學班演變得如此不堪,誰之過歟?一方面屬于我沒有及時發現和制止,另一方面屬于他們的自私和任性。這一不良現象,下學期必須引以為戒,絕不姑息,堅決糾正。
二讀書:心靈旅行
坦而言之,我自認為多年來屬于一個流浪行者,能夠選擇在某處滯留,主要是書籍的牽絆。
也許青蔥歲月對流浪詩人過于崇拜,總覺得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總渴望到遠方去。于是,從25歲開始,我的人生軌跡就沒有在某個地方固守太久,聽從內心的召喚,我走過大江南北。孤獨的時候,我習慣了讀書,不是因為愛好,而是沒有人和我交流。身邊諸多繁雜,但是一冊書籍在手,浮躁的內心漸漸平靜下來。我覺得每冊吸引住我的書籍都有一種融化靈魂的力量,都敞開胸懷收留我這個羈旅之人。
我習慣于與書作伴,對于書的選擇沒有嚴格標準,我認為文字聚集的書頁凝聚魔力,可以藉此提高人的品質和神性。對于鐘愛的書籍,我或買或借,希望一睹為快。在這個習慣于網購的時代,也是書蟲的幸事,只要選中某本書,不久就能夠抵達,很快就能夠滿足親人般的期待。
本來計劃一年時間寄情于教育類書集,可是讀興襲來,計劃不得不作出修改。《教育哲學》翻了不足十頁,至今仍不想進展下去;《心理學》也是翻看四冊中的一冊,其余也使浮光掠影,讀不下去;《教育科研方法》被冷落案頭,沒有翻看任何一頁;《教育人類學》也是豪情萬丈但行動力欠缺.......相比之下,通過圖書館或者網絡,閱讀的文學類書籍不少,印象中能夠通讀的有《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堅硬如水》、《童年》、《出梁莊記》、《大學的痛與夢》、《我們仨》、《塵埃落定》、《小王子》等,斷斷續續閱讀,終于未竟的有《莫言論》、《豐乳肥臀》、《中國哲學簡史》、《吾家小史》、《曼德拉傳:不可征服的靈魂》、《幸福的七種顏色》、《叩響命運的門》、《孤獨六講》、《中國文脈》、《君子之道》、《死魂靈》、《美學與藝術》等。此外,還不包括網上下載的電子書,對于感興趣的書籍,我翻看兩眼,然后不再問津者甚多。有的時候,閱讀此書忽然想到彼書的時候也多,找來之后,只是作為收藏,并沒有潛心閱讀。
閱讀內容浩繁的書籍就像看好多集的電視劇一樣,如果沒有富裕的時間作為保證,還是不涉足為好。于是,我喜歡閱讀的就是一些名家散文、隨筆,這對自己的寫作也有幫助。孫紹振的《美女危險論》很幽默,龍應臺的《目送》很深刻,阿來的《看見》很受教。在讀孫紹振的文字時,我發現漢語表達其實很好玩,用不著板著臉,拒人千里之外,以后此類幽默散文多讀一些。另外,王小妮的兩冊《上課記》,何偉的《江城》以及梁鴻的《中國人在梁莊》給我很多啟發,引領我走向非虛構文學的立場。我覺得自己盡管感興趣,但是還要汲取社會學、人類學和調查研究方面的知識,這樣以后可以形成系統,深入寫作。非虛構文學寫作是一個熱點,不僅僅因為白俄作家阿里克謝耶維奇堅持這一風格獲得本年度的諾獎,只是因為我的想象力太匱乏,還是忠實于自己的人生經驗,不胡編亂造更能將寫作進行下去。由此,我有幸和網易的“人間”欄目相遇,也不覺孤獨,畢竟堅守這種寫作方式大有人在。
三、寫作:靈魂漫步
對于寫作,我只是一個熱心的愛好者,并非一個稱職的作者。我毫不掩飾自己的寫作風格:就是散漫成性,無目的、無規劃,幾乎屬于“興之所至,心之所安,盡其在我,順其自然”。如果說成熟的作家寫作屬于沿著跑道跑步,我的寫作僅僅屬于漫步路邊,這不過是個人排遣內心憂愁、煩悶、郁結的一種方式,和閑來無事,燃起裊裊香煙相似,也和三杯兩盞淡酒落肚類同,又恰如幾人小聚打打麻將,僅此而已。這個愛好無甚高貴,不那么鄙薄,發不了大財,也不至于傾家蕩產。
友人好事,認為我的文字可以在更大的平臺供人評點,于是聽從他的勸告,結集整理了十多萬字。從暑假開始開始洽談,總是勝利在望,胃口一再被吊起,甚至電子版的文集早已完成,可是出版方對無名作者的關照匱乏。前幾天小心翼翼詢問出版的時間表,得到的回答仍是遙遙無期。
經過這么一番折騰,我也略知書稿統籌過程中的hidden rule,無名作者要想出人頭地,并非那么容易。這就像夏天沉寂地下的爬蚱,已經三年沒有見到陽光,但是爬出地面的時候未必每只爬蚱都有機會化作金蟬,飲風浴露,展翅高歌。不過,自己的文字被編輯成冊,形成電子文集,也覺得心曠神怡,因為寫作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版權,而是為了悅人悅己。既然是個人愛好,用不著為此郁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勝利。
海明威曾說過:寫作是一種孤寂的生涯(Writing at its best is a lonely life.)。喧囂和憤怒只能分散注意力,不能幸福地棲息塵世。其實,從編輯成冊的文集中,我看出不少硬傷,有的文章只是湊夠字數,深度不夠,缺乏思想性,可讀性不強。有的只是期期艾艾,無病呻吟,真的不適合早日與讀者相見。個別私密化的文字,自己讀得興致盎然,別人也許不明就里,這些文字本身的思考就不周全,與其著急問世,不如靜心修煉,讓自己心智更加成熟,讓文筆更為人接受。從下半年開始,我嘗試列出專題進行寫作,如關注日常教學,關注時下電影,關注社會萬象之類,文字任意流淌,發表的場所僅僅限于QQ空間和紅袖添香網站。語言依舊,不過行文盡量溫和,敘事盡量客觀,因為外部世界本來就如此,與其擰巴,不如設法周遭達成和解。
應該說,《非虛構寫作》一書讓我覺得相見恨晚,不僅有技術指導,而且讓我避免走進一些誤區。另外,網易的“人間”對我也有很大啟發,看到別人的真實故事,自己也有很大觸動,能夠借助文字的力量建構另一個新的自己,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既如此,下一步還是多參照別人的寫作方式,提高個人的寫作水平,爭取筆下文字有更好的可讀性。
四、翻譯:別樣行走
莊子說過:乘物以游心。這個外物就是我的專業——英語。它帶我逃離我不愿停留的地方,或者我借助這個工具游走于他鄉,盡管它也許令很多人頭疼,但是很多人永遠領略不到自如駕御英文的妙處。這永遠是個人化的體驗,有人閱讀翻譯過來的英文詩歌,覺得寡淡乏味,或者老外閱讀英文版唐詩宋詞,并不覺得存在的優美。人對事物的了解,是分層次的,也是隔膜的,就像我置身藝術學院,看不懂學生做的那些畫,也欣賞不透其中存在的美感。
這些不難理解,術業有專攻,聞道有不同,僅此而已。
翻譯,并非我的愛好,而是專業要求具備的素養。也許有人認為翻譯工作并不難,能夠將源語言轉換為目標語即可。其實不然,一名優秀的翻譯必須是個雜家,天文地理,人情世事,風土習俗等等必須了然于心,因為我們無法判斷對方下一句要表達什么,也沒有充足的時間留出來組織語言。我有過短暫的口譯生涯,也深知勞動強度之大非他人所能理解。當然,從事生活中簡單的翻譯,充當兩種語言之間的橋梁,倒也不算難事。
年歲有加,頭腦反應頗為遲鈍,從事即興翻譯之類的工作更加力不從心,但是知識的豐富反而對筆譯頗有裨益。年初,偶然與某翻譯社合作,就此打開一扇通往更加廣闊視野的窗戶。借助互聯網,我不算落伍,針對到手的稿件,及時處理,在規定時間內發送過去,從三月份開始,一直堅持至今。
稿件量有多有少,但是工作過程中的壓力猶如達摩克里斯之劍高懸,絲毫不能松懈。因為,這屬于商業行為,翻譯質量低劣必定影響個人信譽,也影響與他人的進一步合作。即便如此,我仍然出現過失誤,也因此遭到處罰,這讓我一直銘記在心。
本來屬于無意介入的行業,沒有想到我還真對業余翻譯產生興趣,前幾天統計譯稿數量,竟達數萬字之多,這遠遠超出我的預料。
總之,俗世行走,不使自己過于乏味,那么不妨積極起來。完成自己主業的同時,豐富心靈,讓自己能夠在這個世界詩意而從容地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