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上春樹的音樂異想世界:用音樂治愈疲憊的靈魂
- (日)村上春樹
- 988字
- 2024-12-10 09:21:19
3.莫扎特:《C大調第二十五號鋼琴協奏曲》(K.503)
卡爾·西曼(Pf)、弗利茲·雷曼指揮,慕尼黑愛樂樂團,Gram.16014(1952年)
丹尼爾·巴倫博伊姆(Pf)、奧托·克倫佩勒指揮,新愛樂管弦樂團,Angel S36536(1968年)
弗里德里希·古爾達(Pf)、克勞迪奧·阿巴多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日Gram.30MG0165/6(1975年)
默里·佩拉希亞(Pf與)指揮,英國室內管弦樂團,Col.37267(1982年)

在聆賞這張唱片之前,我只略略耳聞西曼(Carl Seemann)這位鋼琴家,從沒實際聽過他的演奏。后來我在德國的二手唱片行發現這張10英寸(1)的老唱片,一聽就被他那真切面對音樂的態度深深打動。耳中的樂音瑯瑯鳴響,沒錯,我就是想聽這樣的莫扎特?。〔坏撉傺葑嗑式^倫,樂團的表現也很出色,著實沒話說。連細節都充滿莫扎特的C大調樂音,能夠邂逅這樣的音樂,真是無比幸福。
邂逅西曼這張唱片之前,我最愛聆賞的是年輕時的巴倫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當時他26歲)與克倫佩勒(Otto Klemperer)指揮新愛樂管弦樂團共演的《第二十五號》。我絕對不是鋼琴家巴倫博伊姆的粉絲,但與老練的克倫佩勒攜手合作,錄制貝多芬與莫扎特的協奏曲等“Angel Record”時期的他散發出難以言喻的清新典雅氣質,精湛地詮釋了莫扎特的《第二十五號》。這般清新脫俗感與克倫佩勒略顯濃郁、厚實的樂音融為一體,醞釀出“恰到好處”的莫扎特樂音,華彩部分也令人驚艷。琴藝成熟后的巴倫博伊姆確實是名家,但我總覺得沒了年輕時的清新本質。當然,這部分的評價因人而異。
聽完巴倫博伊姆的版本,我又聽了一次古爾達(Friedrich Gulda)的演奏,心想:“嗯,這個人果然是維也納人?!保ㄅ牧艘幌麓笸龋┱f到古爾達,他一向給人一種“略顯乖張”的印象。但凝神靜聽這張唱片,你會產生一種在大阪烏龍面店吃清湯烏龍面般不可思議的安心感。那不帶任何企圖,也沒加什么多余的料,帶著些許清麗感的演奏,泰然自若地呈現出了最自然的莫扎特,何況還是和維也納愛樂樂團共演,即便稱不上“青史留名的演奏”,也讓人無可挑剔。
佩拉希亞(Murray Perahia)是當今樂壇我很喜歡的鋼琴家之一,我平常就喜愛聆賞他彈奏莫扎特與舒伯特的作品。他稱不上是“鬼才”或“天才”,但至少是一位追求樂風豐富、中庸,不會讓人失望的演奏家。他把莫扎特與舒伯特的音樂詮釋得很美,這首由他兼任演奏與指揮的《第二十五號》也是,穩穩地運用扎實的技巧,構筑滿溢親昵慈愛的音樂世界,雖沒有多少華麗感,卻有著些許溫暖。畢竟,要是世上盡是“鬼才”“天才”,那也挺無趣吧。
(1) 英寸,英制長度單位,1英寸約等于2.54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