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三大特征,第一個就是辯證思維。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是老子說的,已鐫刻在每個國人心中。大悲時要想到轉機就要來了,當提前采取行動去上行,好似乘風浪一樣;大喜時下行路要來了,當采取行動要守持,好似避風浪一樣。老人常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與此同意。很多外國人看到中國人大獲全勝時還保持平淡,不理解為什么這樣,其實中國人心里想到巔峰之后就是下行的開始,正盤算如何守持呢。
過猶不及,是孔子說的話,中國人性格最大的特征就是這個造成的。儒家的中庸,道理是深的,含義有很多,在世上起著作用、最普及的就是過猶不及。什么事過頭了就不對了,大喜不是好事,樂極生悲。太招搖了就會招人忌恨,所以中國人勝利慶祝時還要放低姿態。中庸發展下去,要求人做到內心淡泊,不以外物而悲喜驚懼,中國歷來的圣賢這樣要求自己,暗室不虧心;而一般人就是在行動上不過頭,話不說滿,事不做絕,留有余地。
辯證思維還使中國人的人格得到獨立。近代許多人非議儒家等級觀念造成人格不獨立,做跪著的人,這是誤解。中國人看待皇權,同樣是辯證的。如龍象征皇權,高高在上;可你想過沒有,新年舞龍,那時在游戲龍,又把龍做平常物對待了。臣民要服從君主這是必須遵守的,可作為臣屬的商湯伐桀、武王伐紂這些事,孟子卻說被討伐的君主是民賊。外國人覺得這是矛盾的,中國人卻覺得很正常,這就是辯證思維導致的。所以你看四大名著中,賈寶玉林黛玉是時代的叛逆,孫悟空敢于大鬧天宮,水滸英雄起初是與官府對著干,在一個所謂講究等級的社會,竟然有這么多叛逆的主角被主流欣賞,這就是辯證思維帶來的。在這里,竟然覺得很自然。
中國人最推崇的人,都有一個特征,那就是進退自如,窮達守時。困窮時不灰心氣餒,或臥薪嘗膽以東山再起,或修身養性以安貧樂道。通達時不驕傲自矜,而是成就他人。蘇東坡、曾國藩都是這樣的人。
中國人力爭使自己站在中間,不在兩端久停,巔峰與低谷是兩端,勝與敗是兩端,自滿與自悲是兩端,普通人在行動上做到這樣,有修養的人在言行與內心都做到這樣。通俗說,極端是中國人排斥的,認為那是膚淺的、沒教養的,是自討苦吃、自食其果的開始。
所以中國人看問題,是用兩端去看,有時就顯出了智慧。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從里外去看自己身處的位置。看自己是這樣,看別人也是這樣。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是孫子說的,是被中國人力行的箴言,是辯證看自己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