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邁爾斯普通心理學(第13版)
- (美)戴維·G.邁爾斯 (美)C.內森·德沃爾
- 3327字
- 2024-12-10 16:55:25
心理學幫助學習和成長
學習目標問題 導論-9 心理學原理如何幫助人學習、記憶和茁壯成長?
“心靈一旦被新的思想拉伸,就再也回不到原來的尺寸。”
——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1803—1882
學習心理學,不僅是為了了解他人,更是為了了解我們自身。只有通過這樣的學習,我們才能成為最好的自己,并大膽地向世界展示這樣的自己。本書將為你提供許多切實的建議,令你的生活更加快樂、高效、活力充沛。建議包括以下幾點:
? 合理安排時間,保證充足睡眠。睡眠不足的人總是被疲勞和陰郁的情緒所籠罩,睡眠充足的人則不同,他們精力更充沛,幸福感更強,生產力也更高。
? 堅持鍛煉。有氧運動能夠增強體質和精力,更是治療輕度和中度抑郁癥的有效方法。
? 設定長期計劃和日常目標。成功者會努力實現自己的日常目標,比如多運動、多睡覺或吃得更健康等。隨著時間推移,他們往往發現每天練習已經成了他們的習慣。
? 保持成長心態。成功者決不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他們認為能力就像肌肉一樣,努力鍛煉就會變得更加強壯。
? 優先考慮人際關系。人類是社會動物,擁有親密關系的人會更具活力。得到朋友的幫助或給予朋友幫助,都會讓我們變得更快樂、更健康。
心理學研究還揭示了人們如何學習和記住信息。許多學生認為,鞏固新知識的方法就是反復誦讀。而本書提倡重復自測和復述學過的材料,這樣的效果更好。記憶研究者亨利·羅迪格和杰弗里·卡爾皮克(Roediger & Karpicke, 2006)將這種現象稱為測試效應(有時也稱為檢索練習效應或測試強化學習)。他們指出,“測試能夠有力地提高學習效果,而不僅僅是評估學習效果”。一項研究讓說英語的學生回憶20個學過的立陶宛語單詞,接受重復測試的學生比花同樣時間重新學習的學生記起的單詞更多(Ariel & Karpicke, 2018)。重復測試的獎勵也使其具有強化作用:嘗試過重復測試的學生一旦發現它很有幫助,以后學習新材料時就會經常使用這一方法。
測試效應:也稱為檢索練習效應或測試強化學習。對信息進行檢索,而非簡單重讀信息后,記憶得到強化。
包括大學課堂研究在內的許多其他研究都表明,頻繁測驗和自測能夠提高學生的記憶力(Cho et al., 2017; Foss & Pirozzolo, 2017; Trumbo et al., 2016)。
在第8章中你將學習到,要掌握信息,你必須主動加工信息。一篇涵蓋了225項研究的文獻摘要指出,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即STEM領域)方面的考試中,主動學習的學生成績最高(Freeman et al., 2014)。同樣,在學習一門新語言時,練習口語的人比被動練習聽力的人學得更好(Hopman & MacDonald, 2018)。說勝于聽。因此,我們不要把大腦當成胃這種只能被動地填滿的東西,而要把它當成肌肉,能夠通過鍛煉變得更強壯。無數實驗表明,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學習材料,再對其進行檢索和復習時,學習和記憶效果最佳。
SQ3R學習法包括了這些原則(McDaniel et al., 2009; Robinson, 1970)。SQ3R就是其五個步驟的首字母縮寫:縱覽(survey)、提問(question)、閱讀(read)、檢索(retrieve)[3]和復習(review)。
SQ3R:一種學習方法,包含五個步驟,即縱覽、提問、閱讀、檢索和復習。
學習本書某一章時,首先要縱覽,即鳥瞰全局。瀏覽該章首頁的目錄,注意該章內容的結構。
閱讀每個主要章節之前,嘗試回答帶編號的學習目標問題(例如,本節的學習目標問題是“心理學原理如何幫助人學習、記憶和茁壯成長?”)。研究人員羅迪格和布里吉德·芬恩(Bridgid & Finn, 2010)發現,“檢索答案時的嘗試和失敗,實際上對學習是有幫助的”。那些在閱讀前進行自測、知道自己有何不足的人,能夠學得更好,記得更牢。
“如果通讀一篇文章二十遍,想把它背下來也沒有那么容易,但是把它讀十遍,同時不斷嘗試進行背誦,并在記憶消退時再查閱文本,卻能輕易做到這一點。”
——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1620
接下來開始閱讀本書,并且積極尋找學習目標問題的答案。
每次坐下來閱讀時,在能夠吸收知識而不感到疲倦的情況下,盡可能多地閱讀該章內容(通常是一章中的主要內容)。積極、批判地閱讀,提出問題,做好筆記,并將其內容化為自己的想法:你所閱讀的內容與現實生活有著怎樣的聯系?它與你的假設相符,還是相抵觸?證據能夠令人信服嗎?(本書每一章新增的“自問”部分將幫助你親自參與到每一份學習材料中。)你可以寫出你知道的內容。研究人員指出,“寫作通常是學習的工具”(Arnold et al., 2017)。
“與其再看一遍書,不如靜靜等待,努力回想。”
——威廉·詹姆斯,《心理學原理》,1890
完成一節內容的閱讀后,對其主要觀點進行檢索。卡爾皮克(2012)指出,“主動檢索促進有意義的學習”。因此,請對自己進行測試吧。測試不僅能幫助你厘清所學的內容,還能幫助你更高效地學習和記住信息,重復測試的效果更佳。為了方便你進行測試,本書每一章都以一定的間隔提供了檢索練習(例如本節末尾的問題)。回答完這些問題后,你可以在附錄中查看答案,并根據需要重讀材料。
最后一步是復習。閱讀你所做的筆記,再次回顧該章的結構,快速復習整章內容。先寫下或說出某個概念的意義,再進行重讀,以檢查你的理解是否有誤。
我們根據縱覽、提問、閱讀、檢索、復習的順序,對本書各章進行了精心組織,便于你通過SQ3R方法進行系統性學習。每一章開頭都有一篇概述,便于你縱覽全章。章節標題和學習目標問題會提示你在閱讀時應考慮的問題和概念。教材內容被編排成一個個長度便于閱讀的章節。檢索練習中的問題將鍛煉你檢索所學內容的能力,幫助你更好地記憶。
以下四個學習技巧可以進一步提升你的學習效率:
恰當分配學習時間。間隔練習比海量練習更能促進記憶,這是心理學最古老的研究成果之一。如果將總的學習時間劃分為幾個時段(例如每天學習一小時,每周學習六天),而不是花費整周的時間死記硬背或通宵突擊學習,你將把所學的內容記得更牢。例如,與其試圖每次坐下來就一口氣讀完一整章,不如只讀一個主要章節,然后做其他的事。交替學習心理學和其他科目,能夠促進長時記憶,避免過度自信(Kornell & Bjork, 2008; Taylor & Rohrer, 2010)。
間隔學習需要自律地管理時間。有關時間管理的更多提示,請參閱新的給學生的前言:學生的成功——如何運用心理學過好人生。
學會批判性思考。無論在課上還是課下,批判性思考(聰明的思考)都是智慧的核心。無論閱讀還是交談,你都要注意別人的假設和價值觀。一個論證是基于怎樣的觀點或偏見,要評估證據才能判斷。它是道聽途說,還是基于提供了有用信息的實驗,要評估結論才能夠確定。同時,你還要考慮是否還有其他解釋。
主動加工課堂信息。仔細傾聽教師講課時的主要觀點和次要觀點,認真做好筆記,并在課上和課后提問。課堂學習,就像你自己學習一樣,只有主動加工信息,才能理解得更透徹,記憶得更深刻。在一個世紀以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沒有反應就沒有接受,沒有……表達就沒有印象。”積極回答每一章的“自問”問題,將讀到的內容與生活聯系起來,向他人講述這些內容(所有老師都認為,教學的過程就是記憶的過程)。
此外,還要注意手寫筆記。與在電腦上逐字記筆記相比,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復述的手寫筆記,通常涉及更為主動的信息加工,能夠幫助你更好地記住信息(Mueller & Oppenheimer, 2014)。
超量學習。心理學告訴我們,超量學習能夠提高記憶力。我們往往會高估自己的知識水平。閱讀某個章節時,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已經理解了其內容,但這種舒適的熟悉感可能是有欺騙性的。通過“檢索練習”中的問題,你可以測試自己掌握的知識,并在此過程中進行超量學習。
為了提高你的記憶力和學習成績,記憶專家伊麗莎白·比約克和羅伯特·比約克提出了以下簡單有效且具有科學依據的建議(Elizabeth Bjork & Robert Bjork, 2011, p. 63):
少花時間輸入,多花時間輸出。例如,根據記憶總結所讀內容,或與朋友聚在一起互相提問。自測的重點在于要求檢索或生成信息,而非僅僅對自己呈現信息,這樣的測試能夠令學習更加持久和靈活。
自問
所有這些原則中,哪些原則對于你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最相關、最重要?你會如何將它們應用到日常生活和學習中?
檢索練習
RP-12 ________指的是反復檢索(就像在自測時那樣)而非單純地重讀新信息所產生的記憶強化效果。
RP-13 SQ3R分別代表什么?
答案見附錄D
[1] “信仰之躍”是克爾愷郭爾在其著作《恐懼與戰栗》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個人從有限的人生經驗和理性推斷的基礎上,跳躍到接受超越有限經驗和理性信仰的過程。也就是說,個體要毫無理由地、超出理性范圍地相信或接受某一件事。——編者注
[2] 坦白:這句話里的最后一項研究是我在愚人節寫的。
[3] 有時也稱為“復述”(re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