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出細針,朝著地面扎去,像是在布置什么。
錫令鎧甲看出她不是正常的人類,也不是這個時空的,連忙阻止。
“錫令保護罩”保護地面。
她……逃走了……
諸葛亮北伐,因街亭是軍事要地,派馬謖鎮守。馬謖號稱自幼熟讀兵書,熟知兵法的精妙,不聽副將王平的勸阻,將人馬駐扎在山上,居高臨下,以一當十。
司馬懿帶兵來攻時,將馬謖困在山上,斷其水道,并放火燒山,令馬謖軍隊不戰自亂,所以丟失了街亭。
東漢初年,有兩個反對光武帝的地方勢力,一個是割據巴蜀的公孫述,一個是稱霸隴西的隗囂。公元32年,大將軍岑彭隨光武帝親征隴西的隗囂,將隗囂圍困在西域,把公孫述的援兵也包圍了起來。光武帝見一時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詔書給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岑彭接到詔書一看,上頭寫著:如果攻占了隴地兩城,便可率軍攻打蜀地的公孫述。人總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樣,已經得到隴地,又期望得到蜀地。
隴:在今甘肅東部,陜西南部;蜀:在四川中西部。此刻一般用這個成語比喻得寸進尺,貪得無厭。有貶義。
雖然得隴望蜀的典故最早發生在劉秀身上,但也有相關的故事。
曹操已得東川,主簿司馬懿進曰:“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震動。可速進兵攻之,勢必瓦解。智者貴于乘時,時不可失也。”曹操嘆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劉曄曰:“司馬仲達之言是也。若少遲緩,諸葛亮明于治國而為相,關、張等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守關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遠涉勞苦,且宜存恤。”
還記得應當是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翻的是連環畫版的演義。看到這一節后不禁沾沾自喜自己又學到一個新成語,但同時總覺得用在這個地方有什么地方不對勁,卻又說不上來。此刻想來大概是因為那時印象中的曹操是白臉,一個反面人物,那么他怎樣會不復望蜀,不貪心呢?
我起初給曹操找的解釋是他怕陷入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益州。幾乎就在這個想法產生的那一刻,它立即被我否定了。原因上頭司馬懿和劉曄已經替我解釋了。
那么就是因為戰線太長,因為襄樊和合肥戰場的壓力了。但這也是不成立的。襄陽曹仁,合肥張遼都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將才,并且當時這兩線的戰事并不是那么吃緊。再說有滿寵李典等人的協助和“賊來乃發。”的木夾的指點,即便是逍遙津這樣的會戰,堅守到救兵到來也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只能是曹操老了。那里的老不是指年齡,不是老驥伏櫪那個老,而是一種在于內心的滄桑,厭倦和疲憊。連年的征戰異常是赤壁戰后破馬超滅張魯這幾年這幾仗,那顆以往不已的壯心里的烈火漸漸熄滅了。是的,曹操的心已經老了,沒有了如日中天的氣勢與活力,論英雄的豪情,觀滄海的壯志,賦赤壁的雄心,到如今都只剩下了一抹晚照。
逍遙津戰后,錯過了平西川最好機會的曹操同眾官議曰:“此時可收西川否?”劉曄曰:“今蜀中稍定,已有提備,不可擊也。不如撤兵去救合肥之急,就下江南。”于是僅有退兵,留夏侯淵,張頜守漢中。
蜀后主建興六年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他命令趙云、鄧芝為疑軍,占據箕谷,親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系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并具體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扎寨,謹慎細心,不得有誤”。
馬謖到達街亭后,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卻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當時,副將王平提出:“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蜀軍則不戰自潰。請主將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馬謖不但不聽勸阻,反而自信地說:“馬謖通曉兵法,世人皆知,連丞相有時得請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知何兵法”之后又洋洋自得地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布于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之秘訣。”王平再次諫阻:“如此布兵危險。”馬謖見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說:“丞相委任我為主將,部隊指揮我負全責。如若兵敗,我甘愿革職斬首,絕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義正辭嚴:“我對主將負責,對丞相負責,對后主負責,對蜀國百姓負責。最終懇請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馬謖固執己見,將大軍布于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將馬謖占領街亭,立即派驍勇善戰,曾多次與蜀軍交鋒蜀大軍張郃領兵抗擊,張郃進軍街亭,偵察到馬謖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揮兵切斷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部隊圍困于山上,然后縱火燒山。蜀軍饑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自亂。結果,張命令乘勢進攻,蜀軍大敗。馬謖失守街亭,戰局驟變,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
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調度,在山上扎營,是丟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丟失,讓蜀漢軍隊喪失了繼續進取陜西的最好時機,作為將領,馬謖需要負主要職責。
諸葛亮斬馬謖可謂是千古傳誦。馬謖的伏法歸咎于他發的軍法,可是犯了軍法的將領不必須就必須要處斬,比如唐時二路元帥薛丁山屢次犯軍法,但卻并沒有被斬首示眾。由此可見,馬謖的死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伏法。街亭一戰對于蜀魏都至關重要,并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倘若主將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或許他能夠逃過一死。因為當時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雖然不是人心惶惶,但也有一些不安。諸葛亮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馬謖的人頭。諸葛亮此舉意在說明馬謖雖然重要,可是卻不唯一,蜀國雖然失了街亭可是還能爭霸天下。諸葛亮這么做能夠說是緩兵之計,為了整頓內務爭取時間。其次,馬謖的死與諸葛亮也有必須關系,至少值諸葛亮用人不明,導致整個形勢急速扭轉。諸葛亮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殺馬謖來起到威懾作用,這樣這一招可理解為殺雞給猴看。馬謖被斬,是必然的,因為蜀國的勢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這兩點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斬得必然性。
諸葛亮總結此戰失利的教訓,痛心地說:“用馬謖錯矣。”為了嚴肅軍紀,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臨刑前,馬謖上書諸葛亮:‘‘丞相待我親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這次我違背節度,招致兵敗,軍令難容,丞相將我斬首,以誡后人,我罪有應得,死而無怨,只是懇望丞相以后能照顧好我一家妻兒老小。這樣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諸葛亮看罷,百感交集,老淚縱橫,要斬掉曾為自己十分器重賞識的將領,心若刀絞;但若違背軍法,免他一死,又將失去眾人之心,無法實現統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強忍悲痛,讓馬謖放心去,自己將收其兒為義子。而后,全軍將士無不為之震驚。
東漢末年,劉備和曹操在漢水一帶交戰。劉備的老將黃忠前去曹營劫糧,被曹軍團團圍住。黃忠左沖右突,沒能突出重圍。
劉備的大將趙云帶了幾名騎兵趕來營救。趙云殺進重圍,救出黃忠。趙云回到營地,埋伏了大批弓箭手,然后大開營門。自己單槍匹馬,站在營門外。追過來的曹軍見了,不敢前進一步。只見趙云槍一揮,營里的箭好似飛蝗般射向曹軍。趙云和黃忠乘勢追殺,獲得大勝。
第二天,劉備來到前線視察。他夸獎趙云“一身是膽”,意思是膽量極大。
東漢時期的孫策,在神亭這地方與一敵將太史慈相斗。二人都摔下馬來肉搏,最終還是雙方兵立刻來把二人分別救了回去。之后,在蕪湖山中,孫策用埋伏的計策把太史慈抓獲。他十分贊賞太史慈的武藝,就主動為其松綁。太史慈十分感動,表示愿意投降。孫策笑問道:“在神亭那次戰斗中,如果我被你抓住,你能殺害我嗎”
太史慈不假思索地說:“那可不必須。”
孫策笑了笑,明白太史慈說的是實在話,心里很高興。
太史慈對孫策說:“我們那邊已是士卒離心,如果四散去了,恐怕不好收復。我想回去把他們都招攏來,投到你的帳下效力,不明白你能不能相信我。”
孫策一聽,站起來謝道:“這正是我的心愿呢!我怎樣會不相信。我們以明天午時為期,到時我在轅門外等你就是了。”
太史慈二話沒說,單槍匹馬地走了。不想太史慈一走,眾人都擔心起來。有人對孫策說:“太史慈一去,恐怕不會再回來了。”
孫策搖頭道:“太史慈是青州名士,一貫重義氣,絕不會欺騙我的。”
第二天,孫策帶領眾將來到轅門外,把一根竹竿立了起來,對眾人說:“我與太史慈約定是午時相會,你們看著竹竿的日影吧!”
剛好,竹竿的影子指到午時的時刻,太史慈領著兵馬匆匆趕了來。
眾人一見,都很吃驚,暗服孫策知人。
東漢末年,吳中有一位名將叫周瑜,字公瑾,廬江舒縣人。他出身士族,少與孫策友善,后歸孫策,為建威中郎將,助策在江東創立了孫吳政權。
孫策死后,周瑜與張昭同輔孫權,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曹操率軍南下。周瑜和魯肅堅決主戰,并親率吳軍大破曹兵于赤壁。兩年后周瑜病死,終年35歲。
周瑜不但有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并且精于音樂,有很高的音樂欣賞本事。據載:周瑜聽人演奏的時候,即使多喝了幾杯酒,有幾分醉意了,也能聽出那怕是很細微的差錯。每當發現了錯誤,他就拿眼睛看一下演奏者,示意他演奏錯了。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