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話音剛落,朝堂之上立刻響起了一片竊竊私語的聲響。
群臣們相互耳語,議論不休,目光紛紛聚焦于李斯,臉上無不流露出驚訝與好奇的神色。
“趙實?難道便是那位革新出曲轅犁的匠人?我聽聞紙張、鼓風爐等創新之物亦是由一位匠人發明,難道這一切均出自他一人之手?”一位資深的老臣悄聲對身邊的人說道。
“想必便是他了,自曲轅犁問世以來,我曾試圖探查其發明者的身份,雖未能得知,卻得知曲轅犁以及先前的紙張、鼓風爐皆出自同一匠人之手!”旁邊的人肯定地回答。
“如此眾多的革新之作,竟悉數由一人所創,趙實真乃世間罕見的匠才也!”另一位大臣發出由衷的贊嘆。
“以一人之力,竟能創新如此眾多的利國利民之器,難怪陛下起初將其身份保密,未在第一時間公之于眾……”又一位官員加入了熱議之中。
“如今李丞相公開趙實之名,想必是秉承陛下之意,看來陛下有意對這位非凡的匠才予以封賞……”御史大夫也低聲與旁側的同僚交換意見。
朝堂上的議論聲愈發高漲,百官們對趙實的身份和才華充滿了好奇與敬仰。
他們不約而同地將期待的目光投向了嬴政,渴望得到皇帝的明確指示。
嬴政望著下方議論紛紛的群臣,嘴角勾起了一抹滿意的微笑。
他輕咳一聲,待朝堂上的聲音逐漸沉寂,方才緩緩開口:“諸位愛卿,趙實此人,實乃非凡之輩。他雖生于寒微,卻擁有蓋世之才,為我大秦帶來了無數創新之利器。”
“趙實,乃是一位不慕榮利之士,朕曾親邀其加入朝堂,他卻婉言謝絕。
雖趙實無意于權勢,但其為大秦所作之貢獻,朕時刻銘記在心。
今日向諸位揭示趙實之事跡,一則是為了讓諸位了解趙實對大秦之貢獻,二則是朕意欲對趙實進行封賞,雖他無意于官場,朕亦不會因此忽視其卓越功勛,必定予以嘉獎……”
群臣聆聽了嬴政的言論,無不點頭稱是,朝堂之上的氣氛隨之變得更加熱絡。
“陛下英明,趙實匠師之貢獻,堪稱卓越,封賞之舉,名副其實。”一位身著紫錦的大臣率先發言,其聲如鐘,敬意盎然。
“誠哉斯言,趙實之才華,為我大秦帶來了革故鼎新的變化,若不予以顯賞,又何以激勵天下英才為我大秦竭忠盡智?”另一位大臣緊接著補充,眼中閃爍著對趙實才華的敬仰。
“陛下,趙實雖謙遜淡泊,然而我大秦素來賞罰嚴明,對于這樣一位非凡的匠師,理應予以重賞,以彰顯陛下之恩德。”一位白發蒼蒼的文臣也贊同道,言語間流露出對皇家傳統的尊崇。
“臣等一致贊同,趙實之才,當記入史冊,其功績不僅造福當代,更將遺澤子孫,陛下封賞趙實,正是激勵天下匠人奮發向前的表率。”群臣異口同聲,聲音在朝堂上空震蕩,顯得堅定而有力。
嬴政聞之,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他不動聲色地與下方的李斯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
將趙實恰到好處地推向臺前,這一計劃終于圓滿達成。
接著,嬴政緩緩起身,目光一一掃過在座的每一位大臣,語氣堅定而莊重地宣布:
“既然眾卿皆認為趙實功勛卓著,應得封賞,那么朕便順應眾意,對趙實進行嘉獎。
朕意已決,封趙實為‘匠師’,賜黃金百兩,良田千畝,以表彰其為我大秦作出的不朽貢獻。”
群臣聞此,齊刷刷地跪拜于地,齊聲歡呼:“陛下圣明,趙實封賞,天下歸心!”
……
趙實封賞之事確定后,朝堂之上的氣氛變得莊重而和諧。
嬴政的目光從群臣的身上緩緩收回,他清了清嗓子,聲音沉穩地問道:
“諸位愛卿,封賞趙實之事已定,若還有其他要事需上奏,此刻便可提出。”
話音剛落,以盧陽為首的一群法家官員互相對視一眼,眼神中交換著某種默契。
盧陽,身為朝堂中法家官員的代表人之一,他的地位在朝中舉足輕重,自然不可能眼睜睜地看著儒家入朝廷分出法家的權力。
于是,他整了整衣冠,邁步出列,躬身行禮,然后朗聲說道:“陛下,臣有一事不得不說,事關國本,請陛下圣裁。”
嬴政微微點頭,示意盧陽繼續。
“陛下昨日宣布,欲引入儒家理念以輔治國之道,臣以為此舉不妥。
我大秦自商鞅變法以來,一直以法家思想為治國之本,嚴刑峻法,使得國力強盛,百姓畏服。
若此時引入儒家之說,恐動搖國本,使民心混亂,不利于國家的長期穩定。”
盧陽的聲音堅定,語氣中透露出對法家思想的堅定信仰。
朝堂之上,盧陽的話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一些原本支持儒家思想的官員面露不悅,而法家官員則暗暗點頭,顯然對盧陽的觀點表示贊同。
“盧陽大夫所言,未免過于危言聳聽了。”一位身著儒服的大臣站了出來,他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名叫公孫衍,“儒家講究仁愛、禮治,正可以彌補法家過于嚴苛之弊。陛下此舉,正是為了使我大秦更加和諧,民心更加歸附。”
盧陽冷笑一聲,反駁道:“公孫大人,您所謂的仁愛、禮治,不過是空中樓閣,看似美好,實則難以在現實中推行。
若真如您所言,何需嚴刑峻法?何需律令約束?恐怕到時候國將不國,民將不民。”
“盧陽大夫此言差矣。”公孫衍不卑不亢地回應,“儒家并非忽視法治,而是主張以德治國,以禮教化民。法治為表,德治為里,二者相輔相成,方為治國之道。”
朝堂之上,兩派官員各抒己見,辯論之聲此起彼伏,氣氛愈發緊張。
嬴政端坐在龍椅之上,面容沉靜,仿佛早已預料到這場針鋒相對的爭執。
“夠了!”
終于,嬴政的聲音響起,雖不高亢,卻蘊含著無法抗拒的威嚴,一舉平息了朝堂上的喧囂。
群臣即刻跪拜,頭顱低垂,屏息靜氣,不敢發出任何聲響。
嬴政的目光如同鋒利的劍刃,逐一審視著在場的每一位官員,尤其是盧陽等法家派的堅定支持者。
“儒法并濟,‘內儒外法’之策已決!”嬴政的聲音堅定而冷峻,透露出不容置疑的決斷:“如有再敢在朝堂之上挑起事端,干擾國政者,朕必嚴懲不貸!退朝!”
伴隨著嬴政的命令,群臣紛紛起身,依次有序地離開了朝堂。
盧陽等法家官員雖心中充滿不甘,但在皇帝的絕對權威面前,他們也只能低頭遵從,無聲地退去。
……
出了宮門,盧陽等一眾法家官員臉上的表情難看到了極點。
他們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面露難色,彼此交換著憂慮的眼神。
盧陽抬頭望了望陰沉的天空,仿佛那壓低的云層正如他們此刻的心情,沉甸甸的,透不過氣來。
就在此時,李斯從宮門中走了出來,他的步伐沉穩,神態自若,仿佛朝堂上的風波與他無關。
盧陽見狀,連忙整理了一下衣冠,帶著幾位同僚迎了上去。
“李丞相,您作為我等法家官員的領袖,朝堂之上,適才爭辯之時,您為何不發一言?”盧陽語氣中帶著幾分責問,幾分不解。
李斯停下腳步,目光掃過盧陽等人,臉上沒有絲毫波動。
他淡淡地開口:“盧大夫,你以為我沉默,便是默認了你們的反對?”
盧陽一愣,沒想到李斯會如此反問,他支吾著回答:“我等自然是希望李丞相能站出來,與我等一同反對這一荒謬之策。”
李斯微微搖頭,語氣中帶著一絲責備:“你們錯了,而且錯得離譜。
‘內儒外法’之事,陛下早已深思熟慮,今日之舉,不過是告知眾卿而已。
你們在朝堂之上的反對,不過是徒增笑話。”
盧陽等人面面相覷,沒想到李斯會如此直白。
盧陽有些不甘心地追問:“難道我們就任由儒家理念滲透我大秦,毀了我們法家多年來的基業?”
李斯冷笑一聲,語氣變得嚴肅起來:“盧陽,你所謂的基業,不過是你們一己之私。
陛下所思所慮,乃是大秦的長治久安,是天下百姓的福祉。
‘內儒外法’之策,正是陛下為了平衡法家與儒家,使之相互制約,共同為治國所用。”
“你們若再執迷不悟,繼續反對,不僅是與陛下為敵,更是與天下百姓為敵!”
李斯的話如同重錘,敲打在盧陽等人的心上。
他們原本堅定的眼神開始動搖,臉上的傲慢逐漸被震驚所取代。
“李丞相,我們……我們……”盧陽結結巴巴地想要辯解,卻發現自己無話可說。
李斯目光如炬,語氣堅定:“盧陽,我勸你們不要再做蠢事。
‘內儒外法’之事已成定策,絕無更改的可能。
你們若是真心為大秦著想,就應該放下成見,與儒家一道,共同輔佐陛下,共創大秦的輝煌。”
說完,李斯不再理會盧陽等人,轉身離去,留下盧陽等法家官員在原地愣怔怔地站著,面露難色,心中五味雜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