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水路法會超亡魂。觀音現世送三寶。
- 我成了孫悟空他哥
- 周家才子
- 3543字
- 2024-11-26 15:45:19
自周秦以降,漢風唐韻,織就了三州繁花似錦的盛景,八水環繞古城,潺潺流淌,真乃一方名勝之地。
時逢大唐盛世,太宗皇帝李世民登基,年號貞觀,已穩坐龍椅十三載。歲在己巳,天下承平,四海升平,八方來朝,萬邦來賀。
一日,太宗端坐金鑾殿,文武百官列隊朝拜,氣氛莊嚴而肅穆。
丞相魏征適時挺身而出,語態懇切:“陛下,近期天火肆虐,致使黎民百姓家園破碎,流離失所。臣心憂那些不幸罹難于故土的魂魄,恐其難以安息,故此斗膽提議,懇請陛下恩準,延請高僧大德,舉辦一場法會,以超度亡魂,令其得以解脫。”
太宗皇帝聞此,面上露出一抹欣慰之色,笑道:“愛卿有此慈悲之心,實乃社稷之福。那么你心中可有合適的人選推薦?”
魏征微微頷首,胸有成竹:“陛下,臣在東華寺中結識了一位佛法修為深厚的高僧。”
太宗皇帝好奇更甚:“哦?此人何方神圣,竟能得愛卿青睞有加?”
魏征緩緩道來:“此人姓陳,名玄奘,因在家中排行第三,故又稱三藏法師。”
太宗皇帝聞言,興趣盎然:“既是如此,何不速速請來,讓朕親眼一見?”
魏征仿佛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從容不迫:“陛下,三藏法師此刻正在殿外恭候圣命。”
太宗皇帝望向魏征,目光中帶著幾分戲謔與贊賞:“魏征啊魏征,你可是早已洞察朕的心意?如此自信滿滿,料定朕會應允?”
魏征謙遜一笑:“臣,不敢妄自揣測圣意。”
太宗皇帝朗聲大笑:“既然人在殿外,那就即刻宣他進來,朕倒要看看,你所舉薦的,究竟是何方神圣。”
“宣,三藏法師覲見!”隨著一聲令下,殿門緩緩開啟,只見一位人影緩緩走了進來眾臣紛紛朝著殿外看去,只見一位身披袈裟的僧人緩緩步入殿中。他面容清癯,雙目炯炯有神,步履間透露出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這便是魏征所舉薦的三藏法師玄奘。
太宗皇帝打量著玄奘,眼中閃過一絲贊許。他開口問道:“你便是三藏法師玄奘?”
玄奘雙手合十,微微低頭:“貧僧正是。”
太宗皇帝點了點頭:“朕聽聞你佛法修為深厚,特召你前來,希望你能為朕解答一些疑惑。”
玄奘頷首道:“陛下請講,貧僧定當知無不言。”
太宗皇帝沉吟片刻,忽然問道:“朕想知道,這世間真的有鬼神之說嗎?”
玄奘微微一愣,隨即回答道:“陛下,佛法講究因果報應,世間萬物皆有靈性。鬼神之說,雖不可全信,但也不可不信。”
太宗皇帝聞言,若有所思。他揮了揮手:“罷了,今日召你前來,主要是為了超度亡魂。你便著手準備法會事宜吧。”
玄奘應了一聲:“是。”隨即轉身退出大殿。
看著玄奘離去的背影,太宗皇帝陷入了沉思。
太宗皇帝隨后開口看向眾臣道:“各位愛卿看此人如何啊?”
長孫無忌此時站出來道:“陛下,臣以為此人尚可,臣觀他腳步沉穩,即使面見龍顏仍然能波瀾不驚,足矣擔任法會一事。”
太宗皇帝聞言點了點頭道:“朕,也覺得此人可當高僧,法會辦完后朕要親自和他聊聊。”
五日之后,天際漸漸染上了一抹淡金,仿佛預示著某種神圣時刻的臨近。水路大會的籌備工作,在這連綿不絕的忙碌與期待中,終于迎來了它的尾聲。三藏法師,這位名震四海的高僧,此刻正獨自佇立于那片即將圓滿的會場之中。他的目光穿越過錯落有致的水上蓮臺,拂過精心布置的經幡與佛塔。
心中涌動的情感復雜難言——既有對即將召開的超度大會的深切期盼,又夾雜著首次擔綱主持如此盛會的緊張與不安。夕陽的余暉灑在他的臉上,為這位即將引領萬民走向精神解脫的引路人鍍上了一層圣潔的光輝。
恰在此時,一陣沉穩而熟悉的聲音如同春風拂面,自背后緩緩響起:“玄奘,大會的籌備進展如何了?”這聲音中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與慈愛,正是東華寺的主持方丈慧絕大師。三藏法師聞聲,連忙轉身,雙手合十,眼中閃爍著尊敬與感激的光芒,恭敬地行禮道:“慧絕方丈,水路大會的籌備工作已近完美,明日便可如期舉行超度大會,愿佛法之光普照眾生。”
慧絕方丈聞言,微微頷首,那雙深邃的眼眸中透露出無盡的期許與信任:“三藏,明日便是大會之日,你定要借此良機,廣傳佛法,解救蒼生于水深火熱之中,讓世人皆能沐浴在佛光的溫暖之下。”言罷,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時空的界限,看向了一個更加遙遠而光明的未來。
三藏法師聽后,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堅定與決心,他鄭重地點了點頭,聲音堅定而有力:“弟子定當銘記方丈教誨,不負所托,讓這次大會成為普渡眾生的轉折點。”
慧絕方丈滿意地點了點頭,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的微笑,隨后便轉身,步履輕盈地消失在夕陽的余暉之中,留下一串悠長的梵音,在空氣中回蕩。
次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如同細絲般溫柔地穿透云層,輕輕灑在三藏法師那堅毅而慈悲的面龐上時,水路大會已然準備妥當,萬事俱備,只待東風。長安城中的百姓,無論男女老少,幾乎傾巢而出,他們身著節日的盛裝,臉上洋溢著期待與虔誠,紛紛涌向這場盛大的法會。就連太宗皇帝也親自駕臨,以示對佛法的尊重與推崇,整個長安城沉浸在一片祥和而又莊重的氛圍中。
只見三藏法師身披一襲華麗而莊重的袈裟,那袈裟上繡著繁復的蓮花圖案,每一朵都仿佛在訴說著佛法的奧秘與智慧。他雙手合十,神情肅穆而莊嚴,宛如一尊行走在世間的活佛。他的身后,簇擁著一群同樣身著袈裟的弟子,他們或年輕或年邁,但每個人的眼中都閃爍著對佛法的堅定信仰與無盡追求。而三藏法師的身前,則供奉著地藏王菩薩的金身,那尊佛像金光閃閃,慈悲莊嚴,仿佛隨時準備傾聽世間的一切苦難與祈求。
隨著三藏法師輕輕翻開超脫真經,一場莊嚴而神圣的超度大會緩緩拉開序幕。他低沉而富有韻律的誦經聲,如同天籟之音,穿越時空的界限,直達人心最深處的柔軟之地。那一刻,整個會場仿佛被一層神秘而神圣的光芒所籠罩,每一個人都沉浸在這份難得的寧靜與祥和之中。
盛大的法會從晨曦初破曉的溫柔光線中緩緩拉開序幕,直至夜幕如墨,星辰點點,整整五日五夜,未曾停歇,只為圓滿誦完《地藏超脫真經》這一卷無上的佛門經典。隨著日頭逐日西沉,天邊最后一抹余暉也似乎在默默見證著這場法會的莊嚴與神圣,法會的尾聲,在不經意間,悄然臨近了它的終結。
至那決定性的第五日,正午三刻,陽光正烈,卻似乎也被這莊嚴的氛圍所感染,變得柔和而莊重。三藏法師,這位以虔誠之心修行的僧人,終于以他那洪亮而充滿穿透力的聲音,一字一句,鏗鏘有力,完成了這部浩瀚如海、深奧難解的經文誦讀。此刻的他,汗水浸濕了衣襟,額上汗珠滾落,神色凝重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釋然,仿佛是與古老智慧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就在這時,慧絕方丈,這位德高望重、智慧超群的寺院領袖,踏著輕盈的步伐緩緩上前,他的聲音溫和而深邃,如同春日細雨般滋潤人心:“三藏,此番誦經,你可有何心得領悟?”言語間,既有期待,又含關懷。
三藏法師聞言,謙遜地低下頭,雙手合十,聲音中帶著幾分自責與敬畏:“慧絕方丈,弟子資質平庸,雖全身心投入,卻仍未能窺得真經之萬一深意,實乃慚愧。”
慧絕方丈聽后,非但沒有絲毫責備,反而放聲大笑,笑聲爽朗如風,吹散了周遭的沉悶:“三藏啊,你的悟性已遠超常人,只是你所領悟的,尚局限于小乘佛法的范疇。在那遙遠不可及的西天極樂世界,藏著更為博大精深的大乘真經,一旦悟透,便能以一己之力,一日之內普渡天下蒼生,解救萬民于水火之中。”
言罷,慧絕方丈身形微動,竟如同被無形之力托舉,騰空而起,化作觀世音菩薩那莊嚴慈悲的法相,金光閃閃,圣潔無比。她的目光溫柔而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間一切苦難與希望,對三藏法師緩緩開口:“三藏,你可愿踏上那條充滿未知與挑戰的西行之路,求取真經,以解救這世間無盡的疾苦?”
三藏法師聞言,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激蕩與決心,他毫不猶豫地跪倒在地,額頭緊貼冰冷的地面,虔誠無比地拜道:“弟子三藏,拜見觀世音菩薩!愿遵從菩薩指引,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不僅三藏法師,在場的每一位信徒,無論僧侶還是百姓,都被這神圣的一幕深深震撼,紛紛跪拜,表達對菩薩的崇敬與感激。唯有太宗皇帝李世民,因帝王之尊,身份所限,無法下跪,但他的眼神中同樣充滿了敬畏與期盼。然而,觀世音菩薩并未因此有絲毫介懷,她的目光依舊柔和而溫暖,再次落在三藏法師身上:“三藏,你可愿意,背負起這份沉重的使命,西行萬里,求得真經,以解救世間蒼生于水深火熱之中?”
三藏法師抬起頭,目光堅定如鐵,聲音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決心:“弟子三藏,愿意西行,無論前路多么艱難險阻,定要取得真經,不負菩薩厚望!”
觀世音菩薩見狀,面上浮現出欣慰的笑容,仿佛看到了未來的希望與光明:“西行之路,雖險阻重重,但亦是你修行路上的必經之路。今日,我賜你法寶三件:這錦襕袈裟,穿上它,可保你免受世間萬毒侵擾,護你周全;這九錫禪杖,握于手中,妖魔鬼怪自會心生敬畏,退避三舍。
此外,你西行途中,將有三位弟子相伴左右,他們各具神通,將助你度過重重難關。至于最后一件法寶,名為緊箍咒,若你那三位弟子心生邪念,你可將此咒戴于他們頭上,以正其行為,確保西行之路順利進行。今日,我便將此咒咒語傳授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