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日課21天
- 度陰山
- 8358字
- 2024-11-21 16:10:53
第二章 格物
只走一步
王陽明曾和許多朋友登山,登到半山腰就有人掉隊。當王陽明抵達山頂時,只有三個人跟了上來。當時王陽明已五十多歲,比這三人年紀都要大,這三人累得氣喘吁吁,王陽明卻氣定神閑,根本不像剛登完山的樣子。
有人就很驚奇地問王陽明:“您是怎么做到登了這么高的山后,還與平地行走的狀態無二的?”
王陽明告訴他:“我登山,無論多高的山,只登一步?!?/p>
這話有點兒玄乎,王陽明笑著解釋:“我所說的‘只登一步’,就是腳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哪怕山比天高,你也必須做到眼中、心中只見眼前這一步,不要做登上山頂的‘非分之想’,如此才能成功?!?/p>
而有人是怎么登山的呢?腳在山腳時,心已在山腰;腳在山腰時,心已在山頂。心和腳不在一處,當然登不到山頂。即使登到山頂,由于腳一直追趕心,只會累得氣喘吁吁。
這就是陽明心學:關注當下,身在心在。不要身在一處,心卻飄去另一處;不能身心合一,肯定心累、身累。這就是格物(關注當下正念頭)的真諦。
1
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朱熹),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初年與錢友同論,做圣賢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勞神成疾。當初說他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窮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嘆圣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傳習錄·黃以方錄》
這是一種黑色幽默:王陽明按朱熹理論中格物的方法格竹,險些沒命。
朱熹認為,理在物中,一草一木皆有理。若要成為圣賢,非格盡天下之物不可。這是一條不歸路,也是個通往“圣人之洞”的無底洞。朱熹的格物是探究萬事萬物的理,表面看來,已具備科學研究精神。然而朱熹探究出來的理,不是事物本身的理,而是事物之理和人生哲學結合的理——所有事物的理成了人生哲學的注腳,獨立的科學探索精神被扼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二合一”。毫不客氣地說,在朱熹的理論中,自然科學一直在為社會科學服務。
王陽明格竹,則發現了朱熹格物的錯誤。第一,天下萬物多如牛毛,不可能格完。第二,朱熹格出的道理都是人生哲理,那這個道理是事物本身的還是人心中的?比如格竹,朱熹格出竹子直而有節,從而得出做人要正直、有氣節的結論。這正直、氣節,到底來源于竹子還是人心?
這種懷疑,最終讓王陽明在龍場悟道。
【度陰山曰】
若按研究對象的不同將現代科學分類,除思維科學和貫穿于三類間的哲學和數學外,可分為兩類:一類為自然科學,比如物理、化學;另一類為社會科學,比如經濟學、社會學。
如果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要按公式、定理、種種理論來格;如果格人生,便按自己的心來即可。人生道理千千萬萬,沒必要全懂,但至少要懂得這一條:做任何事都要按心走,在必要的事上要“走心”。
2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于正者,為善之謂也?!洞髮W問》
什么是王陽明所說的“格”呢?格是正的意思?!案瘛边@一行為好比培育一棵樹苗,我們要做的是讓這棵樹苗健康成長。如果它很正、很直,那就保持它的正、直,這叫“歸于正”;如果它不正、不直,那就把它正過來,這叫“正其不正”?!皻w于正”是為善,“正其不正”是去惡,所以“格”就是為善去惡,是維護善的念頭,祛除惡的念頭。
格物就是首先要做對的事,才有可能把事做對;也只有把事做對,才對自身有利。
1519年,王陽明在去往福建平定兵變的路上得知寧王朱宸濠造反,于是立即決定回江西平定朱宸濠叛亂。有弟子就說,我們去福建是奉旨行事,回江西則是違抗圣旨,況且朱宸濠勢力強大,與其相比,我們簡直是以卵擊石,怎么和人家對抗呢?
王陽明回答,福建兵變是“小兒科”,朱宸濠造反可是“大地震”,如果對他置之不理,不知長江南北多少百姓要遭殃(我為百姓計,違抗圣旨轉回江西平叛)。這就叫“做正確的事”。至于你說我和他實力懸殊,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只要做正確的事,自然就能吸引正確的人來幫助我。
這大概就是得道多助。但我更傾向于這樣的解釋:做正確的事情就是在追隨自身的良知,當你追隨自身的良知時,別人必定會追隨你。
【度陰山曰】
如果做一件事時猶豫不決,那是得失心在搞鬼;如果做一件事時,既要這樣又要那樣,那是欲望在搗亂。此時,放下腦海中的一切計算和糾結,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心平氣和后,詢問自己的良心,這事能不能做?做之后會不會后悔?如果得到事情能做且不會后悔的答案,便去做;如果得到事情不能做且做了就會后悔的答案,便不要做。
一件事成功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成或事敗后,你是否后悔。
3
為善去惡是格物。——《傳習錄·錢德洪錄》
“為善去惡是格物”是著名的王陽明“四句教”的最后一句。“為善”是保持、擴充善念,“去惡”是祛除、遏制惡念,兩個方向是一回事兒。所以當我們提到王陽明的格物時,其實說的是在念頭上“為善去惡”,并以行動的方式將其呈現出來。
朱熹講的格物,是要你親自到事情上去格,格事物;王陽明講的格物,則是把事情拿到自己的心中來——格心。作為陽明心學方法論的格物,特別“省力”——心正了,事自然正。
【度陰山曰】
簡言之,格物即“正事”。對一事進行格物,即問自己的心:這事是不是正事?
什么是正事?在陽明心學中,正事便是那些出于責任應做的事。孝順父母是正事,忠于君主是正事;坑蒙拐騙不是正事,恃強凌弱不是正事。
4
物者,其事也?!丁创髮W〉古本序》
物,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重要概念。《說文解字》中解釋“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于牽牛,故從牛?!奔词钦f,“物”是對天地間有形象事物的通稱,因為牛為大物,故以牛為喻。
物的含義分三種:第一,指東西、事物,比如牛就是一物;第二,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對的環境;第三,指內容、實質。在陽明心學中,物也指“物理”,因為理在物中,所以物即理;做人要正直,正直就是個理,也是個物。陽明心學還認為物即是事,比如吃飯就是一物,孝順父母也是一物。
【度陰山曰】
物,王陽明將其解釋為事情。格物,就是在事情上為善去惡。王陽明在《傳習錄·陸澄錄》中說,我心中產生了一個孝親的念頭,那孝親便是一物。格物便是在孝親這件事上正念:我應該不讓父母為我操心,父母年老時要供養他們。這一切的運行,都是思維的運行,思維運行后又付諸實踐,并非實踐出自思維,而是真正明白格物的人有此思維,必有之后的實踐。
5
我這里言格物,自童子以至圣人,皆是此等工夫。但圣人格物,便更熟得些子,不消費力。如此格物,雖賣柴人亦是做得,雖公卿大夫以至天子,皆是如此做。——《傳習錄·黃以方錄》
《莊子·逍遙游》記載,有一家人以在水上漂洗棉絮為生,于是家中有人制作出能防止手凍裂的藥。一個商人聽說有這種藥,出大價錢買他的藥方,全家人經過商量,最終賣掉了藥方,賺到了要全家人漂洗棉絮幾十年才能得到的金錢。而商人將藥方獻給了吳王,得到了裂地封侯的獎賞。
有人評價賣藥方的人見識太短。事實確實如此,人的認知決定了人生的走向。而認知到底是什么?不過是格物的上限。賣藥方者的格物上限只有那么高,商人的格物上限比他高很多,這是二者不同的經歷見識所決定的。如果沒有機會提高格物上限,那在自己的格物上限內用心格物,也能成為王陽明所說的圣人,不必羨慕他人。
在力所能及的事上用心格物,爭取做到完美,這是王陽明學說中格物的真諦。格物,不是向上爬,也不是橫向走,而是求內心的寧靜、安穩。所以,很多事要量力而行,不是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不要去格。每個人的天賦不同,所處的后天環境不同,個人能力不同,其眼中的物也不會相同。格好眼前之物,才是王陽明所說的真格物、真致良知。
【度陰山曰】
普通人和圣人的區別,一部分在于機緣不同。如果持有同樣的恭敬心,一個普通人和一位圣人同時給客人端茶倒水,圣人的表現不見得比普通人出色多少。
這個事例表明,人和人之間的差別,一在于是否用心,二在于是否有機緣。機緣之事,十分縹緲,但常人仍可通過格物在心上用功,從而“曲線救國”“逆天改命”。
6
致知在實事上格。如意在于為善,便就這件事上去為;意在于去惡,便就這件事上去不為?!秱髁曚洝S以方錄》
格是正,物是事情,格物即在事情上正念頭,也可以理解為“正事”。比如在吃飯這件事上正念,就是細嚼慢咽;在睡覺這件事上正念,就是在該休息的時間專注睡眠,保持規律的作息。在人生中的每一件事上都保持正念,這便是格物,也是致知。格物和致知是一回事,甚至于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是一件事,這件事就是格物。
【度陰山曰】
可用制作“功過格”的方式去實事上格。功過、善惡,原是主觀概念,很難度量,“功過格”則通過一定形式將其量化,能讓人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功過,從而修心養性?!肮^格”的形式有很多,你自己也可以制作,如給自己指定一條人生任務:日行一善,日止一惡;并將所行之善、所止之惡羅列于紙上。行善止惡的次數都達到目標后,人生境界就精進一層。
7
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秱髁曚洝り惥糯ㄤ洝?/p>
格物是在事情上正念頭,念頭中有正念也有邪念,我們在正它的時候,肯定特別煩!那為什么不把念頭全部抹除?王陽明的回答是,念頭不可能消失,活著的人都有念頭。
對待念頭,我們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格物,就是正念。而人的一切主觀活動全來自念頭,所以格物是人日常行為中的重中之重。
朱熹認為,人應該用充足的知識鎮壓念頭。王陽明則認為,既然念頭客觀存在,我們就同意它客觀存在,讓它時刻保持正直就好。
【度陰山曰】
不要總想著心如止水,不起念頭。對待念頭的態度,不應是消滅,而應是和平共處。當念頭出現時,應以三分鐘為考量時限:三分鐘內不覺得這個念頭有問題,那它就不是惡念;三分鐘內覺得念頭有問題,那就馬上將其抹除,或是轉去考量下一個念頭。
佛家講“無我”,這里的“我”與念頭類似。陽明心學中,“無我”不是沒了念頭,而是盡可能地沒有壞念頭。
8
若鄙人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秱髁曚洝ご痤櫀|橋書》
王陽明在這里再次聲明,致知、格物本是一事,即格致合一:用良知去對待事物,良知得以被呈現,事物也擁有了天理,這個過程就是格物。
于是可明白,格物就是行良知,行良知是正念頭,正念頭是致知。比如我在睡覺這件事上格物,就是在睡覺這件事上行良知:良知告訴我,困了就睡覺是正念,那我馬上去睡覺,這是格物;倘若我困了卻不去睡覺,非要去網吧熬個通宵,這就是邪念,等于格物沒有格明白。
王陽明說,格物只在心上。再用睡覺做例子:困了就睡覺和熬通宵這兩種行動,都是人的念頭可以控制的,非外來力量的阻礙而使人無法完成。我們能百分百控制自己的念頭,但除此之外,我們很難完全控制別的事物,這才是王陽明讓人在心上格物的根本原因。
【度陰山曰】
在《寄薛尚謙》一文中,王陽明說:“但知得輕傲處,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卻輕傲,便是格物?!边@再次說明:格物就是致良知。
某人知道自己喜歡惡作劇,這是良知;但他不隨便惡作劇,也不做得過分,這就是致良知,也是格物。按照“在事上正念頭”來解釋,就是此人在自己喜歡惡作劇這件事上正他的念頭,不隨便惡作劇就是正念,到處惡作劇則是邪念。格物是在知道正念后保持正念,知道邪念后祛除邪念,于是,念頭最終被落到實處:此人不會隨便地、過分地惡作劇。
9
思欽……入而問圣人之學,則語以格致之說焉;求格致之要,則語之以良知之說焉?!稌鴱埶細J卷》
王陽明認為,圣人之學只是個格物學,格物學只是個致良知。格物即致良知。他還特別喜歡把幾件事看成一件事:知和行是一,心和理是一,格物和致知是一,甚至于格物和平天下都是一。這種濃縮法一方面規避了追求無效知識的可能,可以讓人沒有理障;另一方面,把所有方法濃縮成一種方法,只攻一點,以點帶面,日積月累,就能實現全面的突破。
【度陰山曰】
格物有三境,可用見到美食做比喻:第一境是“見物格物”,即是說,見到美食就研究、欣賞、流口水;第二境是“見物不格”,即是說,見到美食,因為擔心會過度食用,所以閉眼離開;第三境則是“見物格心”,即是說,見到美食,就在心中格它,知道它雖然很美味,但不能過度食用,要告誡自己學會節制。
也可以用“蜜蜂采蜜”這個比喻來分析這三境。第一境“見物格物”,即見到蜜蜂采蜜,就研究蜜蜂為何要采蜜、怎么采蜜,如果研究方法得當,就會得出一個有意義的結論;第二境“見物不格”,即見到蜜蜂采蜜,覺得稀松平常,擔心研究這事情會浪費腦細胞,于是走開;第三境“見物格心”,即見到蜜蜂采蜜,看到其勞碌奔波,采到的蜜卻被熊或人類偷吃,于是心中生出種種感嘆:蜜蜂為誰辛苦,為誰忙?我們的人生不也是這樣嗎?
第一境的思維論斷是“真理在心外的事物上”,第二境的思維論斷是“不愿追求真理”,第三境的思維論斷則是“真理在我們心內”。
10
《大學》之所謂“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謂“明善”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皆所謂明善而為誠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別有所謂誠身之功也。——《答天宇書》
“明善”是知善、行善,在王陽明這里則是致良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都是為致良知保駕護航的侍衛。王陽明說,“格物致知”即“明善”,據此可知,這五者也是格物的五大護從。
【度陰山曰】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出自《中庸》。博學,是在學習上要廣泛涉獵;審問,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提問請教;慎思,是學會謹慎地思考;明辨,是要能夠清楚地進行辨別;篤行,則是用學到的知識和思想指導實踐。
王陽明在《紫陽書院集序》中提出,君子為學的唯一目的就是找回迷失的本心,并重新解釋了這五個詞: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其“學”“問”“思”“辨”“行”的,便是“如何找回本心”。陽明心學格物的內容便也在這之中了。
11
《大學》謂之“致知格物”,在《書》謂之“精一”,在《中庸》謂之“慎獨”,在《孟子》謂之“集義”,其工夫一也?!杜c陸清伯書》
《尚書》中有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里的“惟精惟一”簡稱“精一”,意為精純專一,一心一意。在王陽明這里,“精一”指心意合一,心理合一,知行合一。唯有這樣的一心一意,才能真誠地堅持做到中庸(允執厥中)?!吧鳘殹眮碜浴吨杏埂?,意為獨處時才是真修行時?!睹献印分械摹凹x”指的是所行、所為符合道義。
據此可知,“精一”“慎獨”“集義”有一個相同點,便是修心。而在事上正念頭的格物,恰好也是修心,所以格物與“精一”“慎獨”“集義”同義。王陽明用這種說法巧妙地為自己的學說正了名:你看,我的學說有《尚書》《中庸》《孟子》背書,而且格物本就源于《大學》,胡亂質疑的“杠精”還請閉嘴吧!
【度陰山曰】
學習陽明心學,要不要讀一遍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答案是不需要。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多在講一件事。陽明心學的主要概念也都來自過去的儒家經典。
中國人講“聞一知十”,講的便是如此。研習陽明心學,即能知曉其他儒家經典的通義。所以,學習傳統文化,不一定要皓首窮經,隨意選擇一門學問,盡心鉆研即可。
12
何謂修身?為善而去惡之謂也?!洞髮W問》
修身是為善去惡,格物也是,格物即修身。在《答甘泉書》一文中,王陽明說:“修齊治平,總是格物?!庇纱丝梢姡J為《大學》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是一事,就是格物。致知需要通過格物才能做到,修身也需要通過格物才能做到。人生在世,只有一件事,這件事無可置疑是格物。
【度陰山曰】
記住,修身即格物。
如何修身?第一,在情緒上格,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第二,在身體上格,管理好自己的身體;第三,在自我上格,保持自信,遠離自卑;第四,在頭腦上格,多思考,多學習。
如此,便是格物,也是修身。
13
先生曰:“吾與諸公講‘致知’‘格物’,日日是此,講一二十年,俱是如此。諸君聽吾言,實去用功,見吾講一番,自覺長進一番。否則,只作一場話說,雖聽之亦何用!”——《傳習錄·黃以方錄》
格物是一生的事,不死不休。格物久了、熟了,自然生巧。但此事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仔細想想,人做任何事可能真的沒有什么明確的意義,做事的過程就是唯一的意義。也就是說,格物的最終目的不是讓人成為圣人,而是當一個人格物時,此人已是圣人。人生如果一定要有意義,那格物即是最大的意義。
【度陰山曰】
在王陽明看來,人的一生即是格物的一生。遇一事,格一事;遇一物,格一物。
如何把格物當成終身大事?就是要時刻提醒自己,解決大多數問題的方法只有格物。若遇事,先要冷靜,冷靜下來再格物。那么如何判斷格物成功與否?格物如果成功,內心就是坦蕩的;如果失敗,內心就是不安的。
14
舜不遇瞽叟,則處瞽叟之物無由格;不遇象,則處象之物無由格。周公不遇流言憂懼,則流言憂懼之物無由格。故凡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正吾圣門致知格物之學,正不宜輕易放過,失此好光陰也?!秱髁曚浭斑z》
圣人和普通人的區別,是同一物由圣人和普通人來格,格出的結果不同;但更重要的區別,是圣人比普通人有更多格物的機會,這更多機會往往有氣運的成分在。舜如果沒有一個要謀害他的父親,就不會了解和父親那種人相處的正確方式;周公如果沒有遇到流言,就不會明白如何處理流言。人生在世,所遇越多,格物的機會越多;格物的機會越多,離圣賢便越近。
所以,遇到壞事不要回避,不要抱怨,權當修行的機會來敲門。格物之功正在此時,修行當然也在此時。
【度陰山曰】
如何確定自己在成長,而非原地踏步或是退步?即是遇事之后,無論事情有沒有被解決,內心都感覺增加了些“東西”,這“東西”便是“其所不能者”。得到了以前不具備的能力,心志更加堅定,性情更加堅忍,這便是有所成長。
15
猝臨盤錯,蓋非獨以別利器,正以精吾格致之功耳。——《與鄒謙之書》
危難來臨時,才是格物致知時,才是修心時。但危急時的格物必須建立在平時格物的基礎上。英雄豪杰遇大風浪而面不改色,不過是平時已對生死進行過深刻的“格”罷了。有些人在情境突變時,會急中生智,這是平常格物的功勞;如果平時不格物,或者格物不徹底,那臨危之際定會手忙腳亂,應接不暇。
陳勝如果不是平時耕地時就琢磨“鴻鵠之志”,那就難有后來的大澤鄉起義;韓信如果不是平時能忍小辱學兵法,也不會有后來的登壇拜將。
【度陰山曰】
有意識地訓練自己,這件事應當被放在平時。得到某物時,審視自己的內心是否欣喜;失去某物時,審視自己的內心是否痛苦。被他人夸獎時,審視自己的內心是否興奮;被他人無端批評時,審視自己的內心是否不舒服。貫穿日常的修心練習,才是遇大事時鎮定自若的底氣。
16
君子之學以明其心。其心本無昧也,而欲為之蔽,習為之害。故去蔽與害而明復,匪自外得也?!秳e黃宗賢歸天臺序》
君子要做的事,是讓內心光明,這叫“明心”。
有兩個魔鬼會遮蔽人心:人欲和習氣。人欲是人過度的欲求,習氣是人習以為常的惡習。格物,就是在事上撥開人欲和習氣的障礙后,正自己的念頭。
【度陰山曰】
時刻謹記,世界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禍不單行常有,但雙喜臨門少有。所以,當你做成了一件事,就要警惕后續之事可能失?。徊灰宰髀斆?,擅自認為成功會源源不斷地到來。放棄貪欲和自以為是的心態,隨時準備迎接失敗——能建設成這樣的心理,便真正做到了王陽明所說的格物。
17
先生嘗示學者曰:“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后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讀明道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确且趾?,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焙笈c學者論格物,多舉此為證。——《年譜·弘治元年》
這段習字的感想不但精彩,而且指出了格物的真諦。王陽明認為,學習書法時,一味追求寫出規整優美的字,只會適得其反;而進行內心的訓練,使自己的身心徹底放松,自然可以寫出好字。這個道理提醒我們,格物不是真的去格那個事物,而是在事物上格心,格心中的念頭。
格物是為了服務心靈。如何為心靈服務呢?第一,重心不重技;第二,意識到弦外之音比弦音更好。
古時有個音樂家,他每次彈琴,聽眾都如癡如醉。眾人夸他技藝高超,但他很不高興地說:“你們贊賞我的技藝便是在罵我。我彈琴從來不注重技藝,只注重如何彈才能讓心愉悅?!敝袊糯軐W所提倡的技能修煉,其服務對象多是內心。
【度陰山曰】
可以把下面六個字當成座右銘:差不多就行了。比如學車,能遵守法律法規、不撞到人就行了;比如學武術,能學會套路、不扭傷自己就行了。什么是“差不多”呢?“差不多”是一種“不思進取”的狀態,重要的是避免過度追求功利性的結果:學車的目的不是成為天下第一車手,而是使用高效的代步工具,可以不受風吹雨淋,保持心情愉悅;學武術也不是要成為天下第一高手,而是為了強身健體,不讓內心荒蕪。
人在世上,做的所有事只要能服務于心,差不多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