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立志

何為第一等事

十二歲時,王陽明向他的私塾老師請教:“何為第一等事?”

私塾老師脫口而出:“讀書,中進士,做大官。”

私塾老師的話沒錯。對于當時的學生而言,讀書大多是為了中舉做官。

然而王陽明認可的“第一等事”并不是金榜題名,而是“讀書學圣賢”,不是立志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而是立志要如何做人!

對王陽明來說,人生第一等事是做圣賢,非做成圣賢不可。這是一種價值觀,是中華文化中寶貴的“立志”思想,王陽明將它當成自己學說中極重要的一部分。

1

嘗問塾師曰:“何為第一等事?”塾師曰:“惟讀書登第耳。”先生(王陽明)疑曰:“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賢耳。”——《年譜·成化十八年》[此事其實發生于成化十九年(1483)]

陽明心學作為一種哲學,世界觀是“萬物一體”;人性論是人性本善,“人皆可以為堯、舜”;知行觀是“知行合一”。從世界觀和人性論中可以推導出人生觀,陽明心學的人生觀就是做堯、舜一樣的圣賢。理論上,人人皆為圣人后,人若把自己之外的萬物當成自己的一部分,便能如圣人一般,達到真正的“萬物一體”。所以,陽明心學的“立志”,也就是人生觀,只有一個:做圣賢(“做”圣賢而非“成”圣賢,強調實現價值而非追求功利)。

中國儒家認為,人生的最大意義是做圣賢。所謂圣賢,須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立德是為善,立功是為人民服務,立言是創建并堅守自己的價值觀。人若踐行這“三立”,結果已不重要,因為其已經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也必定得到了人生意義,這意義包括精神性的(內心的愉悅)和物質性的(功名)。

【度陰山曰】

有人問叔本華:“人生有沒有意義?”

叔本華說:“人生沒有任何意義。它是一團欲望,欲望得到了滿足就會空虛,空虛之后又產生新欲望,新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痛苦。人生如同鐘擺,在空虛和痛苦中搖來擺去。”

那么,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答案是“有”。人生的意義就在“人生”兩字中,那便是“生著”——人只要還“生著”,就有意義,就是意義。有人只是“生著”,而沒有“活著”;有人不但“生著”,還“活著”,這些人的人生意義是“生活”。

2

諸生相從于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教條示龍場諸生》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后完成了《教條示龍場諸生》,給學生們立下了著名的“王門四規”:立志、勤學、改過、責善。排在第一位的是立志,可見王陽明對立志的重視。我們都知道,立志是每個人生導師都要說的事,如此普遍的理念,王陽明為何多此一舉,重點強調呢?

原因在于,王陽明所說的“立志”,不是立志做成某件事,也不是要成為某種人,而是建立起某種人格。這種人格即宋明以來理學家所提倡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圣人人格。建立人格的行為沒有終點,只有過程,人可以在這種過程中體驗人格構筑帶來的內心平靜和強大。

【度陰山曰】

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應用“王門四規”呢?立志,即在生活和工作中不作惡;勤學,即找到自己的長處,努力學習新技能,汲取新知識,使自己永遠處于學習中;改過,即糾正自己的不良習慣,更要及時改正因傲慢和偏見造成的錯誤;責善,即處理好人際關系,人際關系不僅是一種關系,還是一種動力,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使人產生飛躍性的進步。

3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傳習錄·陸澄錄》

《聊齋志異》中有個樵夫,在山中砍柴時遇到一個迷路的美麗女子(出現在這種荒山野嶺的美麗女子,大多為妖怪幻化),他將其引出森林,二人離別時,女子說將來必定涌泉相報。樵夫從此每天去山中等待,等了一甲子(六十年),終于等到那個女子。女子說:“我從前是小狐貍,現在成了老狐貍,你還愿意讓我涌泉相報嗎?”樵夫說:“我已年老,如果你愿意跟隨我,我希望和你相伴,從白發變成禿頂。”

王陽明所說的立志是什么?它包含兩方面:第一,念念不忘;第二,存天理。“念念不忘”是堅持到底的意志力,好比樵夫對狐貍的等待持續了六十年,這是堅持六十年的愛,是善,是“存天理”。所以,立志就是永遠為善;永遠為善的人,則是圣人。

“志”這個字,在古漢語中,不僅僅是志向,還是意志。意志是一種超級念頭,堅強的意志是每個人成就事業的重要力量。強大的意志力可以把“我想得到”強化為“我必須得到”,可以把“我想減肥”強化為“我必須減肥”,還可以把“我不喜歡吃苦”變成“我必須艱苦奮斗”。

人倘若不立志,意味著其既沒有行善(存天理)之念,又沒有激發意志力。如果沒有“存天理”之心和做事的意志力,無論怎么努力都很難有成果;縱然有成果,這成果由于不符合“善”,也將很快失去。我們應重申王陽明的這句話:“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志”是樹木之根,沒有根,樹木必死;而如果成功“立志”,就等于樹木有了根,那它成活的可能性就非常高了。

【度陰山曰】

為什么絕大多數人對絕大多數事都是“三分鐘熱度”?

因為絕大多數事入門簡單。比如學習彈吉他,就要練習“爬格子”(一種訓練手指速度的技法),只要能賣力練習一天,手指便能比前一天更靈活,這是即時的正反饋。這種快速的正反饋會給人一種錯覺:此事容易做下去。這種錯覺尤其容易產生于做事給別人看時,因為別人的贊美會更加讓人興奮。但很快,事情就會進入“深水區”(艱難區),此時,雖然你依舊付出了努力,回報卻沒有之前明顯;缺少正反饋,人很快便會心灰意冷,對事物失去興趣——“三分鐘熱度”過后,是“拋到腦后”。

要解決這種“三分鐘熱度”的問題,以下幾個方法可供參考。第一,盡可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做。第二,耐得住寂寞。第三,拋掉虛榮心,隨時提醒自己,做事不是為了給別人看。第四,“熱度降低”時,告訴自己:不要放棄,不要放棄,不要放棄。

4

天下之人,志輪而輪焉,志裘而裘焉,志巫醫而巫醫焉,志其事而弗成者,吾未之見也。輪、裘、巫醫遍天下,求圣人之學者,間數百年而弗一二見,為其事之難歟?亦其志之難歟?弗志其事而能有成者,吾亦未之見也。——《贈林以吉歸省序》

王陽明認為,世間之人,立志做木匠就能成為木匠,立志做裁縫就能成為裁縫,立志做巫醫就能成為巫醫,他從來沒見過誰真的立志做一件事卻沒做成的。

這里尤其需要注意,如前文所說(立志就是永遠為善),王陽明所指“立志”成為的木匠,不僅是技藝高超的木匠,還是做事存天理、有良心的木匠,即是說,按王陽明所說的“立志”成為的木匠必須“德藝雙馨”,否則,只是假立志。比如有人立志做個出色的廚子,那么此人必須練就高超的做菜技藝,這是基本技能,不需要刻意要求。需要刻意要求,并且必須做到的是此人要“存天理”:做的每一道菜都應該是“干凈”的,不能用“地溝油”等劣質材料危害食客的健康。不做無道德的事,這才是王陽明的“立志”。

【度陰山曰】

司馬光說:“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顯然,司馬光的意思是品德更加重要。

有品德的人,其立場可以“移形換位”。即是說,遇到事情時,這種人不會只考慮自己而不考慮別人。這類人擅長并且樂于“換位思考”,注意這個特征,便能更好地辨認他人的德行。

向內求德,向外求才;德才兼備,方為圣賢。任何一個普通人,都應當立志“做圣賢”。

5

曰:“用功如何?”(王陽明)曰:“先定志向,立功次第,堅持無失。循序漸進,自當有至。若易志改業,朝東暮西,雖終身勤苦,將亦無成亦(矣)。”——《四箴卷》

王陽明在《示弟立志說》中談到,終身問學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有人問他,如何做成一件終身大事?他的回答是,先定志向,然后想清楚該從哪里入手,主次分明,循序漸進,堅持到底——以此心法行動,這個世界上難有成不了的事。

【度陰山曰】

立志的重點既在“立”,又在“行”。比如“要開一家包子鋪”,這不是志向,志向是“要開一家有良心的包子鋪”——包子餡兒不能用過期肉,價格要適中,為顧客提供更好的餐飲服務,這才是志向。明白了這個志向,接下來的行動便清晰可見:選什么樣的肉、菜、面……以“存天理”作為指導思想,還有什么事辦不成呢?

6

是以君子之學,無時無處而不以立志為事。正目而視之,無他見也;傾耳而聽之,無他聞也。——《示弟立志說》

有個叫喬宇的人去向王陽明請教學問,王陽明告訴他:“為學貴在專一。”

喬宇說:“我特別專一,年少時喜歡下棋,廢寢忘食;下棋時眼睛不看別處,耳朵不聽其他聲音。后來我打遍全州無敵手。”

王陽明又說:“為學貴在精通。”

喬宇說:“我特別精而通,從前喜歡辭章之學,字字推敲,句句搜求,鉆研各種史書,考究諸子百家。起初我還只是希望能學一點唐宋氣象,沒想到后來竟得以浸潤于漢魏風骨,的確是為學貴在精通啊!”

王陽明又說:“為學貴在走正道。”

喬宇愣了一下,恍然大悟,說:“我到中年后喜歡圣人之道,對以前把時間花在下棋、寫文章這些事上很是懊悔、慚愧,我現在對這些事都不在意了,您認為怎么樣?”

王陽明高興地總結說:“很好!學下棋也叫作學,學辭章也叫作學,學正道也叫作學,但結果大相徑庭。道,就像是大路;其他的都是荊棘叢生的小路,走這種路很難到達目的地。所以,專注于道才算真正的“專”,精通于道才算真正的“精”。專于下棋而不是專于道,這種“專”便是沉溺;精通于辭章而不是精于道,這種“精通”便只能算是癖好。道的范疇非常廣大,辭章和其他一些技能雖然也從道中來,但如果只知道從事辭章創作等事,離道就遠了。所以,不專一就做不到精通,不精通就不能明白道理,不明白道理就不能真誠做人。”

程頤說,人的一生在于四個字:學以成人。王陽明說,人要學以成人,只在于兩個字:立志。立志為善,一生不變,就是心中、眼中只有立志為善,人生中所有的功夫全用在其中——人生只是一事,行志而已。

【度陰山曰】

立志是“專一、精通、正道”。俗話說“右手畫圓,左手畫方,不能兩成”。無數事實表明,用心不專,萬事難成;反之,只要專一,精衛能填海,愚公可移山。

但無論是精衛、愚公,還是平民百姓,除了專一,還要精通其志向;不僅要精通其志向,更要清楚其“正業”。不務正業,志向“立歪”的人,不僅不會成功,反而貽害無窮。明熹宗朱由校本是皇帝,卻立志成為木匠——他的木工技藝的確高超,作為皇帝卻誤國害民。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有句名言:“我覺得科學要實事求是,不是為了爭名爭利。”這句話也很好地詮釋了立志的真實內容:立志要實事求是,不是為了爭名奪利。

7

諸公在此,務要立個必為圣人之心,時時刻刻,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拳血,方能聽吾說話句句得力。若茫茫蕩蕩度日,譬如一塊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癢,恐終不濟事。回家只尋得舊時伎倆而已,豈不惜哉!——《傳習錄·黃以方錄》

從前,有只兔子去商店問:“老板,有胡蘿卜嗎?”

商店老板說:“我們這里不賣胡蘿卜。”

兔子走了,第二天又來,還問:“老板,有胡蘿卜嗎?”

老板壓住火說:“我這里不賣胡蘿卜。”

兔子又走了,第三天又來,還問:“老板,有胡蘿卜嗎?”

老板大怒,咆哮道:“你再來問胡蘿卜,我就用世界上最大的鉗子拔掉你的牙!”

兔子飛快地跑了,但第四天又來了。老板很緊張,但兔子沒有問胡蘿卜,而是問:“老板,有世界上最大的鉗子嗎?”

老板搖頭說:“沒有。”

兔子如釋重負地問:“那么,有胡蘿卜嗎?”

這只兔子的志向就是買到胡蘿卜,無論面對多么大的風險,它都沒有忘記自己的志向,這就是時時刻刻“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拳血”的立志。

立必為圣人之心,在王陽明看來,需下大狠心,花大力氣。即是說,立志只是立做圣賢之志,無他。倘若沒有做圣賢的志向,人就是渾渾噩噩地生活,如同行尸走肉:雖然看上去還活著,其實已經“死”掉了。

【度陰山曰】

人不但要立志,而且要立大志。左宗棠認為立志要和古來圣賢豪杰少小時的志氣一般,有做圣賢豪杰這樣大的志向。張載立志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陳勝則稱要立鴻鵠之志。

《帝范》說:“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這告訴我們,做事的出發點和成果往往不在同一條水平線上,若想有優異的成果,就要定下更高的出發點;在立志一事上,就是必須立大志,即使這“大志”并不能完全實現,但若實現了一丁點兒,也許就能超過實現“小志”的最終成果。

8

顏子三十二而卒,至今未亡也。——《答人問神仙書》

為何王陽明認為人唯一的志向應是做圣賢?

人總想解決兩個人生終極問題:生死問題和幸福問題。

在古代中國,生死問題通常交給思想家,思想家給出的主意是做圣賢——一旦成了圣賢,就會被后人記住,就活在了別人心中。

王陽明說,顏回雖然只有三十二年的肉身壽命,可他的思想永遠活在了人們心中。這就是立志的好處之一:實現“永恒不死”。

【度陰山曰】

一個渾渾噩噩、沒有志向的人,逝去數十年后,幾乎不會有人再記得他,好像他從未生活在這地球上一樣;而一個為人類做出過卓越貢獻的人,能永遠“活”在人們心中。所以,做有意義的事、有益于他人的事,不但能給自己帶來快樂,還能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跡。

9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傳習錄·陸澄錄》

人的痛苦源于人生中的瑣碎事。俗話說“將軍趕路,不打野兔”——將軍趕路,一定有緊急的事,即使看到路邊有野兔,也不會轉而獵兔。野兔代指我們生活中的瑣碎事,它讓我們痛苦;若想不痛苦,就要解決它,或不把它放在心上。不把它放心上的辦法是專注于更大的事,這事就是立志。立志后,行志如同心痛,變成了頂要緊的事,一心在痛上,哪里還有工夫在乎別的呢?所以,立志可以讓我們從痛苦中脫離,獲取幸福。

【度陰山曰】

有一種獲取幸福的方法叫“以終為始”,它要求我們做任何事前要明確最終目標。這能幫助人保持專注,并有效地分配資源和時間,不但避免人走彎路,而且不會讓人因走神而胡思亂想。

人之所以不幸福,不過是因為無事可做、胡思亂想;一旦有事做、有目標,便不會產生無聊感,瑣碎事便不會乘虛而入,擾亂心神。

10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教條示龍場諸生》

這句話聽上去很武斷,但若了解陽明心學的人性論,便會明白它的合理之處。

陽明心學的人性論和孟子的人性論基本一致,主張人性本善,“人皆可以為堯、舜”。當然,所謂“人皆可以為”的“堯、舜”,是堯、舜的人格,而不是堯、舜的地位。既然人天性為善,人組成的社會必然是善的,偶爾有惡,也不影響社會的主旋律為善。立志即存天理,也是為善。秉持自身的善,進入以善為主流的社會中,這就是順天而行,怎么會有不成的事呢?

如果人的志向不是存天理而是縱人欲,那肯定難以長久地成事,因為此人沒有順應以善為特征的社會主流。

所以說,志不立,在以善為主流的天下就難以成事。

【度陰山曰】

人世間最大的善,莫過于“為他人著想”——這是善,也是值得人畢生堅持的教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為他人著想”的說法,其實大多數情況下,為他人“想”時都是從自身出發的,并沒有從主觀的“我”中跳出,我們應站在他人的立場,真正“成為”他人去思考問題。

所謂“為他人著想”,是一種“同頻共振”,是一種“設身處地”——設想自己就是對方,處于對方所處的情境時,問自己的良知:“我該怎么做?”如果真的肯為他人著想,就一定會去了解他人所遇到之事的來龍去脈,并在對方的講述中,把自己代入這件事情的情景之中,甚至會去思考他人的性情、行為,思考如何做才能使他人的利益最大化。

11

有志而無成者則有之,未有無志而能有成者也。——《寄張世文書》

有志未必有所成,但無志一定無所成,因為志中包含了正確的路徑(存天理)和強大的意志力(念念不忘)。人只有做正確的事,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對;人也只有在做正確的事時,才能產生強大的意志力。(正確的事、符合天理的事,即為善之事;若認為人天性為善,則為善之事便是貼近人天性的事,多半是人向往的事。對于向往的事,意志力常“不請自來”,源源不絕。)

沒有正確的路徑和意志力,很難有成功的事。這是陽明心學的“立志定律”!

【度陰山曰】

“做正確的事”體現了“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而當你選擇“做正確的事”后,事情已經做對了百分之九十,這就是“把事情做對”。

如何選擇“做正確的事”?哪怕你不知道什么是正確的事,也一定知道什么是錯誤的事,停止做錯誤的事,便是在做正確的事。比如吸煙是錯誤的,酗酒是錯誤的,停止吸煙、酗酒,便是做了正確的事。

12

學者一念為善之志,如樹之種,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將去,自然日夜滋長,生氣日完,枝葉日茂。樹初生時,便抽繁枝,亦須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學時亦然,故立志貴專一。——《傳習錄·薛侃錄》

立志要從一而終,不能白天說做圣賢,晚上就背道而馳。

王陽明用種樹來闡釋立志:種下好種子(為善),只管培植,志向(善言、善行、善心)自然而然地長成參天大樹。禪宗常以樹來做比喻,王陽明也如此。

如果人所立的志向不是為善,而是其他,麻煩就來了。所以,“立志貴專一”,不僅是對志向內容本身的專一,更重要的是志向只能有一個,就是做圣賢。

【度陰山曰】

淺薄的愛,才需要用言語來增添重量;深沉的愛,不需要任何言語,也不需要隨時“表忠心”。人對某人、某事物越專一,心中越不驚慌,言行舉止越無聲無息;人對某人、某事物越不專一,愛得越淺薄,越需要時刻表現自己“愛得深沉”。知此,則知什么是愛,什么是真正的立志。

13

志立得時,良知千事萬為只是一事。讀書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傳習錄·黃修易錄》

王陽明曾兩次進士落榜。第二次落榜時,他在榜單前看熱鬧。有人從人潮里擠出,手舞足蹈,這是榜上有名了;有人從人潮里挪出,失魂落魄,甚至有人就蹲在那里號啕大哭,這是落榜了。

在眾人上演“觀榜眾生相”時,王陽明氣定神閑地站在離榜單很遠的地方,便有人跑來問他:“你考得如何啊?”

王陽明回答:“榜上無名。”

那人很惱火地說:“落榜了,竟然如此氣定神閑,這是內心強大,還是沒有羞恥之心?”

王陽明看著遠方,說:“你們以落榜為恥,我卻以落榜動心為恥。”

那人惱羞成怒地問:“這話是什么意思?”

王陽明說:“落榜只是一事,落榜意味著失去榮華富貴,這是得失。令你們感到失望和不甘的不是落榜本身,而是落榜后失去的榮華富貴,這是你們的得失心。”

【度陰山曰】

人之累有兩種:一為身累,二為心累。凡是累身者,容易感到疲累,但也容易修復,因為這種累來自事情本身,事情結束,身體經過休息,勞累即可消失。但心累并非源于事情本身,而源于事情帶來的得失心;雖然事情已經過去,可得失心不會消失,它長期存在,影響著人心。

若立志為善,而非立志成事,則為善本身就是最大目的,至于為善之后能否成事,已與我們無關。所以立志做圣賢不會累心,若沒有這個志向,我們就容易糾結于事情的結果,自累于得失。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算盤人”,他們喜歡精打細算、斤斤計較,算盤打得越響,得失心越重,心越累;心越累,就越要打算盤、計得失,如此形成惡性循環,人往往累死在衡量得失上,而不是事情上。

14

舉業不患妨功,惟患奪志。——《與辰中諸生書》

王陽明認為,科舉考試的隱患并非妨礙修行之功,而是可能干擾立下做圣人的志向。

但立下做圣賢的志向,并不會耽誤參加科考,甚至不會耽誤任何事。因為立志做圣賢是為善,為善不是和參加科考勢不兩立的一件事,而是一種精神,一種好的人生狀態。立志對參加科考不但沒有害處,反而大有益處。

人若有做不成的事,進行自我反省,則會發現大多是因為沒有以做圣賢的志向為引導。

【度陰山曰】

倘若你覺得學習、考試會影響你的志向,或者放慢你追求志向的腳步,那不一定是學習和考試的問題,也不是志向的問題,而是你自身的問題:是不是迷失了初心而偏離了方向?此時,你要做的是改變自己,而非改變志向。

15

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葉,葉而后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傳習錄·陸澄錄》

樹木是古代中國思想家最喜歡化用的意象之一,王陽明也不能免俗。他用種樹比喻立志:種樹要專注于使樹木健康生長,切忌急功近利,只想到將來的樹木成材;同理,立志要慢慢來,要念念不忘。

中國人喜歡植物,喜歡用植物來比喻修行中的功夫。一方面,植物是有生氣的;另一方面,植物的生長是緩慢而堅定的,無疑和中國人溫良又頑強的性格非常貼切。

【度陰山曰】

項羽和劉邦二人未建功業之時,曾看到了秦始皇的豪華儀仗,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取代他)。”劉邦則說:“大丈夫當如此也(爺們兒就應該這樣威風)!”二人之志向皆豪氣干云,但項羽的志向建立在掠奪他人的基礎之上,劉邦的志向則強調自我發展。

即是說,立志是在自己心中動作,不能干擾他人;立志需向內求,一旦向外求,就不是立志,而是攀比了。

16

夫惡念者,習氣也;善念者,本性也。本性為習氣所汩者,由于志之不立也。——《與克彰太叔書》

立志能激發本能中的善念,一旦善念被激發,惡念會夾著尾巴逃走;如果不激發善念(沒有立志),惡念則會張牙舞爪,以習氣(大多時候是人類惡念的集合)的模樣永遠存在。祛除習氣的方式有很多,立志便是其中之一。據此可知,立志可以讓人洗心革面、脫胎換骨。

【度陰山曰】

王夫之曾留下家訓,闡述立志的要點在于擺脫習氣。他認為,舊的習氣讓人猶如在袖子里揮拳暗斗,在針尖上追逐利益,又使人一時發狂,九頭牛也拉不回來,哪有人甘心去做這種事情?他認為這些為習氣所困的人確實讓人可憐,也為他們感到慚愧。王夫之不喜約束,不需拘守,不惜財富。這些為習氣所困的人,對于他來說,是用于正己的鏡子,不能讓這類人、這類事情拖累自己!

17

今時朋友大患不能立志,是以因循懈馳,散漫度日。若立志,則警戒之意當自有不容已。故警戒者,立志之輔。——《書顧惟賢卷》

不能立志,是因為習氣。習氣會導致人懶惰,而立志讓人勤奮,祛除習氣。在這樣的過程中,立志必須有“保鏢”——可用作警誡的言行,如選擇立志的相關語句為自己的座右銘、每天對著鏡子大喊一百遍“我是圣人”等,可以激勵自己立志。

縱然是做圣賢這樣龐大的工程,開始時也要進行基本、簡單的訓練。這些訓練方式與健身房中肌肉訓練的方式本質上無太大差別。

【度陰山曰】

以下三步能讓你牢記自己的志向,不會半途而廢:

第一步,早晨醒來后不要立即起床,而是進行五分鐘腹式呼吸,同時回憶你的志向,使其在腦海中更加深刻;第二步,用五分鐘刷牙,從鏡子中觀察自己,告誡自己遇事不要驚慌,同時觀察鏡子里的你和“你本人”有什么不同;第三步,每日學習一句王陽明的名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葵青区| 神农架林区| 保山市| 仙居县| 霸州市| 文化| 本溪| 木里| 榆社县| 堆龙德庆县| 峨山| 临夏市| 思茅市| 汉寿县| 抚宁县| 筠连县| 凯里市| 澎湖县| 海晏县| 公主岭市| 库尔勒市| 保德县| 开江县| 平山县| 昌平区| 台北县| 玉田县| 大新县| 许昌市| 瓦房店市| 两当县| 扬中市| 略阳县| 固始县| 三江| 宣恩县| 轮台县| 五莲县| 灵寿县| 塘沽区| 乳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