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體系研究
- 周俊
- 4188字
- 2025-01-02 10:17:23
前言
2013年,我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距今已有十一年。在這十一年里,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增長動能不足,原有貿易投資規則不斷受到挑戰,在這一背景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落地生根、蓬勃發展,已成為開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贏、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也為國際合作提供了平臺。當前,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對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和助力世界各國的現代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優先領域和基礎環節,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總體不高,國家之間差異較大,基礎設施的融資需求巨大。世界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中國部分學者的測算結果為:“一帶一路”沿線的基礎設施建設每年需要6200億至9600億美元的融資,但當前的資金供給為每年不到2000億美元,缺口巨大。如何為“一帶一路”沿線的基礎設施融資,是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核心問題,也是實現“一帶一路”資金融通的重要方式。2023年11月,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的《共建“一帶一路”未來十年發展展望》,明確提出了未來十年共建“一帶一路”資金融通在健全金融合作機制和拓展投融資新渠道兩個方面的具體任務。
現階段已經建立的“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體系無法滿足其融資需求,同時還存在著資金供給結構不合理、中國承擔的融資責任過大、資金去向的集中度過高、融資體系的市場機制建設嚴重滯后、各融資渠道之間缺乏配合和互動等方面的缺陷,無法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長期可持續且高效率的資金。因此建立一個高效多元可持續的新融資體系迫在眉睫。
“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屬于區域公共產品,因此本書以區域公共產品理論、區域公共產品融資理論、開發性金融理論和金融結構理論為基礎,試圖解決這樣一個核心問題:“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從何而來,如何融資?也就是說,當前融資體系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融資供給問題。根據金融結構理論和“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的實際情況,融資供給的重點在于融資機構。因此本書從融資機構的角度出發,構建了以“融資渠道選擇—融資渠道分析—互動關系分析—體系構建”為邏輯的“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體系理論分析框架。
根據這一理論分析框架和基礎設施融資方法理論,本書在九類融資渠道中結合“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融資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最終確定將國際援助融資、開發性金融融資和私人資本融資作為融資體系的主要融資渠道。在這一基礎上,本書分別從融資動力、融資來源、融資方式和融資重點四個方面對每一類融資渠道進行深入分析。最后結合三類融資渠道之間的互動關系,將三類融資渠道整合構建成一個高效多元可持續的融資體系,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研究了這一融資體系的構建,并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的“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體系。當然,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實踐,因此本書站在中國的視角,針對中國如何推動“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除了第一章緒論外,本書還有七章,主要解決如下問題:
第二章為理論基礎部分,主要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體系的構建提供理論分析框架。在區域公共產品融資理論、基礎設施融資方法理論和新興的開發性金融融資理論基礎上,本章確定了以融資機構為中心的、以“融資渠道選擇—融資渠道分析—互動關系分析—體系構建”為邏輯的“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體系理論分析框架,篩選出國際援助融資、開發性金融融資和私人資本融資三類融資渠道進行重點研究。
第三章為特征事實分析部分,主要嘗試解決“當前‘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體系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通過項目視角、供給視角和中國參與的視角對融資現狀進行分析,以及從融資政策、機制、機構和工具四個方面出發對融資體系進行分析,得出了當前融資體系存在融資能力欠缺、體系覆蓋面不廣等五個方面的問題的結論。
第四、五、六章進一步對融資渠道進行深入分析,根據理論分析框架解決“融資體系中各類融資渠道的動力、融資來源、融資方式和融資重點是什么”的關鍵問題。在國際援助融資中,本部分通過對比分析中國與西方國際援助在基礎設施融資中的優劣,從融資理念改進、融資動因改進、融資目標改進和融資方法改進四個方面提出了中國通過國際援助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的改進方向。同時這部分使用Aid Data數據庫實證分析發現,基礎設施類國際援助的援助效果更顯著,對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更低的國家進行的國際援助效果更顯著,以及OOF類國際援助資金的援助效果更顯著,得出了國際援助融資的重點在于“引領”其他資金等結論。
在開發性金融融資中,筆者重點對其債券融資和融資組織作用進行了分析。債券融資方面,重點研究了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四個案例,得出開發性金融機構債券融資的四個重要特點;在動員社會資本方面,探討了社會資本參與“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的六個方面的障礙,并針對障礙探討了開發性金融機構如何降低項目風險、降低交易成本、調節融資周期和培育融資市場四個方面的機制。同時考慮了開發性金融融資的四類主要風險問題。最后在這一基礎上分析了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參與“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的策略調整,總結了六點經驗,并結合前文的機制分析,提出了五個方面的新設想。研究結論提示了開發性金融融資的重點在于從提供資金到“動員”資金的轉變。
在私人資本融資方面,筆者首先基于四個方面的理由,在兩大類六種私人資本的具體融資方式中選擇了PPP模式并將其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了PPP模式在基礎設施融資中“一個增加和兩個節約”的優勢,并用微觀經濟學的方法分析了“兩個節約”如何實現;其次是從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影響私人資本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三個微觀因素和四個宏觀因素,并在這一基礎上探討了私人資本融資的收益與風險;最后用世界銀行PPI數據庫,采用零膨脹泊松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從經驗實證的角度探討了影響私人資本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因素。
第七章構建了“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體系。結合現代融資體系的理論,選擇了以銀行融資模式為主的融資體系,構建了一個以三大融資渠道為中心,從融資動力、融資來源、融資方式、融資重點四個層面展開,用“引領”和“促進”兩個作用機制來整合的靜態融資體系;其次從基礎設施項目生命周期視角和“一帶一路”發展階段視角出發分析了動態的融資體系,提出了在基礎設施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不同融資渠道的適用情況和相互配合,以及在“一帶一路”的不同發展階段,基礎設施融資體系的建設重點。
第八章為政策建議,主要站在中國的立場上,討論了中國如何在滿足自身發展需求的前提下,更好地推動“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本書分別從融資理念更新、融資方式轉變、融資機構建設與融資環境改善、融資合作深化及新形勢下融資策略調整等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議。
本書主要的創新包括:
第一,從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的角度對“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體系進行研究,并提出了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融資體系。從靜態角度明確了三大融資渠道的各自定位,分析結論顯示國際援助在基礎設施融資中的主要作用是引領其他資金對基礎設施領域的投入,其重點在于對不發達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率先支持和對能打破發展瓶頸的基礎設施的支持,而不在于為基礎設施提供大量資金;開發性金融在基礎設施融資中的主要作用是動員其他資金對基礎設施的投資,發揮融資組織作用;私人資本融資應該承擔主力角色,重點在于注意私人資本融資的內部影響因素和外部環境建設。從動態的角度發現在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不同階段、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的不同階段,其融資體系的側重點應該有所不同。在基礎設施項目的前期(項目選擇、評估、孵化階段)應該以國際援助融資為主,開發性金融為輔;在項目建設和運營階段,國際援助資金和開發性金融資金應該適時撤出,以私人資本融資為主。也就是說,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的前期,基礎設施融資應該以國際援助融資和開發性金融融資為主,中后期應該以私人資本融資為主。
第二,構建了新的“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體系理論分析框架。在現有理論的基礎上,構建了“融資渠道選擇—融資渠道分析—互動關系分析—體系構建”的“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體系分析框架。結合現有融資理論選擇了適應“一帶一路”的融資渠道,并從“融資動力、融資來源、融資方式、融資重點”四個方面對其進行深入分析,然后著眼于體系內部各融資渠道之間的互動關系,最后從靜態和動態的角度構建整體體系,為融資體系的構建搭建了一個可行的框架。
第三,對影響“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體系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新的結論。在國際援助融資渠道方面,本書通過使用Aid Data數據庫實證分析發現,在中國提供的國際援助中,基礎設施類援助對受援國經濟增長的作用更加顯著,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低的國家開展的國際援助對受援國經濟增長的作用更加顯著,得出了我國應該優先開展基礎設施類國際援助,以及優先對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差的國家開展國際援助的結論。在私人資本融資渠道方面,通過使用世界銀行PPI數據庫對私人資本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情況進行分析,本書發現影響私人資本參與“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的因素主要是多邊開發銀行的參與、國際援助的帶動、國家法治水平和市場規模等,其他宏觀經濟質量的影響并不明顯。
由于研究能力、時間等方面的局限性,本書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日后的研究中進行彌補。一是由于時間和篇幅限制,本書沒有對私人資本融資渠道進行更進一步的深入分析,而是將其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忽略了不同私人資本融資渠道之間的差異,對私人資本融資的指導性還不夠強。同樣,出于研究內容篇幅的考慮,本書對適宜的融資渠道進行了取舍,選取了其中最主要的三類,并重點研究這些融資渠道的合理性、融資重點等問題,因而對已經舍棄的融資渠道沒有做更深入的合理性分析。二是由于中國對外援助數據的缺乏,本書采用了該研究領域常用的Aid Data數據,但這一數據從采集方法上來說就存在一些缺陷,可能存在重復計算的問題,同時沒有區分開發合作和國際援助之間的差別,將一些商業銀行融資也劃分在其中,可能導致這一部分的數據失真,從而削弱實證研究的解釋力。三是本書研究的主要內容以三大主要融資渠道為主,而對風險、政策、市場、中介服務、監管合作等融資支持體系缺乏足夠的關注,也使得本書提出的這一融資體系還不夠完善。
周俊
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