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體系研究
- 周俊
- 9字
- 2025-01-02 10:17:29
第二章 相關概念界定和理論基礎
第一節 相關概念界定
一、基礎設施
發展經濟學家是最先研究“基礎設施”這一概念的。保羅·羅森斯坦·羅丹(Paul Rosenstein-Rodan)、拉格納·納斯(Ragnar Nurse)和阿爾伯特·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等發展經濟學家將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資本稱為“社會管理資本”,并最先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普遍觀點認為電力、運輸、通信等與社會經濟息息相關的基礎設施,其“成本”應該由國民經濟總體來進行分攤;拉格納·納斯在羅森斯坦(Rosenstein)提出的經濟類基礎設施中增加了醫院、學校等社會基礎設施,認為其主要用來提高私人資本的投資回報率;阿爾伯特·赫希曼則更加詳細地對基礎設施進行了分析,認為基礎設施是社會間接資本,為各類產業活動提供必要的基本服務,并將具備“硬件”條件的基礎設施稱為狹義的基礎設施,主要指交通(港口、公路)、能源(電力)等設施,同時將法律、教育、公共衛生等也納入到廣義的基礎設施中
。在發展經濟學家的影響下,西方對“基礎設施”的廣義認識為:基礎設施包括運輸和通信系統、電力設備及其他公共服務設施,同時也包括人民受教育的水平、社會風尚、生產技術及管理經驗等無形資產
。
“基礎設施”這一概念引入我國時,研究者將其按照字面意思翻譯為“基礎結構(infrastructure)”。錢家駿和毛立本在1981年率先介紹了這一概念的含義,將其定義為“向社會上所有商品生產部門提供基本服務的那些部門”,認為它是社會的基礎,并同樣將其區分為具有有形資產的狹義基礎設施,如運輸、動力和通信,以及具有無形資產的廣義基礎設施,如教育、衛生、科研服務。其后,劉景林在《論基礎結構》一文中對基礎設施的概念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定義其為“為發展生產和保證生活供應創造共同條件而提供公共服務的部門、設施、機構的總體”,將其按照職能劃分為生產性基礎結構、生活性基礎結構、社會性基礎結構,并探討了生產性基礎結構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
,這也是國內早期對基礎設施進行的最系統的研究。其后,馮蘭瑞、何興剛等學者都沿用了錢家駿等人的概念。同時,樊綱等學者將“基礎結構”改為“基礎設施”,同時提出“基礎部門”的概念,對基礎設施的基本認識一直沿襲至今。
除了各國的研究者外,國際組織也十分重視對基礎設施的研究,當前受到廣泛認可的“基礎設施”的概念基本來源于國際組織。世界銀行在《1994年世界發展報告:為發展提供基礎設施》中使用了“基礎設施”的概念,并將其主要定義為經濟基礎設施,包括公用設施(電力、電信、自來水、衛生、排污等)、公共工程(公路、大壩、排水灌溉等)和其他交通運輸部門(城市間道路、港口、機場等)。在這一份報告中,世界銀行深入討論了基礎設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基礎設施供給的方式、政府基礎設施融資問題等,形成了許多共識。此外,聯合國及OECD的相關定義也受到廣泛的認可:“基礎設施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內的公共工程系統。基礎設施投資是指公共和私營部門對能夠在長期內支持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固定的、不可移動的資產的投資?!?img alt="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發展指數報告2019[R/OL].(2019-05-30)[2020-4-1]. https://www.yidaiyilu.gov.cn/wcm.files/upload/CMSydylgw/201905/201905300609042.pdf"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129DB/31190956603254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362933-uoREa6o5NnQYR73JAo6KWS5E37LmOfjZ-0-6769bea5736cf4aea3f8e1642d2c90a4">世界經濟論壇(WEF)也有類似定義:對于政府和社會而言,基礎設施通常指對社會運作和經濟運行至關重要的物理結構——道路、橋梁、機場、電網、學校、醫院。
從“基礎設施”這一概念的發展沿革來看,基礎設施是一種具有公共工程性質的物理結構,主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如在信息化時代,“數字基礎設施”也成為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從本書研究的內容來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強調的基礎設施主要是起“互聯互通”和推動經濟發展作用的經濟基礎設施,包括公路、鐵路、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和電力等能源基礎設施,這也是本書“基礎設施”研究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