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裝生活在唐朝:長安生活指南
- 張東海
- 2890字
- 2024-11-20 11:27:51
四、居之不易,我想在長安有個家——房奴、牙郎、炒房客
在唐朝,要想買個房子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不光是房子本身價值高昂,還得交納房產稅,這更是一筆不小的負擔。那么,唐朝人怎么解決居住問題呢?
1.買賣房——有“房奴”也有“炒房客”
據《唐摭言》記載,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年輕時,帶著自己的詩文去拜會當時的大名士顧況。顧況起初也沒太當回事,一看白居易的名字,就開玩笑說:“居易,長安居,大不易啊!”
然后顧況開始讀白居易的詩,當讀到《賦得古原草送別》里的那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長嘆道:“能寫出這樣的詩句,想在哪里居住都沒問題!剛才我就是開個玩笑罷了?!?/span>
可是,顧況的稱贊卻沒有改變“長安居大不易”的現實。如果他知道白居易后來在買房上的坎坷,一定會懊悔自己這張烏鴉嘴的。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在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年)考中了進士。一直到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白居易50歲時,才終于在長安新昌坊買下一所宅院。工作20年才攢夠買房錢,真是不容易。
白居易終于擺脫了一直租房的命運,在長安有了自己的產業。他為此激動地寫下了一首詩《卜居》:“游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囂塵?!?/span>堂堂一個大詩人,居然要去羨慕蝸牛和老鼠。最起碼它們都有個窩啊??梢娰I房這事把白大詩人給折騰成啥樣了。
在唐朝長安,房價居高不下,這無疑是由唐長安城的政治核心地位所決定的。無論是來往官員、趕考舉子,都以在長安城有一套房子為榮。在如此旺盛的需求之下,房屋的價格自然水漲船高。房價上漲,不光催生了像白居易這樣的“房奴”,也催生了一些“炒房客”。
《太平廣記》里記載了商人竇乂(yì)的故事。此人是一位非常有眼光的“炒房客”。在西市南邊,有一塊十來畝的臭水池。竇乂發現這個地方是在西市的交通要道上,位置絕佳。于是他買下了這塊地,把臭水池用土填平,在上面蓋了二十間店鋪,“日收利數千”。
太尉李晟府前面有一處小宅院,竇乂將其買下。過了兩天,李晟想用這塊地方來建個馬球場。人家雖然是太尉也不占你便宜。李晟于是托人找竇乂想買這房子,竇乂當時沒直接回復,而是等到某天李晟在家時,竇乂把房契直接白送給了李晟。竇乂的這次投資獲得了李晟的認可,這也讓他在商場上更加左右逢源。
竇乂的兩次“炒房”,第一次是經濟投資,第二次則是政治投資。從竇乂的兩次“炒房”來看,他的房產買賣無疑是給自己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和政治回報。
2.房產稅——征收一年剛過半,百姓逼得要造反
房子屬于不動產,要是買賣就要征稅。房產稅能夠起到平抑房價的作用。唐朝有過一次征收房產稅的舉動,但是這次收稅所帶來的后果十分慘重。所以只能算作一次失敗的實驗。
中唐時期,戰事四起,四方叛亂,軍費吃緊。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六月,大臣趙贊給德宗皇帝提了一個建議——收間架稅,也就是房產稅。
間架稅如何計算呢?據《新唐書·食貨志二》記載:“其法:屋二架為間,上間錢二千,中間一千,下間五百;匿一間,林六十,告者賞錢五萬。”兩道梁構成一間屋,分等級收,上等房屋2000錢,中等1000錢,下等500錢。如果有人藏匿不報,要打60板子。告密者賞50000錢。
唐德宗最初設立這個制度,確實也是因為實在沒錢了。當時大唐境內有4個藩鎮叛亂。要想平叛,就得給士兵多發工資,激勵一下。據《舊唐書·德宗紀》記載:“月費錢一百三十萬貫。”打仗很燒錢,國庫很快就見底了。這個間架稅并不是像有些資料所說的那樣主要坑害老百姓,其實富豪王侯也得交稅。只不過富豪王侯畢竟底子厚,扛得住。而讓普通老百姓一下子拿出好幾千錢,這可就要了命了。
不過最悲催的是那些祖上曾經闊過的士族子弟。要說富吧,他們也沒什么收入;要說窮吧,手頭還有點兒祖產祖宅。本來就是靠祖宅勉強過日子,這一收間架稅,他一算,得掏幾十萬錢,真是雪上加霜。據《唐會要》記載,“人不勝其苦”。
間架稅的弊端,除了上面說的稅率過重之外,還有一點就是重復征稅。這是因為在唐朝雖然沒有單獨的房產稅,但是有一種對家庭總財產收稅的稅種,叫作“率貸”法。據《通典》記載:“籍其家資,所有財貨、畜產,或五分納一,謂之率貸,所收巨萬計?!?/span>率貸其實就是老百姓的家庭總收入,包括財物、牲口、房產、田地都在內的五分之一。其中已經包括了房產,如今又有間架稅。一套房子收兩次稅,這無疑就是明搶了。
這樣的苛捐雜稅,很快就被廢除了。而廢除的契機,是一場突發的兵變。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唐德宗為了平定淮西叛亂,調涇原軍隊前去平叛。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帶五千士兵路過長安。本來士兵們路過長安滿心希望德宗能給點賞賜,結果唐德宗只是派人給他們送了點粗茶淡飯,賞賜更是免談。涇原士兵頓時暴怒,掉頭攻入了長安。德宗嚇得倉皇出逃,一路跑到奉天(今陜西乾縣)。這些嘩變的士兵在宮中大肆搶劫財物,還擁立了一個新皇帝叫朱泚。此事史稱“涇原兵變”。
據《資治通鑒》記載:有趣的是,這些嘩變的士兵,為了收買人心,在進入長安以后,對著四處奔逃的百姓大喊:“你們別害怕,我們不搶你們的商鋪,還免除你們的間架稅!”廢除房產稅,居然被叛軍當作收買人心的口號,可見老百姓對此有多么痛恨了。
跑到奉天的唐德宗,改元興元,下詔免除了間架稅等各種苛捐雜稅。間架稅從建中四年(783年)六月收到十二月,也就維持了剛半年,就快把老百姓逼得去支持叛軍了。這間架稅真是收得得不償失。
3.買不起房咋辦?那就租房唄
這么高的房價,買不起怎么辦?那就只能租房了。
唐朝不光有房地產,還有房屋租賃行業。唐朝長安城租客的階層可謂五花八門,官僚商人、士子百姓、刺史節度使等,為了不同目的都在長安城租房子。
唐朝地方官員,在任期結束后需要來長安參加調選,這就是唐代官員考核的“銓選制”。在古代,官員考核不可能一兩天就出結果。在等待出結果的這段時間,很多官員只好去租房住。據《太平廣記》記載,官員程彥調選入長安,“稅居新昌里”,官員李素伯“興道里假居”。這里“稅居”“假居”都是租房的意思。
另外,古代交通不發達,趕考的士子到了長安,也需要找個地方好好復習,租上一個小院還是很有必要的。還有一些地方上的刺史、節度使,為了能夠及時了解朝廷動向,安排給皇家進貢等相關事宜,也會在長安設立一個辦事處,這些辦事處稱為“留后院”,留后院一般也是租房。
那么,長安城租房需求這么高,房源從哪里來?房源主要來自官方提供、官員提供和寺院宅院三個方面。
唐朝官方手頭有很多房源,比如無主的房子,大臣犯罪后被沒收的房子等,官方會拿出來一部分房子用來出租。此外,有的官員也會買好多房子,這些房子也是現成的房源。還有大量的寺院,寺里除了僧侶住的房子之外,也會拿出剩余的房子來出租。
為了規范租房市場,政府專門設立了中介機構來解決房屋租賃中的具體問題。這些中介,叫牙人,也叫牙保。在簽訂房屋租賃契約時,牙人也會在契約上簽名,這是為了避免發生欺詐或者打官司。可以說,唐朝政府在租房管理方面做得還是挺不錯的。
杜甫在詩中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能夠有房子住,是人們的一種向往。但是,在唐朝,房產的價格非常昂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買得起房。